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寒,《小大人3》,油彩、畫布,105×65cm,2013。(也趣畫廊提供)
假如我們面對事實,只因為它是事實,沒有胳臂可讓我們倚靠,我們獨自前行,我們的關係是與現實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與男人和女人的關係,那麼,機會就將來臨,莎士比亞的死去的詩人妹妹就將恢復她一再失去的本來面目。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那一年,我們都離開了校園,有些同學就業、當兵,部分當時我們認為幸運的同學,開始接觸藝廊與商業市場體系,或展開駐村、雙年展等藝術生涯階段的參與。耳聞得知郭志宏與相戀的學姊吳逸寒,共同苦讀德文,之後他們結婚並前後雙飛到德國取得藝術學位。在寫這篇文章時,突然憶起在台北藝術大學圖書館工讀的日子,經常在空曠的圖書館畫冊區偶遇郭志宏,他總是翻著各式圖像清晰的畫冊,無論是水彩、當代藝術、油畫或是藝術史等範疇,說著要借回去和吳逸寒一起看。而在課堂閒聊關於畢業後的未來時,印象裡他總是篤定的說,「他和逸寒會一起到德國去念書。」
那些篤定的話語好像還猶言在耳,他們扎實、身體力行的實踐這個夢想。一晃眼的十年過了,他們夫妻倆已經成為作品穩定產出、定期個展的藝術家,而我始終好奇他們在德國階段如何開始耕耘起藝術的生涯,而這個解答就從訪問吳逸寒開始。
吳逸寒,《一起吹》,油彩、畫布,110×96 cm,2015。(也趣畫廊提供)
她的獨特,來自穿透未來的創作思考
初到德國,吳逸寒坦承文化的斷裂感很嚴重,而創作又束縛在申請學校時寫的創作自述中,在異鄉的生活必須準備語文、找房子、研究申請學校的流程,創作的狀態是斷續的,而在參訪歐洲博物館的過程,看到早期文藝復興的作品,就決定從這樣技巧與氛圍的油畫研修做為開始。這個脈絡的成果也一併呈現在她「小大人」(Little Adults)系列的視覺風格中。
體會過德國高等藝術教育與台灣的差異,她認為德國具有強調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的傳統,以及對於「素描」訓練的重視,面對一個的靜物看重如何使用各種媒材去表現,「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你會仔細去比對單一對象的各種可能,讓每一次的呈現與發展都不同。」她認為在德國高等藝術教育對於「發展」的強調,予以她創作是相當受用的,面對創作時其時間感是面向作品的未來可能,而非沉溺在當下的情緒或階段。「在台灣創作會很強調說法和表現,但我和志宏的創作卻不會停留在同一個點上,會思考創作如何持續一直發展,面對同一件事物你不可能每天的心情是一樣的,思考『發展』我們會細膩的知道自己的變化、周遭的變化。」
吳逸寒,《沐浴的蘇珊娜》,水彩、墨水、紙,144×110cm,2018。(也趣畫廊提供)
也趣畫廊負責人王瑞棋也回憶當年他對於郭志宏與吳逸寒的觀察,當年學院畢業他們沒有立即投入藝術市場,而是選擇一條艱困的路──赴德進修。七、八年後他再次看到他們的創作,除原本穩固的創作技巧,更看到兩人結合東西方不同的文化思考,「觀察他們的作品,發現這樣的特性,就是不管東西方的觀眾,似乎都能接受,都沒有閲讀的困難和隔閡。」另外兩人長期建立閱讀各種包括歷史、藝術理論、傳記的特質,也讓王瑞棋對於他們創作態度的堅定給予正面的評價。而從挑選合作藝術家的思考層面來看,創作題材能夠不僅止困守於台灣,而能夠走上國際,是相當珍貴與重要的特質,而也趣也為合作藝術家積極擬定被國際藝術市場認識、肯定的策略,廣泛的體認各國藝術市場、藏家的面貌,也成為也趣代理藝術家相當堅實的特質之一。
吳逸寒,《蘇珊娜和長老們》,水彩、墨水、紙,144×110cm,2018。(也趣畫廊提供)
水彩如何「不一樣」:直觀心靈.創作軌跡
其實水彩的表現一直是學院時期筆者對於吳逸寒作品印象最為深刻,面對她抑鬱、蒼白又清麗的油畫表現,仍有微弱的缺憾是無法再完整看到她突出的水彩表現,她也坦言一直把這媒材放在心上,然水彩與油畫的表現上,繪製的方式和思考的路徑是完全迥異的,終於在上次完整個展後,她感到清空和獲得空檔,而得以重拾水彩這項媒材,就這樣實實在在兩年沉浸在水彩的媒材思考中。
與過去油畫的表現手法是迥然不同的途徑,她也輕柔的說「我總是想挑難走的那條路。」油畫與水彩作品的建構方式完全不同,油畫必須花很多時間安排畫面,考慮結構的完整性;水彩則有更多直覺、直觀的部分,表現在極短的時間內精準的披露、抒寫心意,這次於也趣畫廊的個展「肉色」,吳逸寒認為在創作的本質上仍持續聚焦女性和社會議題的各種敏感關注,但選擇另一筆直面對心靈、感知的敘事可能。
吳逸寒,《達妮》,水彩、墨水、紙,38×55.5cm,2017。(也趣畫廊提供)
此次的紙上作品在裱框上也煞費苦心,從裱褙的方式、框材的選用與配色等選擇都經過細膩的討論,然吳逸寒也坦率表達,自己最希望的呈現方式,是直接將這些畫作不經任何裱褙處理貼於牆上,「在歐洲是將水彩作為創作者軌跡呈現的載體,因此呈現上越接近創作的實景越忠實看到創作的線索,過於完美的裱褙方式其實會銷毀、扁平這些過程,這也是紙上繪畫與藝術家創作另一重要線索。在台灣的收藏習慣上仍缺乏這層認識,但我試圖講些不一樣的。」
吳逸寒,《沐浴後的月神黛安娜》,71×100cm,水彩、紙,2017。(也趣畫廊提供)
古典如何「不一樣」:時代.再次詮釋的意義
「肉色」展出作品多數和西方古典繪畫有所對應,題材橫跨希臘神話、聖經等,吳逸寒針對古典繪畫節制、對稱、唯美的表現,以及男性觀點的古典畫面設計進行再詮釋,「面對這些古典繪畫其實可以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女性的性感可不可以由我們自己去定義?同一個場景的敘述,可不可以是不一樣的結果?」她以諸多藝術家都有表現的題材「蘇珊娜與長老們」為例,無論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或是丁托列托(Tintoretto)等藝術家的版本,讓這個具有道德寓意教化的故事,其中蘇珊娜沐浴裸露與將被玷汙的場景再一次被觀者窺視,僅有女性藝術家簡提列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版本,呈現蘇珊娜竭力拒絕、極端厭惡的表情,忠實呈現女性對待入侵者的身體態度。吳逸寒在平板中收集大量類似古典繪畫的圖像比對,試著沉浸去揣摩每張繪畫如果以其視野是否有其他的表現方式,各種時代、意識的交織是一個考量,然而造型是否仍在當代具有討論意義也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然而她如何看待將古典題材放置在當代的意義?時代的差距是否給予這些圖像其他的可能?吳逸寒表述這一系列剛開始發展,她仍聚焦在當代圖像與性感的題材,到中後期他仍試著轉向到更艱澀的多層次意義,讓作品解讀需要一些讀本與知識背景,讓賞析非一眼穿透,而是透過歷史、心理、視角等層次,布局出清透卻深邃、精緻的觀點,也讓作品的份量感,從材質本身滲透到議題的布局。「目前這個結構雖然比較難,但探討的東西較能擴延,不僅是當代攝影的東西重新畫過一遍,而有許多詮釋的空隙,如同音樂的樂章在許多時代,不同的演奏家都有不同的詮釋,面對古典的視覺是否有放在歷史中塵封的其他可能,它們是否能與現代也存在共鳴?」
吳逸寒,《小大人15》,油彩、畫布,105×65cm,2016。(也趣畫廊提供)
讓自己成為自己,理解女性的視線
而對女性議題的長期關注,也為吳逸寒作品中另一顯著的特徵,相較於侷限在自我童話的自我對話,她試圖面對創作以更宏觀的視野,「台灣對於身體的看法,對於裸露的定義是可恥的,那些窺淫的快感也是來自對於身體的禁錮。」她強調這份對於女性身分的關注是同樣面對社會其他弱勢族群的,她認為她提醒的是多元的「包容」,讓關懷能突破框架,而非在社會既定的結構。
訪談的當下才知曉吳逸寒體內孕育著新的生命,「母親」是她即將擁有的角色。面對未來的新生活她覺得難以準備及刺激,因為結婚多年來她和郭志宏是直到近幾年才有共識擁有孩子,新的生命到來對於他們身旁的友人和親戚的衝擊遠比他們自己大,吳逸寒也對這個充滿挑戰的新任務感到雀躍,但她並不想成為社會制式期待的母親樣板,「我想我不會成為所謂慈愛母性光輝的母親,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傾聽孩子,而我始終覺得扮演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吳逸寒,《無題》,油彩、畫布,30×30cm,2016。(也趣畫廊提供)
吳爾芙曾在其文學作品《歐蘭朵》(Orlando)寫到,人生命的意義與被銘記,接觸藝術實踐是最容易讓生命雋永被喚起的方法之一,吳逸寒無論選擇以冷峻的油畫,或是輕染的水彩敘事,她以生命的階段探索女性意義的當代詮釋,她筆下的女性無論恐懼、冷靜、恬靜或性感,始終是為表述自己的存在,吳逸寒試圖詮釋出更忠於女性自主樣貌──一個理解女性的精準視線。
展期|2018.08.04-09.02
地點|也趣畫廊(台北市民族西路141號)
吳逸寒,《尤莉狄斯》,水彩、墨水、紙,144×110cm,2018。(也趣畫廊提供)
吳逸寒「肉色」紙上敘事:女性的性感可不可以由我們自己去定義?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