石油一詞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朔到宋代(1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石油除了作為燃料之外,還可以提煉出更多化合物,並製作成各種產品。這麼多功能的原料,究竟是如何在台灣被發現、並進行開採及應用的呢?跟著本次課程,透過歷史文獻、科學知識還有現地勘查,一起來了解「石油」這項非再生能源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吧!
出磺坑文化景觀:國中現地教學課程內容
國中階段的現地教學課程名稱為「油,什麼!了不起?」,學生年齡設定為國中九年級的學生,課程內容針對「石油」為主題,帶學生從思考石油的用途開始,再到石油的開採過程,最後思考以永續發展為主的現代社會,石油這類非再生能源該如何轉型。
國中課程分為前導課程、現地課程與議題討論課程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前導課程在室內進行,透過歷史文獻記載,帶學生發現石油最原始的用途曾是醫療與照明,再進一步討論石油在現代社會的各種應用,並使用平板操作由Wordwall平台製作題目,利用數位線上資源的即時性,引起學生對石油開發及開採過程的好奇。
第二部分現地課程為分組闖關活動,選定了六處出磺坑園區內具特色的地點,各個地點都與石油的開採或聚落的發展相關。
關卡一:石油探勘-油礦陳列館
關卡二:石油開採-一號油井紀念公園
關卡三:村落形成-兒童育樂所
關卡四:開採機具-井架展示區
關卡五:產業與交通運輸-地軌纜車道
關卡六:開採危險性-119號油井
現地課程的部分同樣搭配數位媒材,讓各組學生以平板操作線上表單進行闖關,並使用Padlet(線上電子布告欄) 讓各組在闖關過程中回傳到達關卡的合照來回報進度。
關卡一的石油探勘搭配陳列館的展示內容讓學生了解石油探勘所需要歷經的步驟,結合學校課程中地球科學的地質相關知識,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取得石油的第一步。
關卡二設立於一號油井紀念公園,由此可以眺望最初發現石油的後龍溪畔,且現場留有過去用於汲取原油的機具設備:叩頭機。本處還準備教具讓學生進行兩個簡單實驗,一個是使用各式工具(湯匙、吸管、針筒、吸油餐巾紙等)將浮在水上的油取出;第二個是利用按壓瓶的原理,讓學生理解叩頭機如何穿透地層取出地底下的油。
關卡三為兒童育樂所,是中油公司在出磺坑自辦的幼兒園,在當時(民國50年代)屬於相當前衛且方便的托育福利,當時兒童育樂所的遊樂設施從到盪鞦韆、溜滑梯到蹺蹺板都有,可惜這樣齊全又良好的育樂環境已不復見,只留下了一片空地。因此這關請學生利用舊照片所畫出的遊樂設施剪影,進行借位攝影,來想像過往孩子們遊玩的畫面!
關卡三 / 學生利用借位攝影的方式,透過老照片上的遊樂器材剪影道具想像當時孩童在此遊玩的場景,發揮創意拍出許多有趣的照片
關卡四在出磺坑的大地標井架展示區,學生透過現場觀察1:1的井架展示來完成井架拼圖,並了解鑽井時所需要的各項機具與其功用。
關卡五則是在地軌纜車的起點處,讓學生理解產業與周遭交通的連結,出磺坑內部除了有地軌纜車、空中纜車以及手壓台車作為交通運輸外,對外則有公路和橋樑作為輸送石油資源的聯外道路。
關卡六則是位於119號井作業區外圍,屬於還在生產天然氣的廠區,此處關卡希望讓學生認知到出磺坑目前依然在生產天然氣,並注意到現場的工安標語,再結合學校化學課程中的有機化合物單元,讓學生了解石油與天然氣的化學式。
第三部分為以議題討論的方式進行課後統整,各組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後表達贊成或反對開採石油的立場,老師透過世界咖啡館的模式引導學生討論:「屬於非再生能源的石油,該如何面對能源轉型的議題。」學生歷經了一整天的闖關活動,對石油發展的來龍去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因此在意見分享時可以看到各組無論是支持或反對開採石油皆能提出合理的依據。
正逢學校的畢業季,出磺坑滿開的鳳凰花也陪伴著學生一起進行一整天的現地教學課程,讓不少學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期待這一群國中畢業生在經過這樣的課程後,能對出磺坑有更多的認識,對家鄉的文化資產也有更深的情感連結。
延伸閱讀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