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制度到文物,一窺韓劇外的韓國美術史:由八件精選韓國「國寶」說起

從制度到文物,一窺韓劇外的韓國美術史:由八件精選韓國「國寶」說起

From Institutions to Artifacts, A Glimpse of Korean History Beyond Korean Drama, Starting with 8 Korean “National Treasures”

韓國的「國寶」是根據《文化財保護法》第2條(定義)、第23條(寶物或國寶的指定)、第11條第1項同法施行時,參考「國家指定文化財的指定基準」。大韓民國指定制度是「國家指定」和「市、都指定」以 「一元化」方式運行。有形物的文化財須符合指定基準,即具有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的基準,而「指定」就是對保存價值高的文化財以一定的制度進行永久性的保護……

韓國國寶制度概說

朝鮮半島關於文化財的保護法令最早可追溯至日本殖民時代,由日本總督府於1933年8月9日制定、頒布的《朝鮮寶物古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令》(圖1)。由於該法規具有濃厚殖民色彩,只得視為現代法令的前身。在大韓民國光復建國後,經過多次修正,於1962年重新制定《文化財保護法》,至今為止又根據現實情況進行過修改。

圖1 1933年《朝鮮寶物古蹟名勝天然記念物保存令》,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朝鮮總督府博物館文書。圖取自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朝鮮總督府博物館文件資料庫(https://www.museum.go.kr/modern-history/)。

韓國的「國寶」是根據《文化財保護法》第2條(定義)、第23條(寶物或國寶的指定)、第11條第1項同法施行時,參考「國家指定文化財的指定基準」。大韓民國指定制度是「國家指定」和「市、都指定」以 「一元化」方式運行(註1)。有形物的文化財須符合指定基準,即具有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的基準,而「指定」就是對保存價值高的文化財以一定的制度進行永久性的保護。還有,基於文化財保護、管理的考量下,該指定制度會有由各領域的專家組成的「文化財委員會」作為互補性措施,進行文化財分級。

南韓的文化財相關機構設置法源於1961年10月2日閣令第181號指定的「文化財管理局職制」,重點機構有:一、文化財廳(前身是文教部「文化財管理局」);二、韓國文化財財團;三、韓國文化財研究所;四、韓國傳統文化大學校等。另外,與博物館相關法規為「博物館暨美術館進興法」,根據管理法第2章第10條國立博物館及國立美術館運行項目中,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歸屬下有12個外縣市博物館。此外,上述同法第1章第4條6項裡明記:「與其他國內外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博物館、美術館資料、刊行物、企劃或資訊交換、館方策展人(韓文稱學藝師或curator)交流等,只要有利於博物館國際館際合作的事務,成為館方的指定項目之一」。因此,韓國的文化財在海外有一些參展交流活動。

額外補充一點,南北韓雖因政治因素分裂,北韓的文化財在歷史文化脈絡上仍不可忽視其價值,目前北韓的基本法規為《文化遺物保護法》及《名勝地・天然紀念物保護法》為主。接下來,筆者將依時代序精選幾件國寶,由文物詮釋韓國美術簡史。

信史的起源與佛教的傳入──三國時代

朝鮮半島信史時代源自於三國時代(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目前留存的重要文獻為《三國遺事》,此書為高麗的高僧一然(1206-1289)於1281年(高麗忠烈王七年)所著三國時代的史書。此時占據朝鮮半島的三大勢力為百濟(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鼎盛期為四世紀)、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鼎盛期五世紀)及新羅(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鼎盛期六世紀),鼎盛期的劃分基準在於該勢力是否占領漢江流域。

佛教約在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傳入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據《三國史記》記載前秦苻堅(338-385)於372年將佛像和經典贈與高句麗小獸林王,為佛教在朝鮮半島之起源。爾後,佛教透過印度僧人傳入百濟,新羅也相繼信仰佛教,鄰近的日本不僅透過新羅接收佛教,還有自百濟傳入佛教及造佛工匠,因此,佛教在當時東北亞的傳播、交流,或許比今日想像的更為活躍。

首先,百濟〈百濟金銅大香爐〉(圖2,國寶第287號)出土於扶餘陵山里附屬建物─工房址。此件高達61公分,重達11.8公斤的大型金銅香爐,受到中國漢代博山爐的影響。但不同的是,出現許多立體山體、動物和人物的細節。最頂端的展翅的鳳凰裝飾,不僅是百鳥之王的靈鳥,同時也是王的象徵。「鳳凰文」在百濟許多重要文物裡都可以看到其蹤跡,例如同為國寶的〈武寧王妃頭枕〉、武寧王陵〈金銅製龍鳳文環頭大刀〉等。蓋頂可見樂器阮咸、縱笛、排簫、玄琴和鼓,前三項可能受到西域樂器影響,而玄琴則是高句麗的樂器,藉此一窺當時的樂器使用情況。簡言之,這件香爐不只融合道教和佛教的宗教、技藝及審美觀,同時為百濟金屬工藝的巔峰代表作。

圖2 百濟6至7世紀〈百濟金銅大香爐〉,國寶第287號,高61.8公分,韓國國立扶餘博物館藏。攝影/陳怡融。

高句麗的〈金銅延嘉七年銘金如來立像〉(圖3,國寶第119號)是韓國史上最早的紀年銘金銅佛像,這尊佛像背光後刻有「延嘉七年歲在己未高麗國樂良。東寺主敬弟子僧演師徒卌人共。造賢劫千佛流布第廿九因現義。佛比丘法穎所供養」。這段銘文流露出一些訊息:目前對於東寺確切地點尚未掌握,該出土址(慶南宜寧)屬新羅舊址,原先視為新羅,因有銘文才確認是高句麗佛像。「因現義佛」應源自《千佛名號經》(亦稱《現在賢劫千佛名經》)。這件作品風格接近中國北魏(參照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北魏正光五年〈鎏金青銅彌勒佛像〉)根據學者林玲愛指出,這件作品的整體面部及服飾線條都比北魏來得溫和。當時韓國半島出現一種稱為「通鑄式」的技法,佛像填鑄時內部充盈著蜜蠟,鑄造過程中以高溫將蜜蠟融化,可進行精細部位為其特點。這種技法約在六世紀末到……(節錄)

圖3 高句麗〈延嘉七年銘金銅佛立像〉,國寶第119號,通高16.2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圖取自Emuseum kr。

註釋:

註1 국립중앙박물관, 문화재청,『새 보물 납시었네 : 新國寶寶物展 2017-2019』,2020. 황정연,「국보.보물 지정제도의 역사외 의의」, pp.288.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3期〈從制度到文物,一窺韓劇外的韓國史──由八件精選韓國「國寶」說起〉,作者陳怡融(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研究生、「你所不知道的韓國藝術史」主理人)。)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陳怡融( 6篇 )

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碩士生,臉書粉絲頁「你所不知道的韓國藝術史」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