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迎向未來教育的數位體驗:故宮兒藝網站2.0「兒藝藏寶閣」正式上線

迎向未來教育的數位體驗:故宮兒藝網站2.0「兒藝藏寶閣」正式上線

Embracing Future Education with Digital Experiences: “NPM Kids” Launched on National Palace Museum Updated Website for Children

兒藝中心網站2.0「兒藝藏寶閣」,也在去年疫情間親子最需要數位教育服務的時間點起案,開始聚焦建置與充實故宮數位內容的服務。因此故宮兒童線上的教育資源或者是學習內容,也在這個契機下,有進一步擴充與優化的可能。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於2020年重新啟用新的兒童學藝中心空間,並於2022年也對應兒童學藝中心展覽數位內容的情境,原來故宮舊版的「兒童園地」網站也順勢改版為「兒藝藏寶閣」,原本「兒童園地」提供兒童學藝中心的參觀資訊、學習單、教學資源與導覽手冊都容納在這個就網站之中。

故宮「兒藝藏寶閣NPM-Kids」,提供線上學習導覽及線下實境體驗等遊戲式學習。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兒童園地」網站創建的時間點於2008年,當時網站是以兒藝中心的實體展覽的輔助資訊提供為主。但到2020年兒童學藝中心的2.0版本,故宮的兒少博物館教育已經明顯是迎向未來教育,還有數位原住民的兒少觀眾,兒藝中心2.0的版本,是一以數位式沉浸式為主的展示空間。這對故宮而言也是一大突破與躍進,因為過去他們從來沒有這麼大膽,將整個兒童展示教育空間全部以數位來呈現。當然新的空間規畫還是維持一定比例的空間,給更幼齡的兒童閱讀、實體觸摸的手動操作區,但數位使用的比例超過八成。

聽「文物說故事」,隨選隨聽文物的「自我介紹」。(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對應新展覽空間的兒藝中心網站2.0「兒藝藏寶閣」,也在去年疫情間親子最需要數位教育服務的時間點起案。當時故宮因為疫情,甚至破天荒的閉館,開始聚焦建置與充實故宮數位內容的服務。因此故宮兒童線上的教育資源或者是學習內容,也在這個契機下,有進一步擴充與優化的可能。

一切的基礎:兒童學藝中心

故宮北院兒童學藝中心。(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兒藝藏寶閣」網站,更站在「使用者體驗」出發,重視線上線下的整合。故宮展示服務處助理研究員劉家倫表示,過去故宮在討論展覽體驗,很常說展覽前、中、後的歷程時間軸,會設定觀眾是上網查詢參觀資勳,再來到博物館實體參觀,回家再做延伸的學習。但因為疫情的發生,這樣的歷程開始變成逆反的狀態,博物館遊歷的重心,也從線下實體轉為線上雲端。

因此「兒藝藏寶閣」中的兒童學習中心項目建置,還是保有最基礎的保有兒童學藝中心的參觀資訊、團體預約、當期展示內容,和過往舊網站的內容,並貼心建置親子友善FAQ,針對來故宮的親子觀眾最常詢問的問題,包括教育服務如何查詢,包括生理需求如用餐、親子廁所的位置、哺乳室、親子停車位等系統化參觀的資訊,讓觀眾可以輕易的掌握故宮提供的親子友善服務資訊。

「故宮探索趣」:添入戲劇與情境解謎的導覽體驗

而在「故宮探索趣」項目,則是去回應兒藝中心2.0空間轉為數位展廳的形式,補足許多文物知識的內容,在這次空間改版上沒有被完整處理的部分。兒藝中心新的數位實體沉浸展廳,比較是營造一種數位科技愉悅的使用氛圍,創造親子觀眾新鮮的參觀體驗。但劉家倫表示仍有一些民眾是偏向知識與實作導向的,他們會比較支持過去聚焦在文物學習的教育展覽呈現方式。

與孩子一起探索臺灣地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因此也利用新網站建置的契機,補足目前實體空間比較欠缺的文物知識內容,民眾只要透過行動載具,點選之前只在現場呈現的戲劇演出「海怪國探險記」體驗,跟著故宮吉祥物小翠的視線與聲音,搭配著戲劇般換幕的文字,一起瀏覽目前在兒藝中心的展示,創造一種非傳統的戲劇導覽體驗,不同以往制式按著導覽機數字的導覽。尤其去年故宮曾有因為疫情閉館的經驗,許多學校團體無法進入博物館體驗學習,為了讓原本在展廳發生的教育功能不要因為疫情而被迫中斷。因此讓體教育驗導回到線上,家長可以在家中先帶著孩子聆聽展覽內容,直接用手機3D空間體驗去探索,讓觀眾有一個可以有自主性吸收的路徑選擇,並不會受到疫情而影響。

「文物說故事」則是針對展廳的一些文物去做更深入的了解,並以「擬人化」的方式讓文物自己獨白自己的身世,希望可以和兒少觀眾以有情感和有趣的方式來介紹文物,這次網站明顯加入在導覽情境加入戲劇情境,讓親子有一起探索與參與之感。

至善園親子實境解謎遊戲,邊解謎邊認識至善園。(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探索趣項目」最後一個項目是利用至善園現場,所規劃的「至善園解謎」實境解謎遊戲。故宮目前取消至善園參觀的20元門票,是故宮參觀空間之外,最合適戶外活動的地方,園裡面的建築與植物背後有很多歷史典故,而且四季都有不同的風貌。實境解謎遊戲的故事圍繞,故宮人氣國寶吉祥物—小翠,她如何成為今天廣為人知的國寶吉祥物,有什麼過去努力的奮鬥過程。在故事情境中,小翠會面對到三位導師的考驗,故事軸線讓小朋友去探索至善園中的建築物,也更理解至善園中建築細節的一些吉祥寓意,與雕像背後的故事等。

快知識、微學習:學習百寶箱

網站的第三部分則是非常適合疫情情境的「學習百寶箱」。點擊後的「學習百寶箱」,其中有四個方向,包括:手作、律動、遊戲、故事等,因為疫情必須在家的親子觀眾有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可以應用。如手作的部分有細分年齡使用的手作教案,有實作的影音教學,還有家長的引導指南,有比較仔細文物知識,和可以查看教案的相關故宮文物數位典藏檔案。律動遊戲則以至善園的動物為發想,來延伸做動物瑜伽的律動活動。這些都是故宮從數位開始友善親子觀眾的策略,從數位的接觸,再有興趣回到故宮的實體參觀。兒影片與教案也符合目前「快知識、微學習」的狀態,知識量不要於一個載體上過量,所以影音都以3-5分鐘為主,讓學習不要疲累。

利用「兒藝藏寶閣」聽取語音導覽。(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面對未來教育的數位策略

兒藝中心位於故宮本館B1,是故宮內免費參觀的空間,2008年由前故宮院長林曼麗所創立。當時希望這個空間可以做到教育推廣零門檻,所以兒藝中心所在的位置可及性很高,是個黃金地段,不用買門票,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兒藝中心其實有一個主要服務的年齡區段,即是5-12歲,但隨著台灣社會邁入少子、高齡化社會,數位互動其實成為孫子與樂齡者,這樣跨世代對話之件很好的媒介。

挑戰居家創意手作,摺出一座毛公鼎。(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劉家倫表示,故宮很多志工老師,在導覽實習過程中學到了數位應用的方式,可以和孫子輩對上話,也讓他們很有成就感,也無意間發現小孩在使用數位載具上非常自信,甚至可以教大人使用,也讓教育沒有過去世代之間,上對下的明顯關係,數位展廳也成為一個跨世代更可以平等對話的平台。

去年疫情故宮閉館期間,劉家倫表示,在進行一些線上推廣課程時,發現民眾上線的背景在捷運車廂,他們感到驚艷,也感到透過網路教育的無遠弗屆,只透過手機載具,卻完全不受時空的限制。未來「兒藝藏寶閣」將新增英文介面,並不斷在各項目中擴充新的內容。故宮也在面對後疫情時代下,應該在數位內容上提供兒少、親子觀眾何種內容,而「兒藝藏寶閣」更站在觀眾服務的介面,在親子友善的政策下,貼和數位與疫情時代的需求,創造更嶄新的博物館學習體驗模式。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