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超驗與象徵-台灣新造形藝術展

超驗與象徵-台灣新造形藝術展

1960年代於台灣這一波向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過程中,藝術家們體現了差異的態度來面對西方藝術的熱潮,一部分的藝術…
1960年代於台灣這一波向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過程中,藝術家們體現了差異的態度來面對西方藝術的熱潮,一部分的藝術家選擇解放形式,廣泛嘗試西方各色現代主義畫派的表現形式,如後印象主義、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另一部分則選擇從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出發,透過解構形式語彙、追求造形內涵的表現可能,反覆辯證在地與國際藝術語彙,尋覓出屬於台灣現代化的藝術樣貌。
無論是趙春翔持續以中國傳統水墨、書道的筆墨氣韻致意,並強力的融入西方現代造型語彙,對於中西形式做出時代的詮釋;楚戈文化底蘊深厚、睿智的形式嘗試;或如林壽宇以中國意境的留白和西方的極簡主義結合,以極度低限的形式語彙,打造深具無限詮釋的可能;李重重的作品則充滿靈氣與磅礡,在穿透和有機中透露筆墨氣勢的格局。
莊普《光與水的移位》與趙春翔作品。(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莊普訪談間除補充那段藝術界對於中或西論戰的軼事,在展覽的選品則細膩呈現出其不同時期的發展脈絡,也企圖藉由此展與當時無緣共同展出的趙春翔、楚戈等,做出形式上的對話,更以《光與水的移位》詮釋中國水墨最基本的概念,將水、墨的意義解構,該作放置於莊普平面作品與趙春翔作品間,形成一種時代形式的銜接與對望。
展覽策展人白適銘也表示此展對於當代藝術發展的啟示意義:「關於台灣的當代藝術該往何處走的提問?是僅是模仿雙年展作品或只有思考國際需要的選項嗎?
回望這些1960年代的藝術表現,在藝術家們當時所處環境資訊、開放有限的條件下,他們仍不斷探索造形、材質、構成等獨立美學價值與超越感官的精神性,這些越出的跨度和實驗性直到今日,對於創作的態度仍具有啟發性。」
台灣於1945年正式邁入戰後,歷經十年社會與經濟狀況逐漸趨於穩定,1950年代中期和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隨著仰賴美國軍事、經濟各方面的支援,在消費、政治、商業等價值觀也廣泛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包含藝術的形式表現也受到西方歐美思潮及文化衝擊,進而促發了1960年代台灣全面性的「現代繪畫運動」熱潮。
近期尊彩藝術中心在展覽與策展統籌的方向上,有一脈絡是著力於台灣美術史的梳理與再視,此次於藝廊舉辦的「超驗與象徵-台灣新造形藝術展」以趙春翔、楚戈、林壽宇、李重重及莊普等時代座標,共同建構出一部橫越現代及當代時空的歷史縮時之景,反映台灣戰後現代美術藝術家前衛精神與再造「現代」觀念的時代需求。
楚戈,吾道一以貫之,壓克力顏料、水墨、布,144x187cm,1997,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