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展品精選

「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展品精選

高3公分、長寬8.3×7.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坂本和子氏捐贈) 16~17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
高3公分、長寬8.3×7.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坂本和子氏捐贈)
16~17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薔薇紋八角型水滴〉
此件作品的造型為以圓筒削成的八角柱,底部配合角的位置共有八只腳。上面繪有三道伸展枝條的薔薇,盛開的花朵、含苞的花蕾以及枝條上的尖刺,在精煉的筆觸下活靈活現。薔薇在每個季節都會綻放美麗的花,因此被視為「長春(幸福青春永續)」和「四季」的象徵。不論是精緻的紋樣、略帶青色的釉色或是青花鮮豔的發色,皆在在流露著朝鮮前期作品獨特而凜然的氣質。
高4.2公分、長寬8×7.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坂本和子氏捐贈)
17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葡萄紋柿型水滴〉
此件作品的造型是甚為特殊的扁圓形,即為所謂「柿型」,底足周圍還以兩片重疊的半圓形葉片裝飾,做為柿子的蒂頭。在中國有名為「柿蒂紋」的圖案,多用於建築。將柿子和雞畫在一起的圖案代表在政界出人頭地。腹部則繪有文人所喜愛的葡萄紋,以出水孔為中心,順時鐘環繞一圈。葡萄由於果實很多,所以被當作子孫繁榮的象徵。廣州官窯的仙東里2-2號窯址(1644~1648)也出土了柿型水滴,此作發色濃豔的青花以及細緻線條所繪製的圖畫都不同於18世紀前半的青花,推斷應為17世紀的作品。
高10.4公分、徑14.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18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草花紋圓型水滴〉
此作造型渾圓飽滿,是相對大型的水滴。以細線描繪蘭花、鐵線蓮、石竹、野菊的「秋草手」屬於18世紀前半的特徵,在大正時代(1912~1926)開始受到日本人的熱愛。上面繪有石竹紋,自出水孔向上延伸,其上方有一隻蜜蜂欲降落在花朵上。以出水孔為中心點而配置的花朵紋樣相當洗練。側面以等距配置了「四友之定」四個文字,「四友」指的是在被稱為舍廊房的書齋中使用的文房四寶,是當時文人們的必需品。
「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展品精選
高13.2公分、長寬17.9×11.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藏品〕)
19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鐵砂海駝型水滴〉
海駝是傳說中維護正義的神獸。白瓷的釉色略微泛青,屬於分院窯全盛期的釉色。海駝的大眼大鼻、猙獰的獠牙和舌頭,多少給人恐怖的印象,但是脖子上繫著鈴鐺,如幼獸一般玩耍嬉鬧的模樣又讓人不禁微笑。小海駝的嘴巴是出水孔。青花和鐵繪巧妙的搭配,使本作更具裝飾性。傳說海駝棲息於水中,會將大量的水吞進腹中再吐出,和與水相關的水滴相當合適。本作不僅尺寸大於其他海駝型水滴,造型表現也極為卓越。(圖為正側面)
高12.4公分、長寬11.5×11.4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19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蜂紋桃型水滴〉
桃子是「長壽」的象徵,傳說中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熟,吃了便能長生不老。桃型水滴是在朝鮮後期重視現實、追求現世幸福的社會風氣中誕生的意匠設計。本作以鈷藍顏料在枝葉和果實尖端上色,表現出立體感。特別的是,本作的腹部繪有蜜蜂,宛如被熟透的桃子的甘甜香氣所吸引而來。蜂的漢語發音同「封」,意為自王或皇帝受賜封地。本作洗練而端正的造型在類似作例之中亦屬逸品,白瓷的釉質更是美麗。
高12.5公分、長寬13.5×11.2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19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房型水滴〉
朝鮮水滴的房屋造型中,有一層樓的書齋文房和兩層樓的樓閣。在高麗時代,朝鮮前期的士大夫和文人們當然擁有文房,到了18世紀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變得更廣泛流行。朝鮮後期的文臣徐有榘(1764~1845)曾經寫道,書齋應該遠離地氣,建於離地面4~5公尺的高度為佳(《林園經濟志》〈怡雲志,衡泌舖置〉)。本作也是在較高的台基上建造房屋。屋頂鋪設瓦片,在瓦片和屋脊末端、斗栱等處施以青花,並於柱子間繪製格子門以及唐草紋的牆壁。大部分的房型水滴的尺寸都較為小巧,而本作尤屬造型表現超群的逸品。
高9公分、徑10.4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藏品〕)
18~19世紀朝鮮王朝時代〈白瓷透雕蓮唐草紋圓筒型水滴〉
蓮花的粗莖環繞全面,其分枝上有花苞、盛放的蓮花、大開的蓮葉以及蓮蓬。從同一支花莖開出兩朵蓮花,即為所謂「並蒂同心」,代表夫妻和睦;蓮音同「連」,因此同時刻著蓮花和蓮蓬代表將接連有孩子誕生。透雕的腹部內側裡還有一個小巧的桃型容器,水從此處通過蓮莖,接著從出水孔流出。略帶青色的白釉散發獨特的純淨光澤,加上精美的透雕以及端整的製作,可謂為後期水滴的優品之一。
高5公分、長寬9.3×7.7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藏品〕)
19世紀朝鮮王朝時代〈全朱砂蛙型水滴〉
朝鮮王朝時代的水滴之中,蛙型──正確來說應該是蟾蜍型的作品意外地多。朝鮮前期的學者兼文人金時習(1435~1493)以蛙型水滴中所盛的水為題,詠出「蟾蜍腹裏藏洞庭」(蟾蜍將洞庭湖納入腹中,取自〈洗硯後戲題自嘲〉一詩)的句子,表現出文人思想格局之大。雖然蛙型水滴應於朝鮮前期開始便已經出現,但是直到19世紀以後才開始大量生產。本作雖為模製的量產品,但是像這樣使用酸化銅朱砂,並且覆蓋整個器體表面的作品極為珍稀。動物略顯呆滯的表情中有著朝鮮水滴獨特的韻味。
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
地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展期:8/13~11/27
鄭銀珍(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