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中正紀念堂玉翫雅集「唐宋遼金元玉器展」

中正紀念堂玉翫雅集「唐宋遼金元玉器展」

展品〈巧色海東青擊大雁〉。圖︱玉翫雅集、本刊資料室 《說文解字》:「玉,石之美。」美麗的玉石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
展品〈巧色海東青擊大雁〉。圖︱玉翫雅集、本刊資料室
《說文解字》:「玉,石之美。」美麗的玉石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起,一路到明清時期發展不間斷,以特有的溫潤質感鋪陳出上下3000年的玉器文化史。中正紀念堂自3月11日至4月6日展出「唐宋遼金元玉器展」,由玉翫雅集主辦,展出精品多為會員珍藏多年的壓箱寶,同時也邀請到姊妹會台南市文物協會共襄盛舉。
記者會直擊
是展於3月11日上午十點半舉辦開幕記者會,現場藏家雲集,細細觀賞每件作品,隨興討論,興奮之情不言可喻。記者會上包括玉翫雅集理事長戴成州、北京故宮博物院玉器組組長張廣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暨藝術系禮任副教授許曉東、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展覽企劃組組長簡惠文、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會長陳啟賢、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長張晉華、鴻禧文教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廖桂英、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王水衷、亞洲人文與自然研究院、亞洲玉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廖泱修、台北市議員李慶元、中華民國古玩玉器協會理事長鄭鴻君、宇珍國際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亨政、沐春堂拍賣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邱欣俊等人皆熱情出席。玉翫雅集理事長戴成州於開幕致詞時表示:「文化是需要人們不停的傳承,我們也由衷希望文化能夠不斷地綿延下去。協會透過這樣的展覽及新書的發表,能夠由點、線、面出發並拓展,並希望可以吸引到更多年輕人投入這樣的文化圈中。」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長張晉華則說道:「這類展覽在兩岸三地可說是非常難得,展品高達1500多件,件件精品,大家可以好好欣賞。不是我誇口,唐宋遼金元收藏最豐、最精的就在玉翫雅集和台南市文物協會了。」
「唐宋遼金元玉器展」開幕記者會。圖︱玉翫雅集、本刊資料室
好事連莊,玉翫雅集於今年2月20日出版新書《唐宋遼金元玉器》,主要由玉翫雅集名譽理事長蔡勝雄統籌,蔡勝雄表示編輯出版一本書著實不易,從選件、排版到出版,都花費了一番工夫:「籌備到出書一共花費近三年的歲月,今天終於能夠將書出版出來,要感謝一路支持的玉翫雅集成員及現任理事長戴成州。這次的展覽中,我們也將書中的精品一一展陳於現場,歡迎大家來參觀指教。」
唐宋遼金元玉器在中國玉器史中屬於中間時代,過去雖沒獲得極大的研究重視,但近年以來相關的出土報告及研究讓此一時期玉器更加明朗,現場展出的〈巧色海東青擊大雁〉便是此一時期特有的「春水」紋飾,反映了遼金元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習性。現場除展示有唐宋遼金元玉器,仍有上古新石器時代及明清玉器作品,展品豐富,為台灣難得可見的民間藏玉大會集。
展覽現場,場地十分寬廣,展品豐富。圖︱玉翫雅集、本刊資料室
許曉東「遼、金、元玉器―特色的形成及多層透雕的興起」
因應此次特展,玉翫雅集特別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訪台,並於記者會當日下午舉辦講座,許曉東曾任職北京故宮,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執教,研究領域為金、元玉器等,此次講題扣合特展主題,為「遼、金、元玉器―特色的形成及多層透雕的興起」,運用各個時期出土的玉器為例,來一解草原游牧民族特殊的玉器風貌。
關於遼代(916~1125)玉器,從遼代早期吐爾基山遼墓出土品可知,遼代早期並未慣於使用玉器,反而有更多的金銀器、琥珀、瑪瑙等。時至遼代中期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中,便見有不少玉雕裝飾,許曉東指出此墓出土的對稱魚草紋、花鳥紋玉佩為遼代玉器紋飾上的特色,並以單層透雕、陰刻為主。此外,馬器上的玉裝飾、小型的玉製容器等都是此一時期的特點。同時她也提出「春水」、「秋山」玉器應是濫觴於遼代。「春水」、「秋山」原為草原游牧民族「四時捺缽」習俗,最早始於遼代,但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以「春水」、「秋山」為題材的玉器製品最早見於金代,許曉東認為遼代墓葬出土的一些魚形、雁形玉及玉臂擱,即有可能是遼代玉器對於「春水」、「秋山」習俗的表現,形式上和金元時代有所落差。
元〈青白玉海東青擭天鵝圖帶環帶鉤〉,江蘇無錫錢裕墓出土,江蘇無錫市博物館藏,非本次展覽展品。圖︱玉翫雅集、本刊資料室
金朝建於1115年,原先定都上京(今黑龍江一帶),後於海陵王完顏亮統治時期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並於金世宗、章宗時期達到藝術高峰。許曉東特別指出金代玉器特色在遷都前後出現了不小的變化,早期玉雕大多繼承遼代的單層平面透雕,但到了中期開始出現紋飾下有托環、近似雙層透雕的形式,並已見有海東青啄天鵝的「春水」題材,但雕工仍顯樸拙;遷都後,反而可以見到玉質極佳,雕工甚精的作品,且漸漸出現中原題材,最有名的例子為北京豐台區金代烏古倫氏家族墓出土的〈白玉壽帶啄花佩〉、〈青玉龜遊佩〉等。許曉東說明此家族墓原葬於上京,後隨都城遷墓至北京,強調這幾件製作精美的作品應是遷都後才放入墓葬,推測是中原漢人所製,但趨近完美的多層透雕卻是一路從金代早期特色流傳下來。從金代中晚期玉雕便可以看到,玉雕技法漸漸地從最初的平面、單層透雕,走向多層透雕。
金〈青玉龜遊佩〉,北京豐台區金代烏古倫墓出土,首都博物館藏,非本次展覽展品。圖︱玉翫雅集、本刊資料室
時至元代,蒙古帝國領土遼闊,並經常吸收各地工匠為其製器。在蒙古人尚未建國前,玉器使用仍不頻繁,且製作相對古樸,但在元帝國統一中原後,來自西域及漢地的工匠將玉雕工藝推至鼎盛,當中仍可見到不少金、甚至是遼代玉器的影子。但以1320年江蘇無錫錢裕夫婦墓出土〈青白玉海東青擭天鵝圖帶環帶鉤〉來看,此時的多層鏤雕是更為立體、更具層次感。但同時,元代玉器也見有不少漢地風格,如帶鉤、仿古器、文房等,草原民族風格及漢人風格是同時並進。
對於金代以來的雙層、多層透雕的出現,有學者認為是和「西域國手」有關,但是否真是如此,許曉東持保留態度。許曉東爬梳了東西方關於西域地區製玉相關文獻,知道西域從隋唐來一直都有玉器製作,但製作情況並非相當盛行,且佐以考古出土15世紀以前的新疆玉器甚少來看,她推測所謂的「西域國手」技術能力仍值得商榷,目前也未能證明「西域國手」和雙層、多層透雕的出現有明顯的直接關係。許曉東認為多層鏤雕的出現與進步,應出於金代工匠的審美品味,加上中原漢人工匠的技術才得以完成。
王怡文(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