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策展經緯〉公主.帝王.士人的蒙元收藏故事

〈策展經緯〉公主.帝王.士人的蒙元收藏故事

43件展品,宋、五代、元書畫巨蹟,公主、帝王、士人交織,說一個大蒙古國的書畫鑑藏故事。 2016年10月6日至…
43件展品,宋、五代、元書畫巨蹟,公主、帝王、士人交織,說一個大蒙古國的書畫鑑藏故事。
2016年10月6日至12月26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分為「皇姊圖書」、「帝王收藏」、「士人題跋」、「多元藝術」四子題,展出43件書畫作品,院藏精品比例高,突破以往的展陳限制,長卷幾乎全卷展開。十件限展品,於11月15日夜間換檔,前檔期包括有五代〈丹楓呦鹿圖〉、宋徽宗〈蠟梅山禽圖〉、宋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宋〈梅竹聚禽〉、宋〈小寒林圖〉、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後檔期有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長卷〉、宋郭熙〈早春圖〉、宋〈枇杷猿戲圖〉、宋李唐〈江山小景〉。
回顧過往,故宮曾於2001年舉辦「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時以跨越類項的方式舉辦大展,未清晰地聚焦於皇室的書畫鑑藏活動,故宮書畫處研究員陳韻如於圖錄撰文〈蒙元皇室的書畫藝術風尚與收藏〉。經過15年,陳韻如此回擔任策展人,她強調在蒙元皇室收藏研究上,以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等前輩為豐碩的里程碑,此展仍承繼著原有的學術成果,在既有架構上重新檢視思索,希冀透過精彩的作品,或許可更往前推進,重新認識蒙元皇室對藝術的參與脈絡與歷史意義。「在這個課題累積了不同階段的研究與認識過程,對於階段性意義反思有其必要,過去強調蒙元皇室的書畫鑑藏活動為『漢化』,但漢化是單向的,是由一個主文化去影響一個次文化,慢慢地我們發現這是『同化』或『涵化』,是漸進式的雙向互動交流。希望能更積極地呈現蒙元時代的多族文化互動成果,向觀眾提出一個能夠呈現出『包容兼納』的文化新視野。」
皇姊圖書/暮春時節公主雅集
暮春花開時節,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公主雅集綻放。「至治三年(1323)三月甲寅,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政官、翰林、集賢、成鈞之在位者,悉會於南城之天慶寺,命秘書監丞李某為之主。其王府之僚采悉以佐執事,籩豆靜嘉,尊斝潔清,酒不強飲,簪佩雜錯,水陸畢湊,各執禮盡歡,以承飫賜,而莫敢自恣。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於後。禮成,復命能文詞者敘其歲月,以昭示來世。」袁桷的〈魯國大長公主圖畫記〉是至今唯一明確記錄大長公主雅集盛會的文獻,並詳列雅集所觀之皇姊藏品。
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成吉思汗的曾曾孫女、忽必烈的曾孫女,其兄元武宗、其弟元仁宗,為正統血脈、身分地位最高階的「黃金氏族」,並曾因領地魯國(山東)而參與祭孔,為史上少見的女性祭孔第一人,收藏印記為「皇姊圖書」。雅集場所天慶寺,與皇家贊助關係密切,「雪堂」是天慶寺僧釋普仁的居室,文士們即常聚會於此,於至元二十四年(1287)即舉辦有大規模的文學雅集,趙孟頫、王惲名列其中。大長公主的雅集遠承漢文化「蘭亭雅集」大傳統,亦承繼著「雪堂雅集」。
圖1 宋.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32.8×219.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其上具大長公主「皇姊圖書」收藏印。圖為局部。
圖2 宋.劉松年〈畫羅漢〉,117.4×55.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其上具大長公主「皇姊圖書」收藏印。
觀畫細目載記有41件作品,「宋代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圖1),卷後有十多位元人題跋,是天慶寺雅集中難得的存世例證。也是現存參與雅集及題跋人數最多的一卷。」李泂、馮子振皆寫明為「奉皇姊大長公主」命題,作品上清晰可辨的「皇姊圖書」被視為標準印,由四張印花粉箋接成的黃庭堅書蹟,用筆率意遒勁。劉松年的三軸〈羅漢圖〉(圖2)上有清晰的南宋「內府書畫」藏印,及「皇姊圖書」藏印,清楚地透露出其收藏來源有來自於南宋的皇室收藏。李唐〈江山小景〉,則僅見「皇姊」二字殘印,所在的絹與原畫的絹並不連續,陳韻如說明:「我不太計較它是完全沒爭議的作品,也不應該只在安全的範疇內選件,而是提出來讓學界或觀眾作考慮。我相信對這件作品的討論還可以有很多。」在觀畫細目中,赫然可見當代藝術家王振鵬的畫作。王振鵬名下龍舟圖眾多,此次展出之王振鵬〈龍舟競渡圖〉,且不論是摹本或複本,題跋透露出寶貴的訊息:元仁宗尚為皇太子生日時,王振鵬進呈此圖為賀,皇姊大長公主共賞覽閱,十餘年後公主雅集奉命再作。王振鵬為元代界畫代表人物,繪法準確細緻,富麗裝飾,帶來炫奪人心目的視覺新感受,或可作為理解蒙元皇室新興畫風品味的依據。
圖3 宋.宋徽宗〈蠟梅山禽〉,83.3×53.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其上具元文宗「天曆之寶」、「奎章閣寶」收藏印。
圖4 宋人〈枇杷猿戲圖〉,165×107.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其上具元順宗「宣文閣寶」印。
帝王收藏/畫史名蹟的存續
「進入帝王收藏,必須得談到二個機構──奎章閣、宣文閣。」公主的女婿元文宗(圖帖睦爾)成立奎章閣,有「天曆之寶」、「奎章閣寶」收藏印,宋徽宗〈蠟梅山禽圖〉(圖3)、宋〈梅竹聚禽圖〉具此二大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延續奎章閣,改名作「宣文閣」,其「宣文閣寶」為歷代最大的收藏印,宋人〈枇杷猿戲〉(圖4)、傳巨然〈溪山林藪〉上鈐有此印,宋人〈小寒林〉則為「宣文閣圖書印」。不可諱言,今人認識的畫史重要名蹟,乃透過元代皇室收藏的整理與建立。
圖5 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圖〉,25.9×37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其上具元文宗「天曆之寶」及品第「神品上」。
「帝王書閣,一方面既是方便帝王個人取觀典籍書畫的臨時典藏機構,另一方面也因其中人員更親近帝王,且多屬翰林文臣和藝文專家,而扮演著類似今日政治人物『智庫』的角色。」虞集奉元文宗命作〈奎章閣銘〉:「迺闢延閣,左圖右史。匪資燕娛,稽古之理。」元文宗亦詔諭言:「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於前,使朕樂於所聞。」奎章閣學士的角色,擔負有藉圖籍勸諫君主的積極性功能。趙幹〈江行初雪圖〉(圖5)描寫在初雪細飛之際,江渚上的漁家生活,人物的瑟縮姿態傳遞出寒冬冷寂。進呈風俗畫寓有帝王體察民風的作用,此卷末記「天曆二年十一月」張景先、柯九思、雅琥、李訥、虞集等11位奎章閣學士,惜未能有具體的詩文內容明確地指出其勸諫思想,此「聯名進呈」的方式是歷史上少見的,「進呈」舉動本身就說明了臣子的主動積極參與性。
元文宗在趙幹〈江行初雪〉上鈐有「天曆之寶」,並在旁以端正楷書評為「神品上」,這樣的品評除就畫作藝術表現外,是否有參酌臣下意見,就難以得知了。另,在上海博物館藏的五代衛賢〈閘口盤車圖〉「天曆之寶」旁以端正楷書「神品上」、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的王振鵬〈龍舟圖〉團扇上「天曆之寶」旁有「妙品」二字。在收藏印璽外加上評等品第,異於宋、金帝王僅鈐印之慣例,成為元代帝王所創新的鑑藏模式。
圖6 〈定武蘭亭真本〉,本幅25×66.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柯九思進呈元文宗後賜還。圖為局部。
〈江行初雪〉上鈐有柯九思的鑑藏印,可推測此作曾為柯九思舊藏後進入奎章閣。柯九思為奎章閣中重要人物,原即擁有豐富的收藏,具書畫鑑賞才能,經元文宗拔擢,日夕從容翰墨間,僅一年多時間秩從七品官職晉升至正五品,〈定武蘭亭真本〉(圖6)是另一有意思的例子。據虞集所題:「柯九思取其家藏定武蘭亭五字損本進呈。上覽之稱善,親識斯寶,還以賜之。」可知柯九思進呈此作後,文宗鈐印「天曆之寶」表示對其價值的尊崇,並立即賜還,請虞集敕記。元文宗如此舉動,若置於過往的君王賞賜行為中確實顯得特殊且「大方」。對此,陳韻如說明:「這思考的前提是,我們太把元代的皇帝當作一個『漢化』的皇帝,蒙古族對於賞賜和共享概念有別於過往。當時最昂貴頂級的賞賜不是書畫,以藝術品類項而言是織錦。舉今日看到的元代皇家肖像為例,它是個底樣,最終是要成為大織品,供奉於喇嘛廟。且對於帝王來說,他在意的不是擁有那些資產,而是治理,一個治世。在進呈、賜還的往返間,也感受到一股對文物品賞的新態度,不是綁繫纏縛固定在文物,而是更擴大為文化活動,結合人際交往的點被突顯出。」
圖7 宋.郭熙〈早春圖〉,158.3×108.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睽違十年,難得一睹的郭熙〈早春圖〉(圖7)現身展場,令人既驚且喜,卻也引出疑問。畫上無任何元代藏印,也無元代相關題識,何以置入展中之「帝王收藏」?陳韻如解答:「奎章閣在設立之初,有段時間是可以從收藏書畫的秘書監提取作品,皇帝可以臨時提調,所以凡是有奎章閣印或是宣文閣寶印等,才是元代內府的收藏嗎?我覺得不然。秘書監所藏為金宋流傳,及四方購納,古籍名畫不在少數。這些作品有可能未經過蓋印。〈早春圖〉畫上右上角有金章宗『明昌御覽』印;畫幅右下角有明代官府『典禮紀察司印』半印,其後成為明代王府收藏,有朱棡『道濟書府』印,但它在元代收藏狀況不明。如此重要的巨幅畫作,元代收藏一方面繼承了南宋收藏,一方面也承繼著北方金朝的收藏。〈早春圖〉曾藏於元代內府,這假設的合理性應該是存在的。」
士人題跋/不同族屬的文化中介者
「在觀看收藏文化時,往往習慣從作品切入,而後著眼藏家,被劃分成被動的物件與主動的收藏者。但審視相關資料,可發現這中間的士人、文化中介者實則關係密切。」蒙元皇室收藏很難和文人的參與互動切割,這些文化中介者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來自不同族屬,「以士人文化面向而言,士人彼此間的詩文唱和,一方面是書畫觀覽的心得,另一方面也是人際網絡互動的重要軌跡。以蒙元皇室的書畫鑑藏活動面向思索,這些文士的角色也顯得十足重要。」
圖8 〈元人法書冊.馮子振書題畫七言絕句;趙巖書題畫七言絕句〉,本幅28×49.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士人們為大長公主所作的題詩內容,如馮子振題畫詩:「陸有居廬水有船。青山倒景逼沙邊。細摹纖貌皆妍絕。彷彿江南在目前。前集賢待制馮子振奉皇姊大長公主命題。」趙巖:「一片晴帆欲拂天。林雲江月淨娟娟。輞川人去丹青在。暖逼欹湖柳浪煙」等(圖8),在在顯示題詩內容不再囿限於藝術史知識,而轉向為看重視覺感受本身的價值,一片美好的景色體驗,這並非題畫者不了解藝術史知識,而是面對欣賞者的文化背景、審美品味,所作出的回應交流。
圖9 宋.江參〈千里江山圖〉,51.5×1191.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
在「帝王收藏」單元中,則可清楚看到無論是奎章閣或是宣文閣,其間活動的士人相較於宋、明、清皆有著更積極的主動作為,部分士人透過題畫詩文積極扮演著政治上的建議者。柯九思參與書畫鑑定活動,在展覽中所題作品有二件,一是江參〈千里江山圖〉卷(圖9),畫上題:「江參字貫道千里江山圖真跡。臣柯九思鑒定。」另一是荊浩〈匡廬圖〉,畫上題詩:「嵐漬晴薰滴翠濃。蒼松絕壁影重重。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柯九思題。」這二件作品皆無作者名款鈐印,可謂透過柯九思之鑑賞而定名,〈匡廬圖〉右上題有「荊浩真蹟神品」楷書六字,神韻頗似趙幹〈江行初雪〉的「神品上」,推測應為元文宗所書。柯九思進呈家藏給皇帝欣賞,而後賜還,〈匡廬圖〉或許也是在此鑑藏活動中被提出共賞。江參〈千里江山圖〉卷與元人〈秋山圖〉並列展示,更藉助著二畫的高倍攝影畫絹材質結構圖,開啟了另一耐人尋味的思考面向。
元人〈秋山圖〉現裱為立軸,但依照構圖內容,據傅申研究改定為江參手卷之殘斷作品,比對尺幅高度,江參〈千里江山圖〉為46.8公分,元人〈秋山圖〉為46.3公分,二畫相仿,且絹的經緯結構圖極相似。陳韻如說明:「初步判斷二畫的材質是相近的。年代、筆墨、風格先不去討論,我只要在結構上先確定〈秋山圖〉是不是一段殘卷。」「材料學」的非破壞性科學檢測在研究中,較少被看見,透過資料的公開,每每引起學界不同的聲音爭議,但這也應是研究中的一環節。研究的進程需要累積,非一蹴可幾,即便當下沒有答案,但可以期待未來。
多元藝術/從書畫到織繡
「蒙元時代的多元藝術,若是僅從皇室的書畫收藏活動中,未必能有清晰的掌握。」此單元可視為小型的元畫展覽。元朝國祚不及百年,從至元八年(1271)十二月,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成為元朝首任皇帝。此後征服南宋,控制漠南,接收原有金朝與西夏故地,逐漸發展出具有豐富文化的蒙元國度,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明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北逃,才結束史書所稱的「元朝」。
圖10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182.9×104.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大長公主今無畫像留存,在帝王后妃畫像中,展出〈元太祖〉、〈元文宗〉,以及三開無籤條的后妃像,在畫像中或可尋想公主芳容,而最能展現蒙元皇室與多族成員的〈元世祖出獵圖〉(圖10)也將一併展出。多元文化激盪下的繪畫面目多彩多姿,「元代非漢士人參與中國書畫創作的代表人物高克恭,可以其〈青山白雲圖〉軸為例。高克恭為西域回紇人,因任職南方後才開始習畫。趙孟頫或可能提供指導,另有北籍士人李衎為重要導師。高克恭以米家山水為模範,但更能加上復古畫風,綜合北宋大山體勢與江南董巨筆法,形成一種獨特的山水面貌。」此外,南方傳統的士人藝術成就也同樣不凡,此次展出的〈元人集錦卷〉,創作年代各異,皆屬文人畫家,以水墨或淡著色,繪出蕭疎雅逸之趣,集:趙孟頫〈枯木竹石〉、管道昇〈煙雨叢竹〉、倪瓚〈安處齋圖〉、吳鎮〈中山圖〉、馬琬〈春山清霽〉、趙原〈陸羽烹茶圖〉、林卷阿〈山水〉、莊麟〈翠雨軒圖〉。
此展雖以書畫為主軸,但展出之宗教作品、織繡工藝精湛,不僅與蒙元文化關係密切,且具值得探究的課題,「〈緙繡開泰圖〉可作為思考的例證。依照定名理解此作應有緙絲、刺繡二種技法,過去未能有機會拍攝細部圖,此次經過放大圖,仔細觀察其技法,本幅完全沒有緙絲,純為刺繡,於紗地編織圖案,部分紋樣以戳紗加繡技法完成,所以早在1970年胡賽蘭研究時就名為『戳紗繡』。這次赴美舊金山亞洲博物館展出的清〈緙繡九羊啟泰〉即是清高宗命蘇州織造依此本所摹緙。如此曠時費日且工藝精湛的作品,一定與皇室製作相關,在製作時代上今多認為乃元代宮廷所作,即便未能到元,也是15世紀的宮廷之作。元代的工藝發展到明代具有延續性,書畫作品比較難看到那個延續。對於元代織品工藝的延續性問題,我是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時和屈志仁先生對談時,受到的啟發思考。元順帝北逃時,工匠實則留在大都,元明之際工藝面的延續,是非常值得開發且再探討的課題。」展覽尾聲的12月,陳韻如將與石守謙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舉辦學術工作坊,討論範疇橫跨蒙元、中亞及東亞文化,邀請16位海內外學者專題對談,擴大蒙元研究的版圖,以更宏闊的文化交流視角去觀看。
經過反覆思考辯證,諸多議題藏寓展覽,延伸出更為開放的可能性探討空間。策展人陳韻如說:「策展人這名稱有點被叫的很泛。以做一個策展人來說,角色不應該是停滯的,物件擺放即告功畢,應該實質上有些去try的事情。」爽朗直率的神情,在冷靜的學術研究中熱情述說,「公主的雅集有41件,我們展覽有43件。公主的雅集,也是大家的雅集!」置入當代觀展者的參與感,穿越近700年的迢遠時空,相遇在暮春花開時節雅集,看見元文宗鈐印評第的新鑑賞模式、文化中介者角色「進呈」的積極政治力、蒙元在中國激盪出的多元藝術文化。
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展期:10/6~12/26
藍玉琦( 2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