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北故宮「覺翁書畫─傅狷夫先生家族捐贈文物特展」

台北故宮「覺翁書畫─傅狷夫先生家族捐贈文物特展」

王壯為、沈尚賢、董開章、張其昀、溥心畬、于右任、陳含光、任博悟、陳定山、賈景德、張默君,因「狷夫先生」,寫下楷…
王壯為、沈尚賢、董開章、張其昀、溥心畬、于右任、陳含光、任博悟、陳定山、賈景德、張默君,因「狷夫先生」,寫下楷、隸、行、草、篆〈心香室〉,一幅幅齋額橫列排開,競相傳馨,粲然壯觀,展開時代的風華與記憶。
溥心畬、于右任、陳含光、任博悟、陳定山等名家題「心香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攝影/張筠。
國立故宮博物院1月25日至4月25日舉辦「覺翁書畫─傅狷夫先生家族捐贈文物特展」,精選78件書畫作品與53方印章展陳,以茲紀念。展出作品橫跨傅狷夫藝事創作的各個時期,「西泠遊子」、「大草連綿」、「山水臺灣」、「神契海嶽」、「耄耋墨境」、「心香傳芳」等六個單元。此展為台北故宮極少見以渡海來台前輩個人為題之展覽,難得且深具意義。
展覽因緣,乃2010至2012年間,傅狷夫家族慨然捐贈台北故宮相關書畫134件,含書法63件與繪畫71件,及所用印章100方,此中不少為傅狷夫生前書畫展的自留件,時代跨距大,從1940年代至2005年作品,豐富多元。除傅狷夫親筆書畫,還包括其師王仁治、尊翁傅御與夫人席德芳之作,及藝壇友人于右任、溥心畬等為其畫室所題寫的齋額。印章則有大陸時期用印,及來台後多出自友人王壯為、曾紹杰、陶壽伯、吳平之手,亦具學生輩陳宏勉、薛平南等活躍於當今篆刻界的名家,此中多著錄於1989年為賀傅狷夫八十壽出版之《心香室書畫常用百印集》。這批作品展現了傅狷夫師承、家學、交誼與藝術成就的珍貴寶藏,使故宮典藏時間軸向下延伸,廣度面向趨多元完備,並與台灣本土藝壇的連結益發緊密。今年適值傅狷夫逝世十週年,故宮以此展向傅狷夫致敬。
王壯為1973年刻〈棲心覺岸〉、〈浪跡藝壇〉石印對印,3.6×3.6×8.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攝影/藍玉琦。
西泠遊子.傅抱青「耐煩室」<br>狷夫,有所不為齋
故宮展覽有別於先前在台舉辦的傅狷夫諸展,最大特色當為其創作貫穿一生,面向多元,並可窺畫家難得所見的早期藝事軌跡。傅狷夫(1910~2007),本名抱青,號雪華村人、心香室主,70歲後自號覺翁。1910年生於浙江杭州西湖畔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從其父傅御學習書法、篆刻兼讀詩文,17歲即正式入杭州西泠書畫社,向社長王仁治習畫,專攻山水,並自學畫梅與指畫。展中有著傅御〈小楷〉及王仁治〈淵明松菊〉、〈潛廔畫稿〉畫作見其家學師承痕跡,他曾自述研習課業說:「帶回畫稿,從小如果不是一再練習,不敢將習作呈送師長披閱。」一再練習,磨練「耐煩」,於上海、重慶時齋號名「耐煩室」,友人唐雲於1948年為其書齋額〈耐煩室〉也呈現於展中。
傅狷夫本名傅抱青,在展中可見其戰時克難應急以剪刀自刻的「傅」、「青」兩面印,高啟智刻「傅」、「抱青」兩面印,魏大堅1944年刻〈獨酌草堂〉邊款:「抱青畫師雅政。甲申六月大堅。」傅抱青何時改名?也就約略在1944年末。抗戰軍興,傅狷夫經鄂、湘、桂、黔入蜀,期間眼界大開,體悟「師造化」與「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用心。約在1942年結識陳之佛,因經常往返重慶、萬縣間,居處不定,於是杭州家鄉信函便託寄於陳之佛家。一日,年長的「傅抱石」與「傅抱青」同赴陳之佛家小敘,桌上一封寫著「傅抱青收」的信函,「傅抱石」誤以為是自己的信,順手拆閱,才發覺是「傅抱青」的。「傅抱青」心想因自己年紀輕,不宜與前輩名姓相近而生干擾,遂改名「狷夫」。其名取義《論語》孔子曰:「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並命齋號作「有所不為齋」。魏大堅、王北岳、吳平都曾為此篆刻,最饒富興味者當屬其來台後好友王壯為所刻,邊款:「予別字壯為,又曰不為壯夫,狷夫以有別不為名其齋,義出論語,與予字若有同處,又若不同。然事之為與不為,可為與不可為,實亦難言。故老聃重無為,予近亦有印曰:心叶无為。時而壯為,時而无為,毋迺可笑。刻此贅語于石側,狷夫必不吝笑也。辛丑秋。」
傅狷夫作〈悵望歸鴻〉,31.4×5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捐贈作品最早者當為〈悵望歸鴻〉,為傅狷夫至今罕見的指頭畫,此作雖未紀年,但出於1947年漢口個展的百幅指畫之一。另,紀年最早作品為〈桃花源〉,題記:「丁亥(1947)花朝寫桃花源圖並錄王右丞桃源行補白。」此作曾於1948年上海展出。1940年代作品,尚有〈老梅書屋〉、沈尹默題記的〈如聞太古弦〉,並透過〈天真爛漫是吾師〉傅狷夫自題:「東坡居士論書灋云:天真爛漫是吾師。余謂論畫法亦應爾。」及〈悟墨〉:「玉几山房畫外錄載,大滌子云:作畫多用悟墨,悟者無心,所謂天然也。余最喜此語,常以是獲得新意。戊子(1948)春狷夫并記。」見其藝術思想。傅狷夫早年風格秀峭,山水畫多帶有石濤的山石樣貌及筆墨意趣。
山水台灣.神契海嶽<br>三位一體,真是足以笑傲平生!
1949年,傅狷夫渡過大江大海來到台灣。此後,他未曾返回故土,新的地理風貌,使其開展出自我的繪畫風格。故宮二樓巨幅書畫區,展示著傅狷夫1966年作〈東坡詩意圖〉,高達279.8公分、寬184公分,是捐贈中最大畫作,也是傅狷夫重要代表作之一。驚濤駭浪拍打嶙峋岸石,飛迸激濺起萬千白沫碎花,澎湃豪情,震懾人心,直是「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這磅礡大氣景象,根植於狷翁渡海之際的感受,他在〈我的書與畫〉中自述:「卅八年春由滬來台,船經台灣海峽至高雄登岸,此行始識水深於黛、浪起如山的大海,心中就是醞釀著這種偉大的畫面,於是我常到太平洋邊大里一帶去觀察洶湧的波瀾。」藝評家姚夢谷曾形容傅狷夫觀海:「他總是坐在灘頭大石上,靜靜的看,不說話,不回顧,也不攜筆模寫。」狷翁海濱枯坐,非面對真景逐物描繪,而是仔細觀察海域澎湃的波濤,洞視變化,用心走入自然,再經長期醞釀,鑽研出成果,「目之所接,心之所會,有助於筆墨,乃屬不少。因而就平時觀察之所得,乃創裂罅皴及先點後皴諸法,並創以點漬法畫海濤攝其神貌。」
傅狷夫1966年作〈東坡詩意圖〉,184×27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攝影/張筠。
觀自然,畫自然。傅狷夫親身體驗,三遊東西橫貫公路,六上阿里山,寫生台灣。1955年作〈郊遊記事〉為其平日郊外所見景色,寫寶島晴嵐疊翠,阡陌相連,老農、歸牛亦步亦趨的田園風光。1965年作〈泥瀑〉記和友人遊橫貫公路,春雨連朝,在經天祥時,坍方阻道無法前行,遠望瀑布和附近溪流砂土俱下之景。1961年作〈蘇花公路最高處〉以狹長構圖、色調的明暗對比,表達東海岸聳高斷崖的特色,海水浪花已經不用傳統的線條鉤描了,已直接用花青色漬染,用留白表現白浪花的新風貌開端。1970年作〈對高嶽〉,繪登祝山巔遠眺對高嶽雄秀景象,布局以虛雲貫通全景,巧妙自然無所碍,陽剛雄偉的山嶽與輕柔深遠的雲霧相得益彰。〈祝山雲海〉、〈塔山雲海〉、〈阿里雲海〉描寫澔渺雲海,高空之下陽光明燦,登頂遠眺,展望無極世界,心曠神怡。〈雲煙窟〉、1988年作〈海濱一角〉「此寫海濱一角,實無其地,余所造之境也。」卻皆以脫胎自台灣山水的手法造境。
傅狷夫1961年作〈蘇花公路最高處〉,46.8×183.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傅狷夫創「點漬法」畫台灣北海岸海濱驚濤;「染漬法」畫阿里山雲海變幻;「裂罅皴」、「塔山皴」畫台灣特有如萬片灣罅的山石巖壁嶙峋,一新水墨畫的表現張力。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盛讚:「以裂罅名新皴,以點漬法寫海濤,以染漬法寫雲海,都是千秋事業;藝人志士,得其一已足不朽,何況三位一體,真是足以笑傲平生!」
大草連綿.耄耋墨境<br>棲心覺岸,浪跡藝壇
傅狷夫書法其成就最高、風格獨具的當是其風馳電掣、一筆呵成、情感奔放的「連綿草」。探究傅狷夫學書歷程,草書卻是其最晚起步之書體。傅狷夫習書甚早,八歲從父學書,主要從歐體入手,進而摹顏、柳,從家藏的〈三希堂法帖〉內獲得極大的啟發,弱冠之際即已遍臨歷代諸大家。對於篆隸與北碑亦頗留心,篆書習李陽冰〈三墳記〉、〈城隍廟碑〉,並涉及楊沂孫、趙之謙、鄧完白、吳昌碩等;隸書則是臨寫〈乙瑛〉、〈禮器〉兩碑最久,旁及近代伊秉綬。北碑則習〈張黑女〉、〈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龍門十二品〉,對方筆竣整的格法甚有心得。行書則專攻文徵明行書與孫過庭〈書譜〉,致力甚勤。在這次展出中可見隸書〈書畫論一則〉、〈臨伊秉綬聯〉,篆書〈書自作詩〉,〈臨石門銘聯〉,行書〈書陶淵明詩〉等。
草書的創作與專意研究,始於來台後,傅狷夫說:「決心作大草之研究,欲藉縱恣的線條來發洩胸中的悒鬱。」「因性之所好,也以寫行草書為多,對連綿草尤其感興趣,蓋其規律較少得以自由發揮也。」他先於坊間購得日本印行的王鐸草書詩卷,下功夫達五、六年之久,深悟草法中「抑揚頓挫」、「爭讓避就」,更博涉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孫過庭、米芾、黃庭堅、文徵明、祝允明、傅山、王鐸、許友、張瑞圖、黃道周等諸家。傅狷夫曾自剖:「我雖不敢作『冶諸家之長於一爐』之想,但相信博涉諸家總比寢饋一家,所獲為多,或許能探出一條路來。」傅狷夫以對王鐸致力最深,由展中〈臨王鐸書〉、〈臨傅山書〉,看似為成組作品,在臨習傅山作品中多了王鐸繚繞之趣。
傅狷夫1965年作〈書顧況句〉,29.8×13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王壯為稱許:「狷夫的書法不下於他的畫,他也是十人書展中的第一人,其草書恐怕是十人中的第一人。」傅狷夫1965年作〈書顧況句〉「心事數莖白髮。生涯一片青山。乙巳十一月十又八日薄醉。書此於有所不為齋燈下。傅狷夫。」筆畫粗細變化劇烈,以運筆的輕重緩急,行筆在中軸左右大幅擺盪,透過字體結構的鬆緊,在章法布局中進退揖讓間得其韻律節奏,一筆到底,任情恣肆,意氣飛揚,視覺表現力強烈。傅狷夫的連綿草,視覺猶如繪畫,律動好似音樂,正如其寫給羅振賢的信函裡提到:「關于書法之行氣,其構成成份有字的大小、肥瘦、長短、寬窄以及其連貫與所留之適當空間等等,一如繪畫之章法,或似音樂舞蹈之徐疾節奏然。」羅家倫謂:「他的行草剛柔互濟,筆墨之間充滿畫意,觀字如觀畫。」姚夢谷讚:「狷夫之書藝如此,由心達意,以意運氣轉腕,力亦隨之,不論從他畫的線條或款字的變化上,都能看出息息相關之處。」傅狷夫曾有言:「我寫字,就是畫畫。」行筆布局間摻入畫意,剛柔互濟,豪邁雄健中見爛漫,酣暢奔放。
傅狷夫1985年作〈一簾風雨〉,42.8×3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傅狷夫1985年作〈一簾風雨〉,「一簾風雨。狷夫戲墨。乙丑九月。」創作時先繪以淡灰青竹作底,不待乾透便以濃墨書其上,順著筆畫形成水墨沁滲暈化的效果,真若風雨過後,畫意、筆意、字義相互融合,別具一格。此作深具實驗性,此時覺翁已年近八十,表現出豐沛不懈的創新力。傅狷夫80歲後書風益發沉雄跌宕,1991年作〈書松風萬壑絕句〉,翻飛健勁,蕩氣迴腸,酣暢淋漓,沉厚跌宕。1998年作〈棲心覺岸,浪跡藝壇〉對聯,中鋒用筆,濃墨酣暢,在粗厚筆畫中展現細膩的外圓內方,兼具雄健與圓融。「棲心覺岸,浪跡藝壇」為傅狷夫自撰聯句,「覺岸」乃佛家《法華玄贊》語:「庶令畢離苦津,終登覺岸。」《涅槃經》進一層說:「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迷譬如海,覺猶如岸,破迷開悟,能登覺岸。傅狷夫七十後自署「覺翁」亦有此意,為其心境寫照與藝術人生之體悟,人生際遇好似筆下之雲、海、浪,不為俗累,不為物役,「棲心覺岸,浪跡藝壇」,瀟灑且謙虛。展中,並見王壯為於1973年所刻〈棲心覺岸〉白文、〈浪跡藝壇〉朱文對印。捐贈書作中,以覺翁93歲創作之〈宋詞長卷〉為最長巨作。該作始於2002年,抄錄宋詞158首,全長約69公尺,共1萬1000多字,用筆精熟,氣勢綿密,縱筆乘興,酣暢痛快,費時一年完成,毅力耐心。據傅狷夫長子傅勵生言,覺翁2004年起因眼疾故無法作寸方多字,作書亦以條幅為主,但猶以寫字為樂。本展捐贈最晚書作為2005年作〈福壽康寧〉,也記錄下每年傅狷夫舊曆春節習慣,以紅紙題寫橫幅送贈拜年之師友學生的情誼祝福。
傅狷夫2005年作〈福壽康寧〉,65.2×3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攝影/張筠。
雲水雙絕,裂罅無儔台灣山水代言人
1954年,傅狷夫在〈漫談畫展和發揚我國美術的正當途徑〉一文,就曾對從事國畫的畫家們包括他自己提出期許:「我以為畫家須有一種遠大的抱負,要從古法中蛻變出來,從時史腕下掙脫出來;要自期與古人先後輝映,與時史分庭抗禮,使其作品成為現時代的產物,將來成為歷史上燦爛的遺跡。」1992年,獲國家文藝基金會書畫藝術創作特別貢獻獎時,他謙和、輕描淡寫的說:「實在談不上什麼貢獻,我只是盡力而為。」因著時代的驅使,傅狷夫渡海來台,觀察自然師造化,執著且熾熱的專注於藝術之上,創「點漬法」、「染漬法」、「裂罅皴」、「塔山皴」,其畫法具體呈現在1974年出版的《山水畫法初階》,分為樹木、山石、雲水,由淺入深,並旁註說明,該書再版九次,影響廣大,成為學習山水的入門要徑,成功地將傳統學習裡《芥子園畫譜》等規範式的中國山川景貌,轉換為在地台灣山川的美感表現。
學者傅申:「狷翁在畫史的傳承上有一個特殊地位,他是將傳統的中國畫法,活用在台灣的自然山水上,然後使其在台灣生根孳長的重要環節。由於時代的契機,轉變了畫家生活和創作的環境,使中國傳統的大陸山水畫風,在狷翁的作品裡顯示了轉型的趨向,並催生了完全屬於台灣本土的中國山水畫。」「書與畫的結合,自北宋末以來雖代有人才,但於二者間的造詣能旗鼓相當者仍屬較少數。在渡海來台的畫家群中雖然也多具臨池之功,但在書與畫的結合度及相關性,以及在書法上之單獨成就而言,除溥(心畬)張(大千)二人之外,少有能與狷翁並肩者。」傅狷夫「雲水雙絕,裂罅無儔」,為「台灣水墨開拓者」、「台灣山水代言人」。
傅狷夫捐贈事錄
傅狷夫一生不忮不求,淡泊名利,藝術創作逾70年,寄情人間。1992年,獲第17屆國家文藝獎書畫藝術創作特別貢獻獎,得獎金新台幣20萬元,個人再追加新台幣20萬元,贈與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作為獎助學金。2003年,捐贈新台幣302萬4000元予國立歷史博物館,設置「傅狷夫水墨畫獎助學金」,以其孳息每年發放獎助學金,史博館並受贈有傅狷夫82幅作品。傅狷夫辭世後,捐贈書畫作品、生前文物予台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典藏外,家屬更整理畫稿7197件交由藝博館館藏。2010年至2012年間,家屬捐贈台北故宮相關書畫文物234件。
2010年起,傅狷夫家屬四次捐贈浙江美術館。2010年,捐贈傅狷夫書畫作品192件、印章135件及文獻。同年,再次捐贈陳之佛致傅狷夫手札69通及陳之佛作品。2013年,旅居美國的傅狷夫長子傅勵生,表示願意再次將傅狷夫舊藏清末民國書畫名家作品99件捐贈浙江美術館。這批藏品包括近現代書畫大家任薰、于右任、徐悲鴻、黃君璧、豐子愷、趙少昂等精品。2015年12月,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赴美國舊金山,與傅狷夫親屬正式簽署徵集協議書,對作品進行了清點移交。2016年再次捐贈傅狷夫珍藏美術文獻近80件(份),包括:《耐煩室雜鈔》五冊;1930、40年代南京、重慶、上海重要藝展的請柬、展訊;民國時期印本字帖等。
覺翁書畫─傅狷夫先生家族捐贈文物特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展期:1/25~4/25
藍玉琦( 25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