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共同文化記憶中的明星展品:台北故宮〈翠玉白菜〉與其他巧雕藏品

共同文化記憶中的明星展品:台北故宮〈翠玉白菜〉與其他巧雕藏品

日前香港媒體趁香港故宮文物博物館動土之際,聲稱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表示「台北故宮的藏品比北京的珍貴之說,原來只是以訛傳訛,查無實據」,又轉述其說法,認為「著名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來說,被吹捧到是台北故宮的兩件鎮館之寶,但在北京故宮只能算得上三級品。」
〈翠玉白菜〉小白菜中的明星
說到國立故宮博物院,不少人的印象就是那株曾經出現在教科書上的翠綠身影,是目前仍陳列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三樓「南北故宮 國寶薈萃」展廳中的〈翠玉白菜〉(圖1)。〈翠玉白菜〉以翠玉為質,匠人仔細觀察翠玉本身白綠相間的分布狀況,「量材就質」,雕琢出一顆鮮嫩綠葉、淨白葉梗的小白菜,且剛好襯著翠玉「輝玉(Jadeite)」玻璃光的特質;晶瑩剔透的光澤,更讓這顆用翠玉雕成的小白菜,宛若剛從田裡拔起的新鮮作物。工匠不只觀察了翠玉顏色分布,他們更將翠玉原有的瑕疵「藏」起來。〈翠玉白菜〉所使用的翠玉石塊本身有不少裂痕及斑塊,工匠通過雕刻葉梗莖脈,將裂痕模糊化,使人乍看之下看不到那些裂痕;他們也將顏色不一致的斑塊安排在葉子的部分,反而成為葉菜常見之水分不一、顏色不一的自然現象。
除了小白菜本身,數數看小白菜上有幾隻昆蟲,更是每位遊客觀賞〈翠玉白菜〉時必做之事。〈翠玉白菜〉葉片間藏著兩隻昆蟲,到底是螳螂?還是蚱蜢?台北故宮特地找來昆蟲學家,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昆蟲。昆蟲學家一看,發現〈翠玉白菜〉上昆蟲一大一小,大者為螽蟴、小的是蝗蟲,兩者外觀看起來相似,因都屬直翅目。不論是螽蟴或蝗蟲,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都代表著子孫綿延、繁盛不絕的吉祥寓意。
圖2 按那志良的回憶,〈翠玉白菜〉原先陳設的方式應該是站立著的。前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麗端於台北故宮庫房中發現了〈翠玉白菜〉當初的琺瑯盆,進而復原〈翠玉白菜〉最初的陳設模樣。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資料庫。
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翠玉白菜〉其實原本是「立著」的(圖2),如那志良回想起與〈翠玉白菜〉的初相見,是這麼描述的:「著名的『翠玉白菜』,也是這樣情形,提來時是『種』在琺瑯花盆裏的,旁邊還生著一顆小靈芝……」當時主事者們認為這搭配很違和,才改成現今的木座及木架。對於〈翠玉白菜〉應該要維持原本立著擺還是現在的斜著擺,每人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認為立著擺更能呈現出〈翠玉白菜〉正面的層次感、承載昆蟲的重量感及葉梗線條的流暢感,但也有人覺得斜放著展示更能展現〈翠玉白菜〉的特質。無論哪種陳設方式,都能襯托〈翠玉白菜〉不同的美。
明星的養成〈翠玉白菜〉的今昔故事
清中晚期開始,翠玉的使用日漸頻繁,且這股熱潮是從民間開始,清代紀昀(1724~1805)《閱微草堂記》的〈姑妄聽之〉寫道:「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好,尚無定準也。記余幼時,人參、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昂。綠松石、碧鴉犀,價均至貴,今則減。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從紀曉嵐的記憶,就可以知道翠玉在清代的發展,在乾隆朝早期翠玉仍不受到重視;但是到了乾隆晚年,翠玉的價錢竟然已超越玉。民間喜愛翠玉風潮發展甚快,主要可能因為材料來源豐盛。乾隆年間曾征討大小金川(今四川境內),收復大小金川促使翠玉產地滇緬至中原的路途暢通,翠玉原料更加容易進入中國。阮元(1764~1849)的〈翡翠玉效樂天樂府〉所述:「古有驃國樂,今有驃國玉;朝廷不寶之,此玉入流俗。色不尚白青,所貴惟在綠;炫以翡翠名,利欲共相逐。佳者比黃金,價更倍五六;滇關駝玉來,粗皮皆碌碌」,可知在乾隆到嘉慶年間雖然翠玉量多,但宮廷不盛行此物,反而是民間喜歡翠玉,且翠玉以綠色最佳,價格又高。宮中盛行翠玉最主要是到了光緒年間,慈禧太后(1835~1908)就相當喜歡翠玉製品。
共同文化記憶中的明星展品:台北故宮〈翠玉白菜〉與其他巧雕藏品
〈翠玉白菜〉在離開紫禁城前,原擺放於永和宮。永和宮位於紫禁城東六宮,於明代建成,明清兩代皆為嬪妃或后妃所居住的場所。光緒年間,居住者為瑾妃。瑾妃為光緒寵妃珍妃的姊姊,與珍妃一同入宮,據傳這株〈翠玉白菜〉就是當年隨著瑾妃一同入宮的嫁妝,因此白菜所代表的「純潔」與螽蟴的「多子多孫」就格外有意義。但〈翠玉白菜〉為瑾妃嫁妝只是眾多說法之一,沒有確切的文獻可以確知作品的真正來歷。
一株小白菜,到底是如何變成當今的博物館明星展品?原來早在故宮博物院剛成立之時就已出現契機。已故的故宮資深研究員那志良於所撰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中談起〈翠玉白菜〉,是這麼說的:「齋宮成立玉器專門陳列室,這件白菜,被選為展品,我們決定把花盆、靈芝都留在庫裏,單單把白菜展出,不想它竟一鳴驚人,在北平時已是人見人愛,到台灣後,它的名氣更大,時常有人在剪票處就問:『那棵翡翠白菜展覽在哪?』」
〈翠玉白菜〉當年一展出就頗受好評,想來那志良等人是始料未及的,〈翠玉白菜〉的明星地位也從此開始慢慢構築。1948至1949年間,〈翠玉白菜〉隨著其他各類文物,一同搭了軍艦來到了新的落腳地,在公開展示之後,〈翠玉白菜〉依舊搶盡風光。國立故宮博物院1972年出版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選目》當中,〈翠玉白菜〉即入選為清代玉器代表之一,並以「此器利用玉之原色施以巧琢,以綠色部分琢為菜葉,酷似實物」形容之。再後來的《國之重寶》(1983年出版)、《國寶菁萃─器物篇》(2006年出版)及《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2011年出版)等書,都有收錄〈翠玉白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但不知為何,在故宮博物院成立至2014年前,〈翠玉白菜〉始終沒有赴海外展出,2014年6月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特別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才是它海外展覽的處女秀(圖3、4)。當時〈翠玉白菜〉被單獨陳列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特別五室內,門口看板更大大寫著「天然の美と至高の技の結晶」(天然之美與高超技藝的結晶),僅限期兩個禮拜展出。展覽現場更有不少〈翠玉白菜〉周邊商品,見者都直呼太可愛了吧(圖5)。
圖4 日本東博「特別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展中,將〈翠玉白菜〉於一室單獨展出,並搭配有各角度的細節放大照片。攝影/王怡文。
圖5 日本東博「特別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展場外,販售有各式〈翠玉白菜〉周邊商品,這些商品都是搭配這個特別展而特別研發的。攝影/王怡文。
在2014之前,〈翠玉白菜〉僅離開過台北故宮一次,即2003年12月26日至2004年3月21日間與小夥伴〈肉形石〉,一同南下至高雄市立美術館「璀璨東方─故宮文物珍品展」展出。不少媒體推測是展的誕生起因2003年底至2004年初總統大選競選期間、「南北文化平權」的氛圍,而從未出過國門的〈翠玉白菜〉,向來被視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這樣的文物特別移展南台灣,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格外有故宮「在地化」的象徵意義。
巧雕俏色外一章〈肉形石〉、〈玉人與熊〉
〈翠玉白菜〉之所以為人喜愛,原因絕非單一。除去它來自清代宮廷的高貴身分,設計、雕刻技法無一不讓觀眾嘖嘖稱奇,〈翠玉白菜〉正是巧雕工藝中經典代表。經常與〈翠玉白菜〉搭配展出的〈肉形石〉(圖6),也是故宮另一件著名的巧雕工藝精品。〈肉形石〉為碧石類礦物,這類碧石類礦物經常出現有兩種顏色以上的帶狀條紋,是巧雕作品常見之材質。工匠利用碧石原有一層淺褐色、一層深褐色的紋理規則,將作品雕琢成一塊滷得軟嫩香甜、入口即化的「東坡肉」,光是看到就讓人食指大動。若再搭配著熱氣蒸騰,那可說是幾可亂真了。
另外一件過去較少人注意的巧雕作品,是〈玉人與熊〉(圖7)。這件作品因玉色白、黑兩色截然分明,因此工匠將白色部分雕成一小童、黑色部分雕為一黑熊,兩者表情生動,互相環抱,看起來就像是在跳雙人舞般,又或者可能是正在進行角力比賽。過去這件作品陳設於紫禁城養心殿,推測可能是多寶格內的作品。高僅6公分的〈玉人與熊〉於前述的2014年日本東博「特別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中大放異彩,原因出自於東博特別突顯了俯視角度的觀看方式(圖8)。從上往下看作品,更能表現看清楚熊與人兩者的神情,也讓這件作品格外討喜。
圖6 清〈肉形石〉,國立故宮博物館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資料庫。
圖7 清〈玉人與熊〉,國立故宮博物館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資料庫。
誠然,或許從中國藝術史的脈絡來看,〈翠玉白菜〉或者〈肉形石〉的歷史不夠深厚、流於炫技工藝,被人們說是「三級文物」,但它們在台北故宮所擔任的角色,絕不能這麼片面地來評斷。〈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因為有著人們一看就懂、容易親近的外表,讓觀眾印象深刻;更甚者,它們經常出現在國、高中的教科書中,理當是台灣為數不多的藝術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已經算是大眾共享的文化「記憶」。這樣經年累月好不容易累積出的文化「記憶」已無法剝離,承載這樣的重要「記憶」,也正是博物館存在的價值之一。
圖8 〈玉人與熊〉過去較少人關注,日本東博「特別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展中特別搭配俯視照片,讓觀眾更能清楚看到作品的生動表情,吸引觀眾爭相圍觀。攝影/王怡文。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張麗端〈翠玉白菜─從材料到作品〉,《故宮文物月刊》,251期(2004:2),頁54~62。
楊正澤〈翠玉白菜外一章─螽蟴與蝗蟲〉,《故宮文物月刊》,251期(2004:2),頁64~86。
施靜菲〈關於翠玉白菜與象牙球的一些事〉,《故宮文物月刊》,288期(2007:3),頁4~10。
張麗端〈種在花盆裡的翠玉白菜─清宮中的寶石盆景〉,《故宮文物月刊》,318期(2009:9),頁100~121。
曾裕洲〈永遠的小白菜〉,《典藏古美術》,232期(2012:1),頁82~89。
張麗端〈獨特而非唯一─翠玉白菜與其他〉,《故宮文物月刊》,379期(2014:10),頁100~105。
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NHK, NHKプロモーション、讀賣新聞社、產經新聞社、フジテレビジョン、朝日新聞社、每日新聞社編集《特別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神品至寶》,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2014。
日前香港媒體趁香港故宮文物博物館動土之際,聲稱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表示「台北故宮的藏品比北京的珍貴之說,原來只是以訛傳訛,查無實據」,又轉述其說法,認為「著名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來說,被吹捧到是台北故宮的兩件鎮館之寶,但在北京故宮只能算得上三級品。」此話一出,引起軒然大波,台北故宮發出聲明急滅火:「各博物館所藏之文物及藝術品具不同時空背景,有其時代性與工藝表現,也有不同社會民情的審美喜好,逕予優劣區分等級並不合適,宜廣納學術界、博物館界及其他各界交流探討,以開拓對文化多元全觀式的認知。」香港媒體稱〈翠玉白菜〉、〈肉形石〉是博物館刻意宣傳下的產物,實則讀完整篇文章,即可明白報導基本上就是要利用「揚北京故宮、抑台北故宮」來「刻意宣傳」甫動土的香港故宮博物館。
在博物館學的理論裡,宣傳文物、館藏品本該就是教育推廣的一部分,尤其在現今邁入終身學習的社會觀念底下,要讓觀眾了解館藏品,首先就是要有讓人一想到就會聯想到該館的明星展品。這些明星展品不見得要列為「國寶」,它們主要的任務是敲門磚的角色,讓觀眾願意來到博物館,繼而對博物館收藏有更深入的了解。
圖1 清〈翠玉白菜〉,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資料庫。
王怡文(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