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談摺扇收藏一二

談摺扇收藏一二

收藏摺扇,小品成大作 收藏摺扇可上追於清代,18世紀中期清宮內廷大量蒐羅明朝摺扇,19世紀初江南一帶文士收藏的…
收藏摺扇,小品成大作
收藏摺扇可上追於清代,18世紀中期清宮內廷大量蒐羅明朝摺扇,19世紀初江南一帶文士收藏的風氣亦極盛,據清代曹言純《種水集.扇影集》中序言:「余家藏有書畫舊扇,友朋間亦頗有藏者,陳新菸、戴松門、錢麂山、文後山、莊雪塍、殷雲樓、吳餘山,皆踰百面,或數十面。唐大令至滿千數。屠居士亦有數百。」而據清宮《石渠寶笈》及曹言純記錄,也可看出摺扇保存不易,於清時即有摺扇已脫離扇骨,無法成扇,僅裱存扇面的收藏情況。明清扇面民間收藏最著名者當屬「小萬柳堂」。小萬柳堂為清末民初廉泉、吳芝瑛夫婦的堂號,藏品主要來自江蘇泰縣的宮本昂與宮玉甫伯仲兄弟。宮氏兄弟為海內收藏大家,其中對扇畫最為用心,集為《明清兩朝名人書畫扇存》六集,共1053葉扇面。這批收藏,後散見於各大拍場,最集中者為北京保利2013年春拍「小萬柳堂劇跡扇畫夜場」,72件明清金箋扇面100%成交,總成交額高達人民幣9087萬元,唐寅〈江亭談古〉估價為人民幣200萬元至400萬元,最終以人民幣1150萬元拔得專場頭籌,扇面首次破千萬。至近代收藏摺扇,最知名者應為吳湖帆經20餘年苦心蒐羅的「七十二狀元扇」,後慨然捐給蘇州文管會,現全數收藏於蘇州博物館。
書畫收藏有言:「一手卷、二冊頁、三中堂、四條屏、五楹聯、六扇面。」兩岸三地知名的藏扇家黃天才,當年在選定收藏項目時,曾與張大千的門生匡仲英談及,匡仲英建議其收藏大件作品,認為書畫扇是小玩意,「不成東西」。扇面為小品,相對收藏價位門檻較低,但確實也是一門類,收藏者多再細分為不同系列主題,以成局面,蔚為大觀。對於過去的收藏摺扇景況,據黃天才憶述,於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書畫文物傾售於海外,其時正擔任《中央日報》駐日本特派員,在那段時間接觸了大批的中國書畫文物,「其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摺扇,其數量之多簡直超乎想像。記得1968年春間,我陪張大千先生到九州福岡去拜會日本書道會長原田觀峯,他領著我們去參觀書道會的倉庫,在堆滿中國字畫的大庫房裡,有兩個高與人齊的大竹簍,裡面雜亂的堆集著舊摺扇,據說有2000柄之多。另一次,東京一家專營中國書畫的畫廊通知我,他們到了一貨櫃的中國舊摺扇,門市部倉庫放了好幾箱,我趕去看,果然看到好些個高與人齊的大木箱子,每箱至少也有五、六百柄吧。」而,台灣早年最盛大且具標誌性的摺扇展覽乃198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千扇展」,該展集黃天才、王翔龍、張允中、楊隆生、張心白自藏品中精選共1000柄摺扇,召集人黃天才憶述:「單是東京橫濱地區,藏有三、四百柄成扇的朋友就有四、五位,橫濱的王翔龍先生藏扇700多柄,數量和我不相上下。」而當時經營「有駕堂」的張允中,手中更是保持著千柄書畫扇做為流通。
馮超然、張大千1937年作〈桐蔭仕女.華岳高秋〉成扇,17.8×51.4公分。2006年北京誠軒秋拍成交價人民幣34.1萬元,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成交價人民幣123.2萬元,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成交價人民幣460萬元。
隨著時代演進,中國書畫扇在拍賣場漸受重視。中國拍賣成立之初專場不多,1994年中國嘉德開設「中國扇畫」專場,可見扇畫所受到的關注,1995年北京翰海開設「中國扇畫」專場,199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19至20世紀中國扇面」專場。此後知名的專場有2005年北京誠軒秋拍「善哉扇齋─黃天才藏扇」、2006年北京匡時「中國書畫成扇」、2006年西泠印社「中國書畫成扇」、2011年中國嘉德「扇苑善緣」、2013年北京保利「清風一握—摺扇文化藝術專場」、2014年北京翰海秋拍「添語實錄─寶聚齋私人珍藏中國扇畫(夜場)」、2015年羅芙奧香港春拍「老爹扇緣─黃天才藏扇」、2015年北京保利「放鶴樓藏扇」、2016中國嘉德春拍「扇苑善缘」、2016北京保利春拍「好風相從—中國近現代成扇夜場」、2016北京匡時春拍「吟月館藏扇」等,上海朵雲軒及西泠印社則常態性的開設「中國書畫成扇」專場。近年來拍賣公司精耕細作,以扇畫為主題的專場不斷增加,多能奪得佳績,藏身於各書畫專場的摺扇,也是屢屢站上價位高峰,進入夜場,成為吸睛重點,咫尺縮千里,小中見大,精品價位直追大作,身價今非昔比。舉一佳扇為例:馮超然、張大千1937年作〈桐蔭仕女.華岳高秋〉,乃具有史實價值極為罕見的一柄成扇。張大千題跋:「丁丑六月二十一日晨,鐵鳥九隻,掠屋瓦而過,產卵二十有奇,落湖西,群情驚異!」該日即1937年7月28日,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開始對華北發動全面進攻、侵占北京的一天。大千生動地記錄下事變,繪畫卻完全是另一番華美天地,設色除花青、石綠、赭石和白粉,並用金粉勾勒山骨,襯以金地,華美燦爛中有明俊清奇的美感;另面馮超然仕女雖自嘆「筆墨癡拙」,其實也是靈秀之韻畢現。題跋與繪畫,現實與理想,如此矛盾地共存在一柄小扇中,昔人已去,歷史與藝術卻永遠共存了下來,留給後人無限感受。此扇於2006年北京誠軒秋拍「中國書畫(二)」拍得人民幣34.1萬元,2010年於北京保利春拍「新金陵與海上名家書畫夜場」成交價人民幣123.2萬元,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四海集珍─亞洲華人藏重要近現代書畫夜場」成交價人民幣460萬元。
扇面成千上萬,成扇難得
從時代而論,明代摺扇流傳至今者珍罕如晨星,清代作品數量亦不多,最大宗的還是近現代摺扇,以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為多。然而摺扇嬌貴,一來破損後多留存扇面裱為鏡片或集冊,二來是藏家為求保存,在尚未破損前即拆裱,以至於留存下的扇面較一柄完整的摺扇多不勝數。而早年拆裝後,扇骨亦多捐棄、或是成綑成堆的販售,不為人所重,使得今日老扇骨難覓,價位水漲船高。扇骨藏身於各書畫扇專場,除了名家扇骨作為單一藝術品上拍,更有甚者則是買家相中扇骨,買書畫扇只為好扇骨,至於留扇面或留扇骨就端看何者藝術表現或價位潛力高了。對於將摺扇揭裱為扇面,張大千曾告訴黃天才,他最討厭別人把他畫的扇子從扇骨上拆下來裱成鏡片:「書畫扇不是實用品,也不是裝飾品,我為你畫扇子,是希望你在文人雅集或社交場合拿出去炫耀一下,為我揚名,也為你自己張目,誰希罕你把畫扇作為裝飾品掛在牆上!」黃天才同樣認為,拆裱扇面,不僅破壞了一件藝術品的完整性,也無異是把摺扇的基本功能否定,該讓扇子將它的一生走完。藏扇名家包銘新言:「要知道成扇是拆一把少一把,而扇片存世成千上萬,年份早、名頭大、筆墨精的也不難見到。有能力有把握修補就修補,無此能力把握就原樣保存,以待來者。收藏是接力賽,收藏家要多為後人著想。」收藏畢竟是「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摺扇別於扇面,既具實用性,並有著綜合藝術的完整性,若僅裱作扇面欣賞,也就不需摺子,不必成扇了。
王建章〈雙面畫扇〉,16.2×47公分。
金扇招涼 人舒爽
明代,文人雅士、一片金光
明代摺扇多藏於兩岸故宮,民間流傳極少,多為扇面。在1994年台北蘇富比春拍「定遠齋珍藏中國書畫」專場,僅明代摺扇即計有仇英〈高士駕鹿〉、明張靈畫/于敏中書〈西山訪梅〉、明仇英畫/彭年書〈雀張泣別〉、明張宏〈溪橋拜別〉、明盛茂焌〈溪山釣魚〉、明宣德皇帝〈花卉〉、明邵彌〈白梅〉、周之冕〈山茶花〉,皆為老扇骨金箋扇,全數拍出,最高價者為仇英〈高士駕鹿〉新台幣74.75萬元,本專場亦應是拍賣專場上集最多明代摺扇的一場。如此看來,明代摺扇於民間者應該很多,別忘了藏家是張學良。黃天才籌辦「千扇展」,走訪諸藏友見逾千柄扇,也才僅見一柄明代完整的王建章摺扇。王建章性情廉重,除友朋外,作畫不輕易送與他人,所以傳世稀少。此扇作於崇禎五年(1632),一面用米氏雲山之法,筆墨潤澤;另面所畫山水深遠、平遠,山石崚嶒,樹木用筆工細、煙霧縈繞其間,氣象蕭瑟荒寒。黃天才在1996年所寫之〈藏扇之樂〉,詳述此扇來歷和其珍愛之情:「明扇我只有一柄,是明末書畫名家王建章在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年)畫的,金扇面,兩面都是畫的水墨山水。此扇原為京劇名伶梅蘭芳的秘書許姬傳先生所藏……剛入手時,扇面斷裂成三折,經我送請日本裱裝名匠目黑三次(黃鶴堂主人)精心修整後才恢復舊觀。此扇扇骨,質材為上等水磨竹,素面無雕刻,做工精給,古樸可喜。尤以年代已三百六十多年,歲月磨礪,竹面平滑無比,光挪照人,備增古意。」此扇後於2005年北京誠軒秋拍「善哉扇齋─黃天才藏扇」上拍,預估價人民幣8萬至12萬元,最終成交價人民幣77萬元,至今仍是市場僅見之王建章成扇。
清乾隆〈禽棲圖〉,15.5×47.5公分。
清代,帝王至尊、金貴耀眼
清代皇帝扇作,所用扇面極為講究,在市場上偶有所見,多為扇面書法,畫較少,成扇尤其難得。北京翰海1995年春,上拍一柄光緒帝畫〈綠波春靜圖〉,另一面為狀元陸潤祥的書法摺扇,為團花紋和尚頭,雕工精緻細膩,成交價人民幣1.52萬元。同年秋,北京翰海開設「中國扇面」專場,乾隆帝的〈禽棲圖〉成交價人民幣7.7萬元,其扇面為極特殊的金花箋。一般的金花箋又稱「泥金粉蠟箋」,乃在具有其他色底紙絹上用泥金銀加描龍、鳳、祥雲、花卉等吉祥紋樣,而宮廷御用則往往在泥金地上用色加描花樣,或軋印成微微凹凸的花樣。在帝王扇中,各種金箋的使用比例非常高,扇骨也常有珍稀名品。而此柄為九檔的日式扇,因檔數少,扇面摺數少,扇面較平整,其面積也往往較大,於其上作書寫字相對自在許多,對於書畫家來說難度也降低,好揮灑寫意風格,故而在近現代書畫家潤例中可見標註有「密骨扇加倍」之例。而日式扇大骨較一般扇骨窄,與小骨寬度相近,穿上扇面後,大骨黏貼後會出現多的紙面,稱為「讓邊」,而此處因曝露在外,也更易磨損。有的讓邊鑲裱錦綾,其花色和精粗,也決定了扇面的價值,並可幫助判斷年分和流傳區域狀況。
張大千1948年/王福厂1951年作〈紅葉八哥.隸書〉,18.5×48公分。
民國,金箋畫不畫?創作價加倍
金箋紙依用金在畫面上的不同表現,可概分為泥金箋、冷金箋、灑金箋等,於明代極為流行;現存的明代書畫扇面金箋比例甚高,但從清初17世紀中期開始,金箋的使用漸漸衰退,白紙摺扇逐漸普及。清末民初,金箋摺扇又再度受人喜愛,張大千也曾在1930年代在蘇州訂製仿明金扇面。在1962年寫贈熊式一的〈瑞士瓦浪湖/臨魏石門銘〉扇面二幅(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成交價75萬港元),夾層有「蜀人張善孖畫扇」朱記,題記:「此三十年前在吳門定制仿明金扇面,于非厂嘗譽為置之停雲館中無辨真贗者,偶檢得之,真成古物矣。為之慨然。爰又記。」
民國時期書畫扇潤例多標註「金箋泥金加倍」、「大青綠加倍」,有的則是「金箋不畫」。為何?金箋扇面看來雖是金碧輝煌,但創作過程實是不易,胡佩衡《畫箑叢談》:「金箋扇於粉拭後,再以大絨遍拭之,用筆不可重描,描則金易脫落。故於皴山極感困難,稍不留意,有重複之筆,或皴法太亂,縱為修飾,立即模糊,無論如何補救,不能美觀矣。渲染筆宜輕速,一次即可,否則模糊之外更甚,金扇以墨畫及青綠為宜。淺絳之著色反覺暗淡,因汁綠與赭石,與金色相混也。又有一面灑金,一面素紙者。其素紙之性質,與普通素扇原料不同,性質最滑,筆難沉著,不若作畫於灑金面為愈。」直至今日市場,金箋扇亦受到追捧。張大千摺扇畫價最高者為1935年〈蕭疎紅葉豔於花〉,另一面為王遽行書,金箋扇面,湘妃竹扇骨。其畫取法明代大家陳洪綬,並上溯宋代院體畫。大千自題二段,記該扇為「非厂社長歎為巨製」,成交價人民幣761.6萬元(2011天津文物秋拍「中國扇畫」專場)。另一金箋扇張大千1948年作〈紅葉八哥〉,另一面為王福厂書法,199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成交價10.39萬港元,2008年中國嘉德春拍成交價人民幣33.6萬元,201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成交價122萬港元。大千書畫扇多見於早年作品,1960年代眼疾日重,除贈王新衡、張群等寥寥友人,扇作少見。1970年於八德園所訂潤例載明「疊扇不應」。
時尚舶來品,招搖的名片
台北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惠風和暢─摺扇集萃特展」,集30柄摺扇,時代最早的即為明宣宗1427年〈御筆花鳥〉,金光熠熠,歷近600年仍燦然如新。扇子在中國歷史悠久,少說也有三、四千年,然而現在人談起扇子,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會是團扇、羽扇,而是摺扇。這根據蝙蝠翅膀開闔原理而創製的懷袖雅物,確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
日本發源的異域風物,約宋元已傳入中國,自明中葉後普遍流行。明初洪武年間,日本朝貢使節進貢日本扇,太祖朱元璋賜予群臣。永樂年間成祖朱棣喜愛摺扇卷舒之便,命工仿之。宣宗朱瞻基除沿襲宮廷端午賜扇傳統,更親灑宸翰,有畫扇詩:「掃卻人間炎暑,招回天上清涼。」在中國不斷的改良精善後摺扇大放異彩,成為文化風尚。到了民國時期,書畫扇不只是生活必需品,補白大王鄭逸梅如此說道:「摺扇在握,攜帶出門,在揮暑時候,人家瞧到了丹青名家署款,便知道這個人是很有來歷的,便不敢來欺侮你、折辱你,無形中省卻了多少煩惱。」張大千亦曾說:「在文人社會中,扇子並非是用來搧風取涼的,如果為了搧風取涼,何必要請名家來寫、來畫扇子,扇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持扇人的身分。手持一把扇子,字是誰寫的,畫是誰畫的,扇骨是誰刻的,別人從扇子上就能看出你的身分、地位,比現在用名片有效多了。」由生活必需品轉向為身分象徵,加以社會結構迥異於過往,不論文士或商賈皆持扇,需求量大增。相對於書畫大件而言,書畫扇雖是筆小生意,但連年不衰的市場需求,也造就了箋扇莊近百年的輝煌榮興。據王中秀《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估計,近現代書畫家的潤例全都有書畫扇一項,哪怕簡之又簡的簡例都落不下它。甚至到了1920年代之後,這種狀況益發興盛,有的展覽會還專門為書畫扇而設。而畫扇因畫幅空間上寬下窄,地平線隨著扇底斜下為弧形,迥異於一般形制,能激發書畫家布局構圖的新意並顯其功力深淺,舊時畫商有一尺作二尺計之價位行規。
四類藝術,一扇滿足
中國摺扇在製作設計上,不同於日本的最大變革在於扇面僅黏貼於最外兩邊大骨,小骨則穿過每摺空隙;日本摺扇則大小骨均緊黏。每一次開闔小骨與紙間難免磨損,再好的扇子都經不起豪邁粗手的折騰,具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保存本就不易,從摺處破損更是指日可待。摺扇因其實用功能,可說是書畫作品中最難保存的形式,若真啪噠、啪噠開闔,用力招搖、清風灌注,既不雅氣,愛扇人更是看得揪心。民國時期流傳一個笑話,兩個人各持一把摺扇,且都很珍惜。甲說,我這把扇子好,我為節省,每天只打開一骨兒搧風。乙說,你還捨得搧啊,我呀!打開扇子從來不搖,我身子搖,照樣涼快。可見對珍貴摺扇的萬般疼愛之情啊。保存雖難,但其集詩文、書畫、篆刻、工藝於一身的藝術特色,異於其他書畫形式,開扇則書畫賞心悅目,闔扇後扇骨可觀可把玩,便於隨身攜帶,直是教人一扇在握玩賞不釋。摺扇平日多摺疊收起,扇骨便是扇子的第一門面,以竹柔韌且具彈性最為適用,舉凡湘妃竹、梅鹿竹、棕竹、玉竹、葫蘆竹等各類。木則有楠木、烏木、雞翅木、檀香木、紫檀、黃花梨,直至金漆、螺鈿、掐絲等工藝和象牙、玳瑁之類的奇珍之品。扇骨樣式有圓頭、方頭、蚱蜢腿、琴式、竹節式等花樣百款。刻竹扇骨名家輩出,自清開始更有書畫家主動參與扇骨創作,至民國期間達到鼎盛。扇骨也成為藏家的考量之一。
唐寅〈江亭談古〉扇面,19.7×56.5公分,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成交價人民幣1150萬元。
藍玉琦( 25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