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擬修改組織法,未見太多國家發展方向的理念說明,直到直屬行政院二級單位的故宮博物院將改隸文化部的議題拋出,大家才意會到前一波改組未歇,這一波又有多個機關可能又要換辦公室了。
故宮若改隸文化部,聽來是個將所有博物館總歸併於文化部管理的一回事(別忘了,自然科學博物館、各地文化中心並未納在文化部下),各界以為名正言順,其他各博物館亦皆欣喜其終能並坐敘平等待遇。只有故宮在職者觳觫應承,不敢展望己身前程;藝術史界則扼腕此塊研究園地的行將萎縮。
文化部長說,行政層級的變更,引為故宮降格的說法是封建思想。但也說明此項改組倉促,故宮未來形式和組織型態其實尚未確定。故宮院長說,若隸屬文化部應要採臂距原則,行政機關的手無法伸進博物館組織內部。其實也暗指極大的隱憂。行政機關的手真的不伸進故宮內部?「封建」所指的上下層級關係真的不影響故宮發展嗎?
2010年拍板定案,且應在2020年1月31日完成立法的行政院組織改造案,仍有五個部會(內政部、經濟及能源部、交通及建設部、農業部、環境資源部)未能完成立法而延長二年期限,忽然又丟出故宮改隸的議題,而故宮組織法是2010年定案後首批完成組織法立案的機構之一,可以說,才剛適應組改後的機構成員又要面臨新的身分挑戰。若非「封建」,行政院在29個部會的拘限下再度整合或分切部會,不就在區分機構的上下平行關係嗎?數位發展部刻意從科技部析離,讓科技部轉回國科會,顯然便是「封建」作祟,難道屈就於科技部就成不了同樣的願景嗎?同樣的議題也可回視故宮新組織,將數位獨立為一處,而勉強書畫處與圖書文獻處合併,先勿論後者長久人才與研究方向的差異,只問數位處能單獨作業否,它的員額能不掠奪原三處既有研究人力?它的數位核心內容能不勞煩原三處研究成果的指導或驗核?它的龐大數位製作經費能不蠶食典藏展覽研究的博物館核心功能?一個本應是博物館跨部門都有其重要性的三級輔佐單位擢升為二級處室單位,所納整的人力將成為博物館價值的重點,這對典藏豐富且有待投注更多研究人力的書畫與圖書文獻處,明顯持有重與輕的差異待遇,主政者對故宮核心價值的漠視也明顯可見。
同樣的態度也顯現於故宮「降級」的議題上。文化部或許尊重故宮,然而故宮人事、經費能不受侵擾嗎?三級機構的十二職等長官是由文化部指派的吧?這讓我們聯想才剛發布的人事: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從國父紀念館館長調任、而臺灣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接掌國父紀念館。這便是文化部對所屬人事調動權的範例,文化行政官員在部內輪調,他們今日體育,明日音樂、美術各單位,隨時轉官歷練,都嫻熟多能?故宮的院長假設只是十二職等的事務官,勢必如是。
再從博物院內人事來看,不同層級的機構在組織法上限制其職等,三級機構的職等天花板,將使得機構內人員的升遷受限,原與大學教授相當的研究職等減少,將會促使年輕學者轉而它就。研究是故宮的主軸實力,能與外國博物館與學界對談,能策畫有意義且領導群倫的展覽,博得舉世讚賞。此種唯有實際接觸文物,長久養成詮釋能力的人才,將因機構降級而人數減少,這難道不是行政院組織架構「封建」下的結果?
從人事往例來看,故宮「降格」後,必然承諾在職者原職留用,但實際上在行政體系「封建」層級裡,必須屈從升遷的限制,於是遇缺不補。所有員額由文化部掌握,分發給其屬下的、其他也深陷缺員額困境的博物館。都是平等的博物館,文化部將會以拉平博物館差距的理由逐漸削弱故宮實力?又或者樂觀地想,文化部能向故宮看齊給予其他博物館相同比例的人力員額?同是文化部屬,文化部能承諾「臂距」原則嗎?不干預博物館營運且給予博物館核心研究能量更大的支援嗎?口頭的承諾可以轉為文字載記以免失憶?沒有文物闡釋能力,縱使故宮典藏依然,卻很難在國際上綻放更亮麗的光彩吧!
削弱故宮並不難。這是沒有同業後援的爭議,大家亦無法分食故宮這塊餅。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