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香港巴塞爾期間,另一處可造訪的國際雕塑盛景:專訪「藝遊維港」策展人馬洛

香港巴塞爾期間,另一處可造訪的國際雕塑盛景:專訪「藝遊維港」策展人馬洛

去年的香港巴塞爾,知名的香港收藏家鄧永鏘爵士,還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總監馬洛(Tim Marlow),以及英…
去年的香港巴塞爾,知名的香港收藏家鄧永鏘爵士,還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總監馬洛(Tim Marlow),以及英國著名藝術家艾敏(Tracey Emin)同場對談,而今,鄧永鏘斯人已遠。艾敏也特地創作全新作品《A Moment Without You》獻給鄧永鏘,一組五枝銅鑄標杆昂然挺立,在其頂端按真實的尺寸鑄造了駐足的小鳥,設置在中環海濱,也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值得造訪的藝術地景。
艾敏的《A Moment Without You》,是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藝遊維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展覽活動的其中的一件作品。香港,如今早已不再是藝術沙漠,透過商業機制的導入,一股迥異於過往藝術大城的藝術風格,正逐步在香港落地生根,形塑出香港自身的藝術風貌。「藝遊維港」展期從2月22日至4月11日,於港島中西區海濱長廊至灣仔一帶海濱展出。展覽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主要合作夥伴為恒基兆業有限公司旗下H Queen’s,並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贊助。邀請森美術館(Mori Museum)館長暨香港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國際總監南條史生(Fumio Nanjo)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總監馬洛共同策展,多家駐點香港的國際畫廊與本地畫廊協助支援作品,星光熠熠的國際藝術家名單,拉抬了同場演出的香港本地藝術家。
豪澤(Jenny Holzer)的《常理》為四張刻有字句的白色大理石椅凳。(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如何讓觀眾認識、理解、進而討論當代藝術?讓當代藝術融入香港社會?透過親身接觸藝術家作品,顯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接受《今藝術&投資》專訪的馬洛舉例, 「當細心注視艾敏的《A Moment Without You》時,其洶湧澎湃的力量仿似突然釋放,會被殺個措手不及而為之震懾。然而,當雕塑未被特意關注時,它則猶如融入在周遭環境中,像變色龍般隱了身,隱蔽地站在一角靜待我們留意。」馬洛身體力行地坐在雕塑品上接受訪談。原本,我們是打算在溫暖的茶室中進行採訪,但最後我們抵著涼風,坐在這張白色大理石長凳上對談,凳的周邊並沒有作品標示牌,這是美國藝術家豪澤(Jenny Holzer)的作品,一共四張長凳名為《常理》,凳面上各自刻有不同的中文字句,包括「自由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金錢造就品味」等。馬洛認為這件作品的有趣之處,在於觀眾不知道這是一件藝術品,只當作是一張普通長凳而坐上望著海港,但這樣的行為卻業已賦予作品新的意義。
艾敏(Tracey Emin)獻給已故香港收藏家鄧永鏘爵士的《A Moment Without You》。(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一如之前所述,雕塑品並沒有嘩眾取寵,喧鬧著要從由摩天大樓組成的天際線奪觀眾眼球。取而代之的,它們和都會海港融會契合。我們在這中西區海濱長廊有足夠的展覽空間讓藝術品各自迸發出獨有的光芒,而這無意識的元素將使這城市在這為期八周的展覽期變得獨一無二。當藝術品放在恬靜的藝廊展出時,它最純正的狀態是得以綻放,因為周遭可影響它的存在皆被剔除,例如耀目的燈光和刺耳的聲響等。但當雕塑放在公眾地方作公開展示時,你會意外發現城市生活的一切,如懸掛半空的招牌廣告,以及行駛在維港兩岸的船舶響鳴聲等,皆因藝術品的存在更惹人注目。這是因為當群眾細細品味藝術的同時,也會對周遭事物更加靈敏專注。藝術品一下子增強了周邊環境的吸引力,更驅使和藝術品一較高下,看誰更能吸引群眾的目光。」馬洛表示。
香港巴塞爾期間,另一處可造訪的國際雕塑盛景
有趣的是,在訪問途中發生了發人深省的一幕。一個小孩在走過韓國藝術家金泓錫(Gim Hongsok)的《像熊一樣的形狀》時,說道「這不就是個垃圾袋嗎?」馬洛隨即哈哈笑說:「的確一眼看去是垃圾袋,它正好隱身在大都會內。然而當觀眾得知是藝術品時,就會質疑、討論究竟何謂藝術?又有什麼準則將其界定為藝術品呢?這次展覽不像在美術館內有既定的路線圖,觀眾可隨意走動,我期望當大眾前來野餐聚或是打太極時,會與雕塑展開別開生面的對話。當然我們可預計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Pumpkin: big》將會成為最受觀眾們歡迎的雕塑。我們把展品擺放到遠至西區花園、灣仔的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藝術中心,畢竟藝遊維港正是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亦是慶祝其成立40週年的活動之一。」
王志勇的《舊燈塔的記憶》。(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藝遊維港」雕塑公園佈滿國際級大師的作品,然而,策展人也沒有忽略香港的在地藝術家,在參展的19位藝術家當中有五位來自香港,他們各自以擅長的材料,如大理石、鋼鐵及LED燈板,製作別具特色的雕塑作品。而這正是馬洛和南條史生挑選參與藝術家的要旨,他們希望展品能具備不同的素材。馬洛解釋道:「自從1960年代起,雕塑有遼闊的深度和廣度,亦可被視為裝置藝術。我和南條希望能展現這無限的可能,從而促使大眾思考究竟是什麼元素定義雕塑?會是材質嗎?還有,在這多元的世代裡,我們亦期望能囊括不同國家及文化,故參展藝術家共來自七個國家,其中有九位是來自亞洲的。在只有八個月的籌備時間裡,受邀參與的藝術家無一不為此項目感興奮,他們全都報以熱烈的支持,其中更有五位藝術家帶來嶄新的作品。要知道藝術家一般製作新的雕塑都需要至少五年的時間,再加上實地勘察。我們都希望這次的『藝遊維港』只是個開始,能繼續發展!來看看大眾會與藝術產生什麼樣的互動火花,而又創造什麼樣的公共空間!」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受到民眾們的歡迎的招牌南瓜作品《Pumpkin : big》。(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藝遊維港Harbour Arts Sculpture Park
展期|2018.02.22-04.11
地點|愛丁堡廣場、中西區海濱長廊、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演藝學院、西公園
黃榮法的《時・針(已逝某天的時間囊)》。(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沙克羅斯(Conrad Shawcross)的作品《The Dappled Light of the Sun I》。(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瓦林格(Mark Wallinger)的《白馬》,觀眾們與作品能夠於本展有親密地互動。(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藝遊維港」策展人馬洛(Tim Marlow)和南條史生(Fumio Nanjo)。( Courtesy Cat Garcia)
林琬娸( 4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