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的想望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選介之一
書聖的二十八驪珠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
本件(圖1)書蹟僅28個字,內容訴說王羲之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之際,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山陰張侯」,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此短札以行書為主,兼帶楷書筆意,結體平穩勻稱,用筆圓轉流暢,點畫勾挑都不露鋒芒,在優美的姿態之中,展現不徐不疾、質樸內斂的韻致。
在書史上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兼擅各種書體,其草書、真書、行書尤為人所稱道。歷來評者論其書法,多認為他的草書濃纖折衷,真(楷)書勢巧行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儘管王羲之的墨蹟如今已失傳,此件〈快雪時晴帖〉可能是唐人精摹善本,不過仍然可以從中揣摩原蹟優雅的精神體貌。此帖品質精良、流傳有緒,不僅曾經為南宋高宗、金章宗、元內府收藏,帖中亦包含趙孟頫、王穉登、文震亨、梁詩正等十餘位文人的題跋,尤其清代乾隆皇帝對於此帖更是鍾愛有加,不但曾取出觀賞30多回,且每次都書寫觀後感,累計達2萬多字;甚至還將此件書蹟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合稱「三希」,珍藏於「三希堂」中,賦予這件藝術史名作至高無上的地位。
圖2 唐人〈宮樂圖〉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代美人拍立得唐人〈宮樂圖〉軸
唐人〈宮樂圖〉(圖2)是台北故宮所收藏之年代最早的一件中國古代仕女畫。這幅畫的形制相當特別,長和寬尺寸相差不多,由此可推測其原本可能是一幅小型屏風畫,後來才被改裝成今日所見掛軸的形式。
在這幅畫中,可見到12位體態渾圓、面如滿月、帶有細長八字眉的唐代宮女。她們都身著寬袖上衣,帔帛斜倚,圍坐在一張長方大桌的四周,歡樂地飲茶或玩行酒令;與此同時,還有四位美女,分別吹彈著篳篥、琵琶、古箏和笙等樂器,為這場秋日午後的宴饗增添無比優雅的情調。再仔細觀察畫中宮女的髮型,有人將髻梳向一側,成為左右不對稱的「墜馬髻」;也有人把髻向兩旁梳開,在耳旁紮成球形的「垂髻」,這些都是晚唐所流行的時尚裝扮。另外,從畫中也可以見到唐人的飲茶習慣,只見侍女將調好的茶湯盛入大撇中,再以長杓分茶,盛入茶碗;桌面上另置有羽觴、茶酒,並配以茶果,供眾人一同享用。唐人生活之風雅在畫家妙筆生花下活現,堪稱晚唐宮廷人物畫之不朽名蹟。
圖3 宋文同〈墨竹〉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與可胸有成竹宋文同〈墨竹〉軸
竹子,代表清高、堅毅不拔的情操,與同樣經冬不凋的松、或耐寒開花之梅,並稱「歲寒三友」,為中國文人畫中常見的題材。以水墨畫竹,始於晚唐五代,到了北宋文同、蘇軾筆下更加發揚光大,為這類題材之表現開創出新的格局,畫史上稱為「湖州竹派」。
只見畫面左方,一竿竹枝從左上方垂下,再往右方曲仰向上,象徵君子雖遭遇挫折,但俯仰不屈的氣節。文同畫竹幹,用乾筆中鋒快速運行,帶有飛白的筆意,竹節兩端用濃墨點醒,竹葉則是以正、側鋒書寫,搭配墨色濃淡對比豐富,自然寫實,正如蘇軾所言:「以墨深為面,墨淡為背,自(文同)與可始」。本幅〈墨竹軸〉(圖3)不僅是文同傳世可靠的真蹟,更是北宋文人墨竹畫的最高代表作。
圖4 宋人〈畫秋塘雙雁〉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雙鵝同心圓之戀宋人〈畫秋塘雙雁〉軸
鵝與雁同科,古人多通稱為雁。本幅宋人〈畫秋塘雙雁〉(圖4),描繪在微微涼意的秋天,沙洲淺灘上有一對白鵝,一隻正引頸仰望天空,另一隻則蹲伏在紅蓼枝下整理羽毛,其身後有隻翠鳥停棲於蓮桿上,望著右上方飛過池塘的同伴,四隻禽鳥的眼神和動態構成交相呼應的關係。畫家將沙洲、水草、殘敗的荷葉和兩隻翠鳥,安排在畫幅的周圍,形成一個圓弧形,而畫中的主角雙鵝,則為這個圓弧所包圍,整張畫充滿圓融、祥和的氣氛。
在宋代,以雁為題材的作品很多,像是北宋黃居寀、徐崇嗣、崔白,和南宋李迪、馬和之、馬遠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畫雁名家。〈秋塘雙雁軸〉採取圓弧形的構圖布局,和使用健勁有力的筆法描繪殘荷與水草,或是白鵝身上羽毛的蓬鬆質感刻畫逼真寫實,凡此特點都與崔白〈雙喜圖〉相近,而且描繪池岸土坡的皴法帶有李唐短斧劈皴的筆趣,由此來看,本幅應是北宋徽宗畫院中某位崔白流派之畫家所繪製的一件精彩花鳥傑作。
圖5 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找到您的星座宮了嗎?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軸
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在佛教經典中提到,當無量眾生遭受苦痛時,只要口中誦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能使他們解脫苦厄。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傳播愈久,觀音大慈大悲的形象深入民心,也衍生出不同的傳說與形象。在中國,除了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也經常能見到多頭多手的密教觀音像。如這幅宋代佛畫中的觀音,因為有一千隻手,且每隻手掌的中央又有一隻眼睛,所以被稱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畫面中,萬頃波濤,祥雲湧現,四大天王背負著一座七寶蓮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站立台上,左右各有兩位脇侍菩薩,下方的天龍八部則是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致敬(圖5)。仔細端詳主尊觀世音,可見其頭戴化佛寶冠,紺髮垂肩,身著天衣、披瓔珞;雙唇上下有髭鬚,雖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值得留意的是,觀音的千手或作結印契、或手執器杖,如蓮花、化佛、日、月、戟、金輪等,更讓人驚訝的是,持物之中竟然還有「十二星座」,由右下起依次為雙魚、陰陽(又稱雙子)、白羊、金牛、巨蟹、獅子、雙女(又稱室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可說是研究十二星座和中國密宗佛教的重要材料。
圖6 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卷,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一陽指皇帝虔心禮佛大理國張勝溫〈畫梵像〉卷
大理國是10至13世紀位於宋代西南邊境的大國,全國上下篤信佛教,可惜文獻記載卻寥寥可數,唯一流傳下來的畫卷,便是此件超過16公尺長、由大理國畫師張勝溫(約活動於12世紀末)繪製的〈畫梵像卷〉(圖6)。根據畫卷第一段的榜題「(為)利貞皇帝信畫」,可知此幅乃是張勝溫奉大理國國王段智興(年號利貞)敕命所作。段智興其人,對熟悉金庸武俠小說的讀者應不陌生,因為他就是《射雕英雄傳》中擅長「一陽指」的南帝。
畫卷由右向左展開,可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國王段智興禮佛圖;只見靠左的皇帝和文官都戴著一種名叫頭囊的頭冠,武將和士兵則分別披上虎皮和犀牛皮製成的盔甲,這些都是大理國特殊的衣冠服飾。第二段極長,共描繪出數百名佛教人物,包括佛、菩薩、天王、羅漢,及大理國獨有的梵僧觀世音、真身觀世音等。第三段畫出兩幅用珍寶裝飾、並以梵文書寫經文的旗幟,分別是多心寶幢和護國寶幢。第四段則描繪了曾經聽聞佛陀講述護國之法的古印度十六國王。全卷繪製精美,不僅以細筆勾勒物象,塗上鮮麗的色彩,細看還有貼金的痕跡;而且內容豐富,就像一部大理國的佛教圖像百科全書,可說是研究大理國歷史、宗教、文化、藝術等最重要的一手資料。
圖7 唐韓幹〈牧馬圖〉冊,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畫馬大師非卿莫屬唐韓幹〈牧馬圖〉冊
唐代是畫馬最鼎盛的時代,名家輩出,韓幹(活動於8世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韓幹的崛起頗具傳奇性,據說其少年時,畫藝受到詩人王維賞識,資助他跟隨曹霸學畫,後來技藝精進,於天寶年間被召入宮廷為供奉,專為唐玄宗鍾愛的名駒寫生,聲名遠播全國。
韓幹畫馬即使到了北宋,仍然擁有崇高不墜的地位。大文豪蘇軾曾多次為人題韓幹馬圖,歌頌其才華;而鑑藏家米芾也曾經收藏過一幅珍貴的韓幹〈照夜白〉(現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本幅〈牧馬圖〉(圖7)曾入宋徽宗宣和內府收藏,在畫幅左側留有徽宗題「韓幹真蹟,丁亥御筆」作為他的鑑定意見。圖中描繪了一位滿臉鬍鬚、身材壯碩的男子騎在白馬上,手裡輕握黑馬韁繩,緩緩前行。韓幹以毛筆輕輕勾勒馬的身軀輪廓,再加上微妙的墨暈渲染和設色,塑造馬匹肌肉的立體感,使其軀體看起來肥碩豐圓、俊秀亮麗。唐代詩人杜甫曾以「惟畫肉不畫骨」來稱讚韓幹,恰好成為這幅畫最好的註腳!
圖8 〈宋四家法書〉卷之蘇軾〈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尚意的書法僻〈宋四家法書〉卷
「宋四家」,或稱為「北宋四家」,一般指北宋四位有名的書法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本次展出之「宋四家法書」卷,即收錄了宋四家每人一件行(楷)作品,從中可見他們在吸取晉唐人書藝精華的同時,不僅開拓出尚意、重情趣的審美意識,也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
如本卷第一段蔡襄〈上資政諫議明公尺牘〉(又稱〈海隅帖〉),乃取法顏真卿書體,卻更加典雅秀媚;又如第二段蘇軾〈書次韻三舍人省上詩〉(圖8)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姿態多變化,帶有一種他人無法模仿的自然質樸之美;到了第三段黃庭堅〈致明叔同年尺牘〉,則可見書家由船夫蕩槳撥水的動作中領悟筆法,繼而發展出行筆遲滯、結字縱逸跌宕的風格;至於第四位米芾,在四家中書學最廣泛、技巧性亦最高,在第四段〈致葛君德忱尺牘〉(又稱〈道味帖〉)便能見到其用筆迅捷有力,筆鋒頓挫與轉折變化靈敏,無論是藏鋒、出鋒的動態,或是圓肥硬瘦的筆劃,都將毛筆特性發揮到極致。以上四幅書作原本創作於不同的時間及場合,及至清初藏家李宗孔始將宋四書家名蹟合裱為一,讓此卷成為堪稱書史研究上最具標竿性的名品。
廖堯震( 5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