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博物館畢氏玉器展廳舊影。
清〈碧玉蘭亭修禊圖筆筒〉,大都會博物館藏。
富而好藏:畢紹普的風範
畢紹普1840年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麥弗德(Medford)的一個舊家族,祖上自17世紀中期即從歐洲移居波士頓地區。他少年時代受過一些商業訓練,16歲時開始在波士頓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供職。19歲那年,他作為公司代表被派駐古巴。此後不久,憑藉出色的經商能力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從事製糖及出口貿易。十餘年之後,企業規模已十分可觀。1873年,由於古巴的政治條件惡化,畢紹普毅然售出其全部產業,返回美國。年方而立之年的他此時已富甲一方,在美國廣泛投資鐵路、礦產和公用事業。事業有成的畢氏亦是熱心公益、樂善好施的高義之士。他積極贊助醫院和博物館等公益機構,是當時大都會博物館的董事及重要贊助人。
畢氏酷愛藝術,熱衷收藏,對亞洲的藝術更是情有獨鍾。1878年,他在紐約的帝佛尼商店購買了第一件中國玉器,一隻碧玉筆筒,其繁複細密的山水人物,精湛巧妙的工藝,及晶瑩溫潤的玉質令他一見傾心,嘆為觀止。自此他開始專注收藏中國玉器,幾乎購盡紐約、波士頓之間各店肆的精美之器,更遠帆歐洲,至俄、德、荷蘭、英、法等國悉心搜尋,收穫甚豐。1892年春,時值光緒十八年,畢氏親至北京,逗留三週,買進了大批清代玉器精品,構成其核心收藏。隨著其中國玉器收藏日益宏富,他又將目光投向世界其他地區之玉文化,包括歐洲、北美、大洋洲各地的珍奇玉器。歷經20逾年的悉心收集,他的玉器藏品成為西方世界最大、最全面的綜合性收藏。畢氏對於玉器的摯愛和對於公益事業之熱忱,促使其化私為公,於1902年將其收藏的玉器全部捐贈給大都會博物館,並斥鉅資幫助博物館購置展櫃,改建展廳,以俾其在整飭一新的法國路易十五風格的展廳中陳列。其時亞洲藝術部尚未成立,然而,這批玉器精品已成為大都會博物館以及西方博物館展示中華文化珍萃之重鎮。其慷慨資助公益事業之舉,亦成為西方收藏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畢氏藏玉開美國收藏中國玉器之先河,對嗣後的弗利爾藏玉(Charles Lang Freer,現藏於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利爾美術館)、布倫戴奇藏玉(Avery Brundage,現藏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索內沙因藏玉(Edward and Louise B. Sonnenschein,現藏於芝加哥美術館)、溫斯洛普藏玉(Grenville Winthrop,現藏於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等重要中國玉器收藏均有深遠影響。畢氏所藏以清代玉器為大宗,反映了19世紀末西方收藏中國藝術的品味和趨向,更為重要的是,為後世保存了許多難得而且可靠的清代玉雕資料。其收藏中既有精美工巧的宮廷珍寶、亦有清逸雅致的書齋清供,更有奇譎瑰麗的域外佳品。以下擇其精萃、略介一二。
清代御用玉器收藏
清代御用玉器多為宮廷的造辦處或是揚州的名工巧匠製作,其用料宏富、做工考究、紋飾精美,代表了清代玉器高超的藝術成就,尤以乾隆朝為著。畢氏舊藏中有數件堪稱絕世精品。其中,首推〈碧玉雲龍甕〉,全器以整塊新疆碧玉挖成,壁厚體沉,外壁上以高浮雕琢刻五爪行龍,雲水翻騰,彰顯皇家威儀。內底楷書陰刻乾隆御題詩:「臣質和闐貢,良材作甕堪。雲容垂碧落,龍德出深潭。從類奇文,應聲精蹟探。僧繇畫超絕,韓愈說包含。郡有堯年露,非無園客蠶。遐球如近賦,屢獲以為慚」,署款「乾隆甲午新春御題」,鐫印二「所寶惟賢」、「乾隆御筆」。款識工緻,為典型清宮造辦處風格,由其落款可知題詩作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這類玉器用料碩大,譬如此甕縱76公分、寬43公分,堪稱巨材,可證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後,新疆玉材得以穩定貢納清廷,成就乾隆琢玉高峰之原料保證。此玉甕之原型或可追溯至現存北京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此乃元代玉器巨製,為元世祖忽必烈御用,《元史》有載。元代亡後,玉海散失於民間,其下落數百年間無人知曉。乾隆十年在西華門外真武廟內偶然重現,為乾隆帝重金購得,置於北海,並與群臣題詩唱和,誠為一時風雅盛事。此〈碧玉雲龍甕〉之造型及裝飾花紋雖有別於忽必烈之玉海,但細審之仍然可見借鑑之處,亦可見乾隆對此類大型玉器之鍾愛。
清乾隆〈《御製七佛塔碑記》玉冊〉,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編號02.18.527。
〈《御製七佛塔碑記》玉冊〉是另一件清宮玉器佳作,錄乾隆四十二年(1777)御製題記,玉版記文陰刻填金。七佛塔碑位於北海西天梵境之七佛塔亭,其緣起為六世班禪進呈七佛唐卡,乾隆見之未知其意,而詢章嘉國師得解疑惑。七佛在藏傳佛教中備受推崇,為釋迦牟尼佛與之前六位過去佛組成。此玉冊書法清麗遒勁,刻工端莊秀美,是清代玉版書冊中的上乘之作,亦是當日藏傳佛教深得清室垂青之證。
清〈青白玉雕十二辰〉,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編號02.18.730。
清〈翡翠童子〉,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編號02.18.426。
〈青白玉雕十二辰〉以圓雕表現十二生肖,獸首人身,交領長衫,端坐如儀,手中所執之物有拂麈、摺扇、經卷、花籃,各不相同。其神態溫雅平和,宛若謙謙士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數套玉製十二辰,玉質勻淨,琢磨精工,與畢氏所藏別無二致,均置於萬年甲子紫檀木匣內,為乾隆中期製器。畢氏舊藏的這組十二辰,雖原配木匣已佚,但從其玉質、造型、做工判斷,當為清宮內府之器。
清代玉器至乾隆朝而臻極盛,隨著新疆玉料供應之穩定,玉工技藝之精進,舉凡宮廷及民間玉器皆佳作紛呈。畢氏舊藏中有不少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之器,雖無官造年款,卻亦代表了有清一代玉器製作的風貌與水準。展覽中的「白玉爐瓶三事」選料極精,玉質潔白瑩潤,了無瑕疵;器壁上的菊瓣紋整齊畫一,排列有序,突顯玉工的嫺熟技藝。此外,這件玉器也反映了清代玉工吸收印度痕都斯坦玉雕的裝飾風格,積極探索,力求創新。另外一件留皮俏色〈白玉童子牧牛〉,玉潤如脂,純白的玉色中散落幾點有意保留的金黃色皮殼,以避免色調上的單一。牧童手持稻穗,身伴溫順的臥牛,彷彿放歌太平豐年。其手中的稻穗,既是豐年的象徵,又以其「穗」、「歲」的諧音,暗喻「歲歲豐年」。〈翡翠童子〉則是清中期翡翠工藝的經典之作。自乾隆朝以來,翡翠日益受人珍愛,大有超越白玉之勢。此臥童以罕見的大塊整料琢成,通體瑩綠澄澈。小童的面部表情生動,身體豐滿圓潤,其原型或可追溯至宋代定窯白瓷孩兒枕,是清代玉、瓷工藝互相影響之佐證。
印度蒙兀兒王朝〈鑲金嵌寶玉雕馬頭形劍柄〉,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編號02.18.778。
蒙兀兒玉器收藏
16世紀立國於印度的蒙兀兒王朝(1526~1858),亦長於玉器創作。其玉器在乾隆朝傳入清廷,備受皇室青睞,稱作「痕都斯坦」玉器,以其壁薄瑩透、花紋精緻著稱。畢氏所藏者不乏精品。其〈碧玉菊花碗〉,造型優美,琢磨精緻,器壁宛轉起伏,猶如複瓣菊花。外壁鐫刻乾隆御題詩,贊曰「徑一圍三尺有餘,水磨工異考工書。耳垂翻出雙苞綴,足砥紛承碎瓣舒。包貢卻非來玉隴,通商恆是走渠胥。菊花依舊重陽節,合贈淵明五柳居。乾隆庚寅(1770)御題。」可證此器之由來。白玉小壺則鑲金嵌寶,色彩絢麗,一派異域風情。馬頭形劍柄為貴族佩刀之器柄,形象生動,珠寶璀璨,盡顯奢華。
清〈瑪瑙瑞鶴啣桃〉,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編號02.18.876a, b。
寶石雕刻收藏
除傳統的新疆軟玉與緬甸翡翠,畢紹普的收藏還包括各類寶石雕刻,包括瑪瑙、水晶、綠松石、青金石、孔雀石等,如同中國玉石雕刻之百科全書。〈瑪瑙瑞鶴啣桃〉即為其中妙品,利用天然俏色,鶴身潔白,仙桃、鶴頂鮮紅,兩相襯映,頗富情趣。〈玉髓歲寒三友花插〉,瑩澈通透,靈秀出塵。〈青金石羅漢山子〉玉工利用深藍色石料中的縷縷白色條紋,雕琢出枝幹蟠虯的古樹和陡峭嶙峋的山岩,勾畫出深邃莊嚴的梵境。
在廣收古代玉器之外,畢氏更延請法國、俄羅斯等歐洲名師,為其度身訂製了各色文房用具一套,包括裁刀、鎮紙,更有其本人的側面半身像。這部分玉器不僅提供了歐洲製玉的實例,也足證畢氏的愛玉深情。
〈碧玉畢紹普肖像〉,大都會博物館藏。館藏編號02.18.800。
治玉珍貴史料
畢氏對玉器之熱忱,並不僅限於蒐奇藏珍,更悉心研究玉石開採、呈色肌理、製作生產、名工源流、考古發現等方方面面,其致力學術之深,尤可嘉許,他收藏了大量的玉石標本,其中有部分或直接得自治玉工坊,至今尚存製作墨線和琢製說明,可見當日玉工的製作過程。畢氏資助策畫了近30人的學術團隊,包括當時歐洲著名的礦石學家喬治昆茲(Dr. George Kunz)、東方學家卜士禮(Stephen Bushell),編纂出版了西方中國玉器研究的奠基之作《玉器探攷(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in Jade)》(New York:The De Vinne Press,1906,圖17)。此圖錄開本宏闊,縱61公分、橫45公分,上下兩冊,合重將近60公斤。其裝幀亦異常精美,燙金紅皮面,書角壓花取自其所藏蒙兀兒玉器之纏枝花紋,精心鏨刻印製而成。全書有超過450幀插圖、其中有20幅為中國藝人繪製並手工染色,及36幅銅版蝕刻、24幅木刻版畫以及96幅彩色石印插圖,不僅展示其所藏玉器之精美,更有全面記錄世界各地玉石的質地和分布,使用歷史和製作工藝。書中關於中國玉器工藝的章節及其插圖,是迄今為止最早、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治玉的文字和圖像,詳細地記錄了19世紀的玉器工藝,彌足珍貴。時至今日,仍不失其學術價值。
玉器製作插圖:開玉圖。
縱觀畢氏一生,藏玉,賞玉,鑑玉,研玉,探究博大精深之玉文化,且化私為公,以其稀世之收藏嘉惠千萬觀眾,並綿延及西方百年之玉器研究。其熱衷公益之心,慷慨捐贈之舉,或堪比玉德。(大都會博物館亨利.基辛格研究學者陸鵬亮先生對本文的寫作幫助甚多,特此致謝。)
2015年正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成立百年,在此際開幕的「A Passion for Jade:The Heber Bishop Collection(『玉』往情深─畢紹普舊藏玉器珍萃)」,集中展示西方玉器收藏巨擘畢紹普(Heber R. Bishop,1840~1902)傾半生心血蒐藏的中國玉器。這批玉器總數逾千件,以明清佳製為夥,無論質、量均為海外玉器收藏之翹楚。自1902年入藏大都會以來,成為向西方宣介中華玉文化之重寶。信步展廳,不僅可一覽瓊琚琳瑯,更令人思慕畢氏之傳奇人生及化私為公的慷慨高義。
畢紹普(Heber R. Bishop)舊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