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佑
2019.05.14
專業藝術家的道路該怎麼走?邊緣人的取暖也好,同溫層的無病呻吟也罷,本專題希望找到更多的藝術家現身說法,除了「成功藝術家」與「成功藝術家的作品」之外,用不同的路徑看看尚未被定義,且不被人所見的藝術與生活。
斜槓藝術家帶狀專題的提出,勢必得冒著受訪藝術家,被預設成不專職與無法靠創作自足等標籤的「危險」,然而,在現實藝術的生態裡,不專職不等於不專業,無法靠創作自足,也不等於失去對於創作的熱忱。「Slash」(斜槓)一詞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於2007年撰寫的作品《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十多年後的今日,斜槓為何需要再次被提起?斜槓原始定義下的「多重事業」,是否為不同以往「藝術家」的創作型態?
另外,關於藝術的大哉問,藝術家的探尋未曾停止,而一個人的工作是正職還是兼職,一個人的人生,是成功或是失敗,明明應該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踐,卻又大同小異的,被勾勒在隱隱約約的社會框架之中,該框架或許影響了認知的地圖,也影響了藝術家的創作態度。堅持以藝術家身分持續創作,是本專題採訪的唯一前提,在此,藝術家不用陷入「斜槓」的定義,正因為斜槓是不同框架與定義相互連結或消耗,或是相互加成的助益,對於斜槓的接受與抗拒,將有機會,勾勒出另一種當前的藝術生態樣貌。而本專題希望藉此機會,誘發觀者思考「成功案例」的現實與單一性。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