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香港巴塞爾〉其玟畫廊 影像語彙連結社會議題 1D33

〈香港巴塞爾〉其玟畫廊 影像語彙連結社會議題 1D33

張乾琦在最新作品《非戰之戰》中,以訪談的形式與他出生在冷戰時期、成長於台灣中部貧脊山區的母親對話,透過詢問母親…
張乾琦在最新作品《非戰之戰》中,以訪談的形式與他出生在冷戰時期、成長於台灣中部貧脊山區的母親對話,透過詢問母親過去的生活,並對照冷戰時期的歷史事件,呈現冷戰對於個體的影響與關聯。張照堂於1970年代的3部紀錄片《紀念.陳達》、《再見.洪通》及《王船祭典》,都是在對現代主義和本土運動的激烈辯論期間所構思和拍攝的作品。這些由攝影師製作並在電視上播放的紀錄片雖然在當時獲得了一段時間的關注,卻普遍被視為缺乏對自我文化的追溯,也使得他們具創造力的錄像作品和影像實驗完全被忽略。
余政達《台北雙年展之歌》.單頻道錄像裝置8”6’.2016。圖/其玟畫廊
高重黎的幻燈簡報電影系列「人肉的滋味」,藉由拼貼、裝配與蒙太奇的手法辯證機器影像與影像機器之理念,亦透過圖文、聲響與語聲的混融展開台灣歷史與政治的思辨。此作除了是幻燈片秀,也是一部匯聚實驗電影與視覺藝術風格且結合批判與反思的紀錄影片,宣告了一種擴延電影的影像藝術之誕生。王俊傑的作品映照出台灣與世界歷史發展的微妙關係,而影像則在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0年代正值台灣解嚴前後的歷史變動時期,在沒有任何經驗參照之下,藝術家創作了5件以錄像為媒介的作品,其中包括了對性與社會禁忌嘲諷的《表皮組織的深度》以及對媒體與政治霸權批判的《暴動傾向第三號:被強暴的映像管》、《每天播放A片的電視台》、《FACE / TV》、《歷史如何成為傷口》。
陳瀅如《星際評估》.單頻道錄像8”27’.2016。圖/其玟畫廊
袁廣鳴擅長將象徵性隱喻與科技媒體結合,其作品不僅只闡述了當代的人文境況,更詩意地表達了人類的感知及知覺狀態。其早期作品受到實驗電影和手持錄影機的啟發,透過翻轉觀者的日常體驗,使其影像得以產生另一度觀視的空間,讓觀者產生似曾相似、卻未曾有過的視覺感受與認知,在作品中預留了觀者凝視與觀想影像的空間。其作品《關於回家的路上》便是誕生於此創作概念之下,而這部實驗電影更獲得第13屆金穗獎。
王俊傑《歷史如何成為傷口》.五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8”20’.1989。圖/其玟畫廊
余政達透過《台北雙年展之歌》,將1996年台北雙年展之雙年展宣言改編為一曲「a capella」(無伴奏合唱),探討「雙年展」永遠存在的在地發聲與國際定位的雙重拉扯。陳瀅如作品《星際評估》延續她在反烏托邦、陰謀論和藝術史方面的研究,以虛構大陸雷姆利亞(Lemuria)及其居民為發想起點,發展出一系列裝置、繪畫、攝像作品,透過神祕學與天文科學的詮釋與想像,跳脫固有視角及意識形態,重新審視1960、1970年代以來的視覺藝術及社會議題,並反思現今世界的處境與現象。
其玟畫廊延續去年以錄像為主題的參展計畫,於主展區「藝廊薈萃」展出張乾琦、張照堂、袁廣鳴、王俊傑、高重黎等人作品,「光映現場」單元則帶來余政達及陳瀅如等人作品。
張照堂《樹林》.攝影.1987。圖/其玟畫廊
典藏投資編輯部( 6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