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喦的解嘲妙方
華喦,字秋岳,由於是福建上杭人,念舊以上杭古名「新羅地」為靈感,取字號為新羅山人。華喦家境貧寒而失學,22歲離家尋求發展時,潛心學習詩文書畫。往返在杭州與揚州之間,畫家以筆耕創作為生。徐逢吉曾稱讚:「文質相兼,而又能超出畦畛之外。」其創作風格受到惲壽平、朱耷、石濤及陳洪綬影響。
畫家的活動時間正逢明末清初、政治混亂之際,幽默自得的人生觀成為了文人畫家與社會現實相處的方式。清初華喦〈寫生冊〉中的〈蜂虎〉一開,便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人生不得志的苦悶。〈寫生冊〉未署年款,學者推測是畫家晚年的作品,冊頁有人物、鳥獸及草蟲等廣泛題材,內容豐富多元,其中〈蜂虎〉更令人印象深刻。〈蜂虎〉畫中有一隻體型碩大的老虎正縮著身子,像是急著要溜出畫幅之外,隨著牠的視線方向,才發現老虎身側草叢上方,停著一隻細腰蜂。不合比例的大小差異,使得老虎的恐懼變得逗趣好笑,但這荒謬卻又極為寫實,令人不禁對這隻在草原上躲避蜜蜂的苦悶老虎感同身受,聯想起自身遭遇的苦楚和可憐。
清華喦〈蜂虎〉,收於〈寫生冊〉下冊,設色紙本冊頁,本幅縱20.2公分、橫25.6公分。蘭千山館寄存國立故宮博物院。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舊王孫」溥儒的嘲弄
溥儒,字心畬,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身為恭親王奕訢後裔的他歷經亡國、偽滿州國成立、國民政府撤退等歷史大事。從北京渡海到台灣定居教書,看盡人生百態的溥心畬仍帶文人傲氣,直言率真的個性眾所皆知,就算是權貴名流,也有可能遭受嘲弄的下場。曾有官夫人向他拜師學習時請他取字,他想了想便道:「妳叫半千好了!」官夫人不解詢問出處,溥心畬即指這名號和明末重要畫家龔賢一樣,和她極為相稱,對方聽聞喜上眉梢。但在事過境遷後,溥心畬才說出這樁軼事的謎底是個大玩笑:「半千者,五百也;意思是雙料的二百五。」
面對險惡的社會環境,與其深陷無力挽回的痛苦中,文人的另一種生活選擇是嘲弄裝傻。溥心畬創作的〈鍾馗馴鬼圖冊〉也是常被提及的幽默經典,每開都是鍾馗和小鬼的有趣互動,除了傳統的鍾馗嫁妹,還有諷刺小人當道的〈妖姝來獻酒〉及情狀悠閒的〈小鬼畫鍾馗〉,構圖簡單卻寓意深遠。
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由劉德豐捐贈的溥心畬〈貓鼠墨戲〉,畫中借用貓及老鼠的形象,比喻現代社會的正直人及貪心愛權的小人。貓鼠比喻在政治混亂的清末民初常見,例如當時《俏皮話》中的一則寓言〈貓辭官〉。故事中皇帝因貓兒捕鼠有功,於是決定封牠為官,孰不知貓一口回絕,說如果牠當上官,定讓同僚無法心安。皇帝問何故,貓無可奈何地答覆:「老鼠向來畏貓,而如今天下做官的,都是一班鼠輩,倘臣出身做官,一班同寅何以自安?」
〈貓鼠墨戲〉有異曲同工之趣,畫中貓兒縮著身子,眼睛瞇成兩條細線,臉挨著前爪似已熟睡。離貓爪不遠之處,便有張狂神氣的老鼠聚集活動。有二鼠正將文書呈給位居貓兒前方、趾高氣昂的老鼠,神態恭謹有禮;另一鼠則立於桌前舉杯,像是和醉臥在桌的肥鼠敬酒。畫中未有題跋說明,畫家選用簡單的造型描繪貓鼠,帶有稚拙趣味。畫中鼠輩似乎是官場交際的縮影,讓人在觀賞繪畫、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感嘆現實的荒誕無奈。
明沈周〈貓〉,收於〈寫生冊〉,水墨紙本冊頁,本幅縱34.5、橫54.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沈周藝術中的詼諧
明代畫家沈周,號石田,長洲人(今江蘇吳縣),一生未參加科舉考試,選擇在家鄉蘇州吳門耕讀。其曾祖父沈良琛建立家業,熱愛文藝並懂書畫鑑賞,與王蒙相知相交;父親沈恆善繪,喜好收藏之外,亦樂於和文士往來。承襲淵源家學的他和杜瓊、劉玨學習下,開創出自我的風格表現,筆下的〈貓〉用濃淡墨色表現貓咪身軀和蓬鬆毛髮,畫中蜷曲在地的模樣十分逗趣。畫家性格隨和好客,向他學畫的文徵明曾描述:「佳時勝日,必具酒肴,合近局,從容談笑。出所蓄古圖書器物,相與撫玩品題以為樂。」在鄉親朋友拜訪之際,沈周不僅備足酒菜招待,也不吝拿出家中收藏分享。晚年即便名聲更盛,畫家仍不改本色,訪客益發增加。
除了友善慷慨招來好人緣,機智幽默也是畫家交遊廣泛的原因,其中書法作品〈化鬚疏〉中的詼諧,令讀過此文者無不莞爾一笑。〈化鬚疏〉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是沈周少見的存世書法作品。風格承襲自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沈周用大字書寫〈化鬚疏〉,筆法力道勁挺有神。書法之美固然是賞玩〈化鬚疏〉的重點,但這篇和「嘴上無毛」面子問題相關的文章,更不容錯過!
「茲因趙鳴玉然無鬚,姚道存為之告助于周宗道者,於其于思之間。分取十。補諸不足。」文章首段即開宗明義,沈周說明這篇〈化鬚疏〉源自趙鳴玉無鬚,姚存道希望周宗道拔「毛」相助,分十補友人之不足。沈周和三人熟識,於是湊趣撰寫疏文,正經八百地引經據典:「康樂著舍施之迹,崔諶傳插種之方。」典故有兩個出處:南北朝謝靈運(康樂)在政治失勢臨刑之前,割下美鬚贈予南海祗洹寺,作成維摩詰像的鬍子;東魏崔諶和天閹無鬚的李庶調侃,建議他在下巴鑽孔,插上馬尾毛作的假鬍鬚。借用無私奉獻鬍鬚及種鬚之法的歷史案例,沈周用戲謔語氣請求周宗道別小氣,爽快地給出鬍鬚吧!除此之外,沈周不忘揶揄趙鳴玉拿到鬍鬚後的光景:「把鏡生歡,頓覺風標之異,臨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他也好心提醒趙氏別在喝湯吟詩時忘情撚鬚,畢竟鬍鬚是借來黏上的:「未容輕拂於染羹,豈敢易撚於覓句。感矣荷矣,珍之重之。」
明沈周〈化鬚疏〉,水墨紙本卷軸,本幅縱28.4公分、橫463.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家的幽默感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展期:即日起~3/25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傅申〈妙趣橫生:中國畫中的幽默舉例〉,《典藏.古美術》2007年179期,頁58~65。
傅申〈溥儒與沈周的幽默〉,《典藏.古美術》2007年180期,頁81~85。
陳階晉〈沈周的藝術淵源與交遊〉,收於何炎泉等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頁264~275。
王家誠《溥心畬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
尋找中國的「幽默」因子
「幽默」一詞最早來自《楚辭》〈九章.懷沙〉句中的「眴兮杳杳,孔靜幽默」,然而它的意思是寂靜無聲,並非今日認知的風趣或令人捧腹大笑之事。雖然沒有「幽默」,但不代表中國缺乏說笑諷刺的才華能力,例如西漢時期東方朔就以機智詼諧聞名,深受漢武帝的青睞。古籍文獻則會以「諧讔」、「滑稽」、「俳諧」等用詞,來形容善於說笑,懂得諷刺、戲弄抑或自嘲的人。
在儒家思想當中,幽默不是一種被提倡的美德,因此這類主題在中國文學藝術裡相對少見。直到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將英文的「Humor」音譯成「幽默」之後,詳加解釋幽默意涵:「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領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幽默(Humor)是一種文化態度,人們有著相通的生命經驗及生活圈,方能懂不合邏輯的趣味,也才聽得懂簡單話語中隱含的諷刺和無奈。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年元月開始,精選十件書畫作品,策劃出「書畫家的幽默感」展覽。本文以三名畫家的創作為主軸,介紹書畫藝術裡的幽默意涵。
民國溥儒〈貓鼠墨戲〉,水墨紙本立軸,本幅縱57.4公分、橫28.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筠( 7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