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務是台灣博物館組織聯盟的推動,會先做整個資源的整合,跨部會的去做,和博物館學會偏向研究不同,是以偏向文化體驗和美學教育為原則,現在規畫要提出整個執行方案。我一直覺得美學教育不足將影響未來很大,所以當我在台中時就一直推動,與台中市長林佳龍夫人、也是奇美博物館副館長的廖婉如組織了一個美學教育推動小組,專門針對中小學教育,如何跳脫那種Know How知識性、功利性、填充式的傳統式教育,去改造中小學的教育方式。我從以前就說,台灣的整體環境要改變,包括文化藝術環境要改變,如果教育形式不改,我們的美感教育沒有去推動去落實,都不大可能有很大的進展。尤其現在是網路世代,要讓這世代接觸人和藝術文化,走到有感覺性的體驗,這是種教育,那真的是要從我們的小學教育做起,而博物館美學教育就是一個很直接很重要的學習場合。 」
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攝影/藍玉琦)
上述內容是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在接受本刊採訪時的回答,他並表示推動跨部會、跨館際的文化體驗與美學教育,將會是上任後所要進行的第一要務。筆者聞之真是感到十分振奮,因為這也是近年來思考到能夠令傳統藝術文化環境振衰起敝、但卻長期被漠視的首要之務和根本問題,同時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護衛時對於保存傳統審美感的重視。現在傳統藝術欣賞人口缺乏新世代的加入,正因為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切,幾乎見不到具備傳統審美感的人事物。畢竟愛美是人的天性,如果從小給予具備傳統審美感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會逐漸內化,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眾多的選擇時,自然會與具備傳統審美感之人事物相應,先受到美的感召,內心先受到感動之後,便會產生認識的興趣,此時才是藝術知識登場的時機。
一位已為人祖母的私人美術館館長便和筆者分享她剛就讀小學小孫子出乎天性的行為,她說在無人教導下,她的小孫子有一天竟自己將從枝頭掉落的兩朵蘭花,放進盛了水的仿龍泉窯青瓷水盂之中,自顧自地欣賞玩耍了起來。那幅清新淡雅的童趣畫面頓時躍然眼前,令人莞爾且心生一片歡喜,更可以想像這位小朋友在未來有機會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生力軍。擔任國際拍賣公司全球主席的老同學,也在聊到培養中國古代藝術新生代相關議題時說道,台灣以深入家家戶戶的茶文化慢慢薰陶醞釀是很好的,並提及他為吸引新世代進入中國古代藝術領域,特別打破古今東西而純以美學作為拍賣策劃角度的用心良苦。而他自己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雖從小生長在海外,卻因家中環境能接觸得到中國古代藝術,而在長大之後進入了相關專業領域發展,承擔起推廣與傳承中國古代藝術的使命。
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護衛無形文化遺產強調超越「物」、回到文化生命力的基本精神,以包含技術、知識、審美等一整套觀念的文化生產體系,去維持住一個能夠去生產、了解、享用的特定文化形式和審美感的生命力,無怪乎,中國傳統文人文化中的琴、棋、書、畫、茶、花、香……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實踐的種種雅事活動,最為現代人所熱衷,而中國傳統文人文化正是古典美學中的最高境界。在充滿興味的實踐過程中,不僅能享用種種的文化形式,還能傳習操作的技巧、技術,更能去感受不僅是物件、行為、精神性的傳統審美感,同時還能深刻地去體會人與物件、行為所交織出的傳統審美感/古典美學,以及所從出之中國古代哲思,而中國古代哲思源出宇宙自然真理,而宇宙自然真理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在今日去實踐深具古典美學的中國傳統文人生活,便是於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宇宙自然真理,不僅能在此一時代延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並進而能夠修身養性、改變生命、安頓身心,社會風氣將能為之一變。
上述種種皆正因為中國的古典美學講究的是同宇宙自然和諧共存,合而為一,在這樣的古典審美感之中,人人都將有如回到母親懷抱中的安適與放鬆,明白萬事萬物的成就並非出於一己之功,乃是得自各方助力且自有因緣,因懂得謙卑無我,不再機心算計,自能恬淡自適,清心寡慾,也將不再爭鬥不休,並在寧靜中產生智慧,培養出對治資本主義所造成種種弊病的能力,更加珍惜並感謝天地所賜予的一切,環保意識因而更加提高,距離世界和平更進一步。
政府跨部會、跨館際地從政策到執行、從學校到社會、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去營造文化環境、去推動美學教育,必能帶動一股風氣,也有機會令一面倒地以金錢為唯一考量的商業力量獲得制衡,令市場有機會回歸正軌,然而,在官方推廣、獲得短暫體驗、受到美感啟蒙之餘,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恆常地去實踐,成為如同洗臉、刷牙、吃飯、睡覺般平常的生活習慣,並多多接觸大自然,時時觀察宇宙,常常閱讀經典,與宇宙自然、中國經典交相印證,那從小在心中埋下的種子,將有機會於未來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而枝繁葉茂的群樹聚集,將形成濃蔭蔽天的茂密叢林,共同為人類、為世界庇蔭一片美好的明天。
鄭又嘉( 5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