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為什麼不能是例外?

故宮為什麼不能是例外?

故宮是臺灣唯一的國際文化品牌。我們何嘗不希望臺灣有別的文化品牌可端上國際舞臺,不用費口舌解釋,不用花大錢宣傳,男女老幼來臺灣都要去一趟,不分教育背景,不分嗜好興趣。連臺灣另一文化品牌新浪潮電影都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欣賞,侯孝賢、楊德昌只有習慣看外國且非好萊塢電影的人知道,但故宮不是,故宮是國際上家喻戶曉的名號。以對臺灣的優勢來說,故宮為什麼不能是例外呢?

近日行政院主張故宮應改隸文化部,自二級單位降為三級單位,因為國家文化事務本應由文化部統籌管理執行,故宮不應是例外。另一則故宮相關新聞則是內部組織的調整,書畫處與圖書文獻處合併,成為書畫文獻處。故宮原本的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三處,遂少了一處。

故宮的整併不該只是故宮內部之事,博物館賴以存在與取得尊敬的就是研究與策展自己的收藏,故宮七處中若僅有兩處負責,是否弱化本業?故宮的降級不僅是行政院的事,甚至不止於臺灣的事,會在世界的博物館圈、藝術史圈、文化圈傳開,形成一種世界對臺灣如何看待文化的看法。行政院給的理由說,世界多國的博物館皆為該國的文化部管轄,連法國的羅浮宮也隸屬於文化部。法國是文化強國,臺灣是文化弱國,故宮納入文化部,即使預算不變,聲音勢必變弱。一個文化弱國,需要文化品牌,弱勢的故宮,對臺灣是好事嗎?

故宮是臺灣唯一的國際文化品牌。我們何嘗不希望臺灣有別的文化品牌可端上國際舞臺,不用費口舌解釋,不用花大錢宣傳,男女老幼來臺灣都要去一趟,不分教育背景,不分嗜好興趣。連臺灣另一文化品牌新浪潮電影都只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欣賞,侯孝賢、楊德昌只有習慣看外國且非好萊塢電影的人知道,但故宮不是,故宮是國際上家喻戶曉的名號。以對臺灣的優勢來說,故宮為什麼不能是例外呢?

故宮本來就是個例外,前一陣子美國衛生部長來臺灣訪問,百忙中還抽空到故宮參觀。故宮前幾年曾經以三件汝窯瓷器跟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換取故宮南院「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與「尚青:高麗青瓷特展」兩大特展。臺灣其它的博物館或美術館能具備同樣的效力?這難道不是臺灣最好的軟實力?

再來看看文化部的軟實力與願景力,近期文化部派任內部官員擔任國立台灣美術館的館長,新任館長提出「三好精神、五共精神與七大目標」,直像口號與標語的作文比賽。國美館肩負「重建臺灣美術史」的重責大任,其收藏對臺灣文化主體性建構之重要,並未反映在文化部對於館長的選任上,將來故宮的院長是否也有可能在欠缺專業考量的狀況下產生?2015年大英博物館館長出缺時,英國的慎重與專業處理,於全球徵詢適合的人才,臺灣媒體亦有報導。國情與體制不同,不盡能依樣照辦,然而文化部對於臺灣另一重要文化機構國美館首長的選才,卻令人憂心,如何信任?

故宮近年來院長更換頻繁,人才退休、離職導致青黃不接,北院建築與設備老舊皆是大問題,正需要苦思研究如何不讓聲譽下墜,甚至創造新的展覽思維與社會連結,沒想到政府只想從組織上讓故宮跟其他需要建立國際名聲的文化機構齊頭平等,更別說改名等傳言,真真假假,徒增困擾。

故宮之名,涉及到民進黨政府對於故宮的定位。政府正在處理國民黨政府自1949年帶來臺灣的制度,不應該將故宮推上思考國家定位的前沿。「故宮」事實上是一個歷史化名稱,有歷史因由,表明收藏來自清宮,在清朝主要的促成者乾隆皇帝心中,根本沒有所謂的「中華文化」。故宮自1925年成立以來,一開始是帝制轉向共和的象徵,遷臺後在蔣氏政權下,又成為與共產中國對抗的正統中華文化的象徵。藍營人士自此忘不了此象徵,綠營人士又何嘗不也如此。

如上所言,故宮的研究三處變兩處,在策展與研究上是否弱化?二級單位變三級單位,院長的選派誰負責?預算與編制上,是否留不住人才,數位計畫、重要大展持續弱化等等。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是,故宮作為中華民國臺灣唯一的國際文化品牌,我們該如何讓它更加發光,兩處合併與組織降級顯然不應是選擇。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正華( 1篇 )

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