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流動的場域 2017香港巴塞爾場內亮點

流動的場域 2017香港巴塞爾場內亮點

今年已進入第五屆的香港巴塞爾,於3月底正式展開,本屆共計有242間、來自34個國家及地區的畫廊參與,其中29間…
今年已進入第五屆的香港巴塞爾,於3月底正式展開,本屆共計有242間、來自34個國家及地區的畫廊參與,其中29間為首次參加(十間來自亞洲、九間來自美洲),藝廊薈萃(Galleries)展區共有190間畫廊參與,其中也包括許多自前屆的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移動至主展區的畫廊。而在巴塞爾邁阿密展會上備受歡迎的策展角落單元(Kabinett),今年也首度在香港舉行。
持續支持巴塞爾藝術展的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及香港展會,合作超過20年的瑞銀集團,今年也在香港巴塞爾期間發表由文化經濟學家麥克安德魯(Clare McAndrew)所寫,針對全球藝術市場銷售關鍵數據研究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The 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在這份報告中指出去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額566億美元,相較於2015年下降11%,而去年藝術商行業銷售額雖有小幅提升,但公開拍賣銷售額卻下降26%,其中以美國的下降數最為明顯,中國拍賣行的排名則表現平緩。去年作品交易類別則以戰後及當代藝術為主,佔市場比例的52%、成交量的37%,主要的交易場為藝術展會,去年便佔藝術商銷售總額的41%。上述數據所顯示的市場狀態,也在3月21日香港巴塞爾預展記者會中反映出來,包括當前全球金融不穩定因素、中國反腐運動對藝術市場的制約是否會影響此次展會銷售狀況等問題不斷在記者席間被提出。對此,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對香港展會目前的成長與規模表示高度信心,並期待本屆最終銷售結果。
金守子Kimsooja|Deductive Object 雕塑、鋁鏡、噴漆焊接鋼 2016 © Art Basel
藝聚空間-標誌時間的記號
每年皆為展會焦點所在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今年仍由雪梨Artspace行政總監格拉斯坎特(Alexie Glass-Kantor)擔任策展人,本次展出17件作品中高達12件為新作。策展人以「子午線」為引,將此標誌時間的概念放入藝聚空間所在的四道展示路徑,並將作品視為時間的記號,而今年由TKG+帶來的何采柔作品,更不同於往年的空間配置,成為香港展會藝聚空間首個裝置在「子午線」之外的作品。位於Level 1展廳入口處,韓國藝術家金守子(Kimsooja)的作品以印度文化中的梵卵(Brahma-anda,印度教中的宇宙理論)為靈感,運用韓國傳統五方色(青、赤、黃、白、黑)打造出隱喻萬物誕生、宇宙蛋概念的《Deductive Object》。藝術家以上方的燈光、底層的鏡面包裹作品所在的物理空間,金守子的裝置作品抽象地將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展開,也反向地呼應了她過往以五色布匹包裹物件的「Bottari」系列作品。
何采柔《On the Second Day, Saturday, Your Three Minutes》展出現場。(攝影/林怡秀)
位於展會過道路徑之外,何采柔的《On the Second Day, Saturday, Your Three Minutes》以三座箱型空間與現場演出構成,這也是藝聚空間首次出現帶有表演性質的裝置作品。何采柔談到「我們處在一個什麼都不要等待的世界,尤其在博覽會中所有人都更顯匆忙。現在的生活方式令人盡所有可能讓『等待』這件事消失,但許多事情也因此隨之消逝。」在這組作品中,何采柔放大了日常的細微時刻,例如等待室、換取門票、甚至啜飲一杯酒。三組箱型空間每次僅能有一人進入,觀眾與演員面對面的狀態也令這些日常過程更具儀式感,而觀眾必須給出時間、等待,才可藉此交換「作品」。
沈少民|峰會 五個雕塑,每個約240x100x80cm 2009-2010 攝影/林怡秀
除了抽象及感知層面的描述,此次藝聚空間對時間的詮釋也有自現實環境變異與政治面向切入討論的作品。如菲律賓藝術家阿巴德(Pio Abad)的《Not a Shield, but a Weapon》便是藉由180個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標誌性的Asprey London的黑色皮革手提包仿製品,連結過往因皮革工業蓬勃,卻又因1990年代貿易限制放寬影響而沒落的菲律賓馬利金納市,藉此討論當時柴契爾新自由主義政策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以及由資本主義、殖民文化所構築出的「理想生活」幻影。而在中國藝術家沈少民的《峰會》中,他讓歷史上幾位重要的共產主義領袖在展會中聚首(卡斯楚、列寧、毛澤東、金日成、胡志明),但他們若非奄奄一息地躺臥病榻,便是早在水晶棺中長眠不起。藝術家在這場鴉雀無聲(但被喧雜的觀眾充斥)的峰會中,試圖反思當時社會主義先驅所提出的理念在此時代是否合用。
伍韶勁作品《25分鐘後》。(伍韶勁提供)
光影-以身體進行測距
隸屬於大會單元之一、今年也再次由駐蘇黎世及北京策展人、製作人李振華擔綱策展工作的光映現場(Film),繼上屆放映《希克在中國的日子》廣受好評後,今年再度選入長片作品,其中包括徐浩軒執導的台灣藏家姚謙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蘇格蘭導演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的《天梯:蔡國強的藝術》,以及何子彥講述1930至1940年代馬來亞共產黨書記(同時擔任多國間諜)萊特(Lai Teck)故事的電影作品《無名》。在會場外,今年巴塞爾藝術展特別委託創作,並獲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藝術與文化、奧沙藝術基金會支持,由藝術家伍韶勁的作品《25分鐘後》將兩輛具香港標誌性的有軌電車改製為流動暗箱,並在其中以香港作家劉以鬯小說《對倒》中兩位角色的獨白內容,結合觀眾(乘客)眼前不停川流的香港城市與電車空間,以日常的工具重新感受這座城市與她的身世。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