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參展作品丹尼爾.蒙特韋德(Daniel Monteverde)《Costellazione, Messaggeri delle stelle》,LED、金屬,1480x860cm,2019。(攝影/黃繼賢,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近年來,地方政府對於城市行銷的意識逐漸成熟,2020年迎來的是交通部部長林佳龍提出的「臺灣燈會2.0」概念,為臺灣燈會種下國際化的種子。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於過年前率先舉辦「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簡稱「光影藝術節」),將藝術家的策展力與創作能量導入燈節。建立於元宵傳統的「臺灣燈會」與以美術館的角度出發的「光影藝術節」該如何互相加乘?國美館又該如何透過藝術介入,翻轉在地性的城市節慶活動?而2021年臺灣燈會將於新竹市舉辦,燈會的下一步是什麼?
交通部部長林佳龍期望透過臺灣燈會30年來的累積,借鑒國際上舉辦燈節的經驗,審視臺灣燈會的下一步。(擷果創意提供)
過去民眾藉由提燈籠、吃元宵來慶祝元宵傳統節慶,為打破在地性感強烈的既定印象,今年觀光局首度與國美館聯手企劃臺灣燈節,試圖以臺灣燈會翻轉城市形象,打造不僅是屬於在地人的燈節活動,更於2月15日在國美館舉辦「光之書寫國際論壇」,邀請里昂燈節(International manager for Lyon Lighting Festival)總監Jean-François Zurawik、柏林燈節(Berlin Festival of Lights)策展人同時擔任2021臺灣燈節顧問Brigit Zander,以及神戶燈節(Kobe Luminarie)藝術總監丹尼爾.蒙特韋德(Daniel Monteverde)分享國際燈節策展經驗,並共同思考臺灣燈節的可能性。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期許藉由美術館的藝術力與策展力將展演能量延伸至美術館外,透過藝術介入節慶活動反轉城市形象。(擷果創意提供)
從在地傳統活動躍升為國際慶典——里昂燈節的起源與發展
里昂燈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燈節,1852年里昂居民為了祈求免於瘟疫之災,向聖母瑪利亞進貢,因而獲得庇佑,開始有了點蠟燭的儀式。這項深植160年的傳統讓居民在每年12月8日,將蠟燭放在窗臺上,自然而然形成屬於里昂的燈節。1989年,燈節開始有了顛覆性的轉變,將燭火改為現代燈光設備作為祈福的象徵。1999年,里昂市公共照明部門將燈節活動轉型為由12月8日開始為期四日的燈節活動,透過燈與光作為藝術的媒介,嘗試使用不同科技以及光影、錄像結合在地的特色地標,形塑出極具特色的燈節活動,而在地居民也會期待每年活動帶來的感動與驚喜。
里昂燈節(International manager for Lyon Lighting Festival)總監Jean-François Zurawik分享里昂燈節的起源與發展。(擷果創意提供)
然而,成功的大型活動背後,總有可觀的指標與數據可以參照,Jean-François Zurawik於論壇分享道,2019年里昂燈節為里昂帶來了1,800萬訪客,其中在地居民共佔70%,約25萬人次的外地遊客到里昂旅遊,並提振地方的飯店產業。舉辦活動,最重要的關鍵是預算,里昂燈節於2019年共獲得260萬歐元(約8,492萬元新臺幣)贊助,其中50%來自由80間民營企業的合作夥伴。Jean-François Zurawik更提到因燈節與政府及企業皆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燈節活動與地方擁有深厚的連結,再結合科技、歷史、藝術,創生出政府、企業、民間三方合作的特色燈節活動。
2019年里昂燈節(International manager for Lyon Lighting Festival)活動現場。(©International manager for Lyon Lighting Festival)
擁有深厚歷史根基的里昂燈節(International manager for Lyon Lighting Festival),除了每年於里昂舉辦燈節活動外,也不乏與其他國家合作,圖片為2013年莫斯科展演現場。(©International manager for Lyon Lighting Festival)
光影與燈節之於城市暨觀光行銷之意涵探討
富有歷史文化意涵的德國首都——柏林,受到了里昂燈節的啟發,開始構想如何創造屬於自己城市的燈節,並善用柏林聚集了許多藝術家的優勢,於2005年創辦首屆柏林燈節。擁有行銷與傳播背景的策展人Brigit Zander分享道,柏林燈節邀請法國藝術團體利用光雕投影技術結合文化資產進行敘事,創作不同的藝術作品,柏林燈節亦密切地與地方博物館、美術館合作,將典藏藏品經由設計後利用光雕投影的形式,以翻轉作為概念,把館內藏品投放於館舍外牆上。2019年更跨界與時裝設計師合作,不只是藝術力,更將設計力應用於光雕作品中,讓燈節產生無限的可能性。Brigit Zander曝光2019年柏林燈節的成果數據,為期十天的活動共帶來320萬觀光人次,其中有90萬人於因燈節而留宿,藉由旅遊營銷帶動地方的觀光產業。
柏林燈節(Berlin Festival of Lights)策展人同時擔任2021臺灣燈節顧問Brigit Zander分享柏林燈節之於城市暨觀光行銷的關鍵要點。(擷果創意提供)
除了科技與歷史地標的結合以外,Brigit Zander強調燈節的互動性也是重要的關鍵之一,由於柏林燈節為大型活動,要如何與觀眾互動並在人們心中留下感動也是一門學問。在2019年的柏林燈節,與柏林指標性的地標電視臺高塔合作,當觀眾進入影像工作室內,透過掃描將自己的影像投影至高塔上,不僅與燈節產生連結,更是柏林燈節突破性的舉動。
柏林燈節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歷史地標作為故事敘事,近年來更多與博物館合作將館藏作品以光雕投影至館舍外牆,圖為博德博物館展演現場。(©Berlin Festival of Lights)
2019年柏林燈節(Berlin Festival of Lights)現場。(©Berlin Festival of Lights)
從凡爾賽宮到臺灣——淺談光雕歷史
1995年神戶受到大地震的重創,停電、斷水等狀況讓整個城市瀰漫著沮喪的氛圍,於是為了撫慰人心政府將燈節由義大利引進神戶,試圖撫平震後帶來的傷痛。由於科技的應用是燈節活動的基底,若細節沒有拿捏好,很容易因為燈光的科技感讓燈節與人產生距離,因此神戶燈節藝術總監蒙特韋德從光雕的歷史切入,透過凡爾賽宮由燭光到現代燈光的演進,分享神戶燈節如何在燈光細節中呈現帶給人溫暖的關鍵。
神戶燈節(Kobe Luminarie)藝術總監丹尼爾.蒙特韋德(Daniel Monteverde)分享舉辦燈節在燈的使用細節。(擷果創意提供)
蒙特韋德強調,神戶燈節舉辦的宗旨在於撫慰受創於神戶大地震的居民,擁有25年的歷史,讓每年燈節舉辦時,皆能讓觀眾想起當時燈節撫慰人心的瞬間。並且在歷年來燈節的配樂皆使用相同的音樂,讓燈節不僅是在燈光上有所突破與演進,更強調的是與在地共同記憶的連結。然而,燈節的傳承也是活動的關鍵之一,年輕人並未擁有大地震的記憶,要如何也讓燈節能使年輕人對於燈節活動產生連結?蒙特韋德提及,神戶燈節在近年來開始嘗試於新場域舉辦,並透過軟體設計的燈光秀,為燈節活動注入新興體驗,試圖將當初撫慰人心的感動傳承下去。臺灣燈會的性質屬於地方性的傳統,蒙特韋德強調,該如何讓沒有共同傳統的外國人士產生期待,將是讓燈節品牌國際化的重要關鍵。
2019神戶燈節(Kobe Luminarie)。(©Kobe Luminarie)
當藝術介入傳統節慶活動,該如何創造更多可能?
緊接著,論壇的下半段為綜合論壇討論,由國美館館長林志明主持,邀請本次參與「光影藝術節」的何理互動執行長葉彥伯、藝術家姚仲涵,與日本NAKED公司總經理中川伸作( Shinsaku Nakagawa),從創作者角度分享在節慶活動的創作該如何呈現細節。透過藝術的導入,提升燈節美感品質,打破以往侷限於傳統燈會活動的想像。其中,葉彥伯提到,藝術作品的意義最重要的是讓民眾對於作品產生好奇心,讓作品替燈節活動代言,進而引發民眾親臨現場的欲望。因此,燈光與觀眾的互動想像將是創作者需思考的關鍵。在姚仲涵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藝術家對於科技與互動的呈現有所著墨,並且加入聲音的元素,打造作品的獨特性,也因此在臺灣大大小小的燈節活動中,皆能看到姚仲涵的作品。NAKED公司則利用五感體驗,讓每個作品除了燈光視覺的感受,更加入味道、風等觸覺、嗅覺的感官互動,提升作品的體驗層次。
「綜合論壇(一):光影藝術之創新」,左起為:主持人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林志明、與談人NAKED公司總經理中川伸作、何理互動執行長葉彥伯、藝術家姚仲涵。(擷果創意提供)
「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參展作品何理互動《頻道》,LED、馬達、塑料、金屬,10x2x3m,2019。(攝影/劉森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光之書寫-2020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參展作品姚仲涵《光電獸#15-東區》、《光電獸#19-草與樹》。(攝影/劉森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臺灣燈會的下一步?
綜合論壇下半場,邀請里昂燈節總監Jean-François Zurawik、柏林燈節策展人Brigit Zander、神戶燈節藝術總監蒙特韋德、NAKED公司總經理中川伸作,以及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共同思考臺灣如何藉由臺灣燈會的品牌,在國際燈節活動中佔有一席之地。周廷彰表示,臺灣燈會是讓國外遊客認識臺灣很好的方式,如去年屏東燈會,讓市民產生光榮感,因此有了「我屏東,我驕傲」的口號流傳。在燈會舉辦30年來,過去評估活動的成功僅以人次為主,除此之外,本次燈會主辦方也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其他數據能夠當作燈會的指標。因此在2020燈會中,也持續思考如何與地方產業結合,提升地方性燈會的特色。在作品的選件上,不再以生肖動物作為主打,而是思考與在地的連結性,也是本次燈會選址於后里森林花博園區的原因,而主燈《聆聽花開:永晝心》與《森生守護.光之樹》將會永久留在后里希望能延續花博的精神,為臺灣燈會的品牌種下希望的種子。
「綜合論壇(二):城市行銷與在地特色之結合」,左起為主持人集思會展事業群執行長葉泰民、與談人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周廷彰、柏林燈節策展人Brigit Zander、里昂燈節總監Jean-François Zurawik、、NAKED公司總經理中川伸作。(擷果創意提供)
臺灣燈會的活動緣起是來自於元宵傳統節慶,該如何讓燈節因為藝術的介入,打造出鮮明的城市形象?光影藝術節主辦單位為美術館,這次與臺灣燈會聯手企劃,Jean-François Zurawik認為這是一個具有未來性的嘗試,但同時也可以思考,在日後舉辦光影藝術節時,要如何進一步延伸帶動城市周邊的發展?林志明也回應,美術館本身即是具有藝術內容的載體,因此本次燈節才會取名為光之書寫,同時也希望藉由臺灣新型態的燈節與美術館規劃的思考,將作品呈現延伸到美術館外,有效地與民眾拉近距離,進而寫下新的城市形象。(延伸閱讀:「光之書寫」如何翻轉國美館展演能量?林志明談公眾藝術策展和光環境園區的共榮關係)然而,Brigit Zander也提到除了柏林燈節,柏林還具有其他國際性的大型藝文活動,如柏林國際影展(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並非只靠一個節慶活動單打獨鬥,因此臺灣燈會同時也可以參照柏林的案例,在往後的燈會規劃中,該如何與城市中的其他活動產生更多的連結。
「綜合論壇(三):國際燈節蛻變之路」,左起為:主持人吳漢中、里昂燈節總監Jean-François Zurawik、柏林燈節策展團隊、神戶燈節藝術總監丹尼爾.蒙特韋德。(擷果創意提供)
2021年,臺灣燈會將於新竹舉辦,新竹不僅有新竹科技園區,也是富含許多歷史建築的城市,下屆將邀請柏林燈節策展人Brigit Zander擔任2021臺灣燈節的顧問,臺灣燈會已注入科技、文化、藝術新意識,未來將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持續關注!
2020臺灣光影藝術節國際論壇大合影。(擷果創意提供)
許雲喬( 50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