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用耐心和時間補綴起的碎片拼圖:董誥〈花卉貼落〉

用耐心和時間補綴起的碎片拼圖:董誥〈花卉貼落〉

由於該畫送修時為殘片組合(圖1),故無法進行修復前原狀攝影和繪製病害圖。畫幅僅有絹質畫心和畫心背面的一層托心紙…
由於該畫送修時為殘片組合(圖1),故無法進行修復前原狀攝影和繪製病害圖。畫幅僅有絹質畫心和畫心背面的一層托心紙(宣紙),且局部僅殘留畫絹。由於沒有乾隆高麗紙(桑皮紙)作為背襯,致使畫幅極為脆弱易碎。該畫為貼落形制,但四周綾邊已不存在,僅留有原貼綾子邊黏貼痕跡。畫絹邊沿不整齊,符合貼落繪製時根據需要尺寸大致剪裁畫絹、不整齊的邊口由藍色花綾覆蓋的特點。在畫幅右下角「臣董誥恭畫」落款外側,還有半行只剩半邊的殘字,推測應也是「臣董誥恭畫」字樣。可能由於最初落款後發現位置不對,又重新落款鈐印。另外在畫幅背面發現貼有兩張紙條,分別寫有「符望閣下層東部南間南牆上大貼落一張」、「符望閣東門內明間南牆通景畫一張」(註2)字樣,應是以前整理符望閣貼落時登記寫上的。以上特徵均符合貼落畫的特點。
圖2 畫幅橫向部位折斷傷況。
由於貼落有貼於牆壁進行裝飾的需求,以致貼於建築內牆面的該幅畫,受外界環境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較大,導致絹本往復膨脹收縮,強度降低。加之背面黏接材料老化失效,致使整幅畫作從牆面脫落,攤落於地面,本已酥脆的絹質畫心遂呈碎片狀。尤其以前清理文物時,該畫被縱向捲起包裹,可能因畫幅過寬,捲起後又橫向折疊,更造成原本即缺少背襯支撐的脆弱畫心在折疊處產生更多碎片。(圖2)
圖3 畫絹放大200倍。
圖4畫心顏料放大200倍。
修復前的質地檢測
在修復前,先使用Keyence牌VHX-600超景深3D視頻顯微鏡,對畫絹本體進行觀察分析,一方面保留文物修復前的真實資訊,為制訂修復方案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亦為修復補配材料提供參考資料,如補絹的選擇。從無托紙的絹質畫心殘片放大200倍的顯微結構照片(圖3),可知該畫絹本質地較緻密,絹絲光亮飽滿、排列整齊,但也可見絹絲之間的微小空隙。而由帶有托紙畫心殘片顏料部分放大200倍的顯微照片(圖4),可發現繪畫處顏料遍布,並未在空隙處透露出背後托紙,表明塗過顏料的部位也滲透到下面托紙層。清代貼落為便於著色,常在托好紙後的絹上作畫寫字。以此方法繪製的作品,畫面層的墨色、顏料會滲印在下面的托紙層上。對於此類作品,在修復過程中尤要慎重揭去後面的托紙,因為一旦揭去後面的托紙,畫面的墨色、顏料也會隨之部分脫落,顯露出絹絲之間的空隙,使得畫面失去靈動而顯得生澀。經使用測厚儀測試畫絹的厚度(加托紙)為0.23公厘。
修復步驟
☉碎片收集
原包裹送來時,基本保持原來的形狀;儘管最初在整理收捲時,造成畫幅的二次損傷,產生大量碎片,但多年來包裹從未遭人翻開,所有脫落的碎片大都維持在破碎時的原始位置附近。正因如此,打開包裹時,一定要儘量保持原來的狀態,把折斷處附近的碎片集中收集起來,並記錄所收集的碎片與原畫幅位置,以方便日後拼對。
圖5 未經加固的碎片。
圖6 碎片的加固。
☉細小碎片的加固
碎片是指畫幅包裹中散落且相對獨立的細小碎片(圖5)。該畫絹本質地已經糟朽,若欲將碎片在畫幅上拼對連接起來,尤其是面積小的碎片,需以手持或用鑷子拿起。此外,糟朽的碎片亦有再次碎斷的危險。因此在拼對前,需提前將這些碎片加固處理。加固時,先將碎片用清水清洗展平(畫幅正面朝上),待裂縫處拼對整齊後,將一層棉紙刷平於畫幅表面,再將畫幅與棉紙一同翻扣過來,此時,畫幅背面朝上且置於棉紙之上,然後在碎片背面用稀漿糊水將一層宣紙刷在上面,宣紙要大於碎片。若有碎片背後還殘留原托紙,可於此時揭去再托上宣紙。最後,將棉紙、畫幅碎片、宣紙三層一起再次翻扣過來,揭去正面加固用的棉紙,並用馬蹄刀沿著碎片邊口的形狀刮掉多餘的宣紙,形成和原邊口一致的形狀。(圖6)用此方法加固處理後的碎片,畫意會顯露出來,清晰可辨,清洗展平時也會去除掉髒汙。背面的宣紙則有臨時的加固作用,便於碎片之間的互相篩選比較、核對拼接,找到碎片在畫幅上的準確位置。(圖7)
圖7 加固後的碎片。
☉碎片拼對的依據
由於該畫送修時碎裂程度較大,碎片眾多,為拼接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難,因此拼對過程主要依據以下兩點:一是遵循原畫絹的經緯走向。根據修復前對原畫絹的纖維分析並核對原畫,確定原畫橫向折疊(水準寬)方向為緯線方向,與之垂直方向為經線方向;二是根據畫意的結構和布局。此幅花卉等主要繪製在畫幅底部,中部為山石,上部多是松枝的樹體部分,依此確立碎片大致位置。又由於碎片形狀不規則,又殘缺較多,應盡量拼對碎片附近有關聯性的部分。一旦拼對銜接完成的部分愈大,畫意顯露愈明顯,對後續拼接工作的借鑑意義也就愈大。畢竟有些碎片間彼此不連貫,有時需要通過畫意的布局結構來延展,或許就會和相隔開的某個點找到拼接關係。
☉較大斷裂部分的處理
該畫原來是從頂部開始向下捲起的,所以修復時應按照舒捲順序先修復最下面一段。經展開後,確定畫幅已斷裂為各自獨立的五大段。每段上面儘管有缺失和裂縫,但畫意仍有關聯性。基於此,先對這五段斷裂部分各別清洗、臨時加固,同時將每段相關的小碎片拼對落位,最後將五段連為完整的畫幅。不過,由於這五段大的斷裂體間仍有多處需要拼接,且面積大,不易移動,因此在拼接過程中,既要保證段與段之間畫意連接拼對之精確,還要確保每段斷裂缺失處之位置的正確性。有鑑於此,對大段碎片的臨時加固方法,較小碎片之處理又有所不同:
(1)背面的襯料層:用漿水將兩層棉紙刷平在案台上為襯料層,也作為畫心從案台上揭起時的保護層。最後再刷上一層稀漿水,將較大斷裂體正面向上平放在棉紙襯料層上,用水潮透,讓其自然伸展漲開,使皺起扭曲的所有茬口和變形部位得以恢復原有平整狀態,而後利用水的浮力將斷裂處茬口糾正對齊,再用毛巾吸乾水分使其定形、定位。當所有缺損輪廓都已清楚顯現在趨於平整的畫面上,便可再根據缺損輪廓和畫意的結構走向,將尚未重定的小碎片歸位銜接。
(2)正面的加固層:將畫幅正面再襯刷二層棉紙及一層宣紙作為加固層,增加畫心與紙層的黏接牢固度。再將所有關係層一起翻面倒扣過來,使用和前述加固小碎片同樣的操作程式,揭除襯料層、托刷宣紙、翻扣畫幅、揭去正面加固層、沿邊口形狀刮邊口等。此時已完成對這一獨立段的加固、拼對處理。待乾後,準備與其他幾段進行拼接。
☉較大斷裂段落部分的拼對
如何才能讓這五段較大斷裂的部分,既保有段與段之間互相銜接的準確性,又保證畫意的連貫和繪畫線條的原有狀態?其步驟是:先將這五段標記為「段A、段B、段C、段D、段E」,作為加固處理後各段間連接順序的依據。然後,在案台上刷棉紙兩層作為襯料層,將段A畫幅正面向上放置於襯料層上,襯料層略長於段A預備與段B相連接處的邊口。再將段A的連接邊口部分潮透刷平於案台上,寬度大約尺餘;其餘部分噴灑適量的水,保證段A整體的乾濕度均勻,畫幅均勻放鬆,防止收縮時畫心邊口處不平衡。這樣介面處便會自然漲開展平。接著在段A上用稀漿水刷兩層棉紙和一層宣紙作為加固層。加固層大於段A邊口處。完成此操作後,保持段A位置不動。
接下來便準備拼接畫幅段B和段A。先在與段A相對方向的案子上,留出段B所需要的面積。接著比照段A的操作程式,在案台上刷上棉紙作為段B的襯料層,襯料層一定要與段A邊口處多出的襯料層相接上,不能有遺漏,使段A和段B的襯料層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圖8 拼接中。
之所以要將段A連接邊口的宣紙加固層翻起一部分,露出邊口,目的是為了在和段B連接拼對時,方便觀察畫意結構和邊口形狀,以隨時調整位置,增加拼對口沿的準確性。然後將段B整體用水潮透,令畫幅自然漲開平展,外沿介面也自然漲開。隨即利用水的浮力移動段B與段A,將兩段之間的茬口準確對接,再用毛巾將水分吸乾,確保對齊的邊口不會再移動。之後在段B刷上加固層(兩層棉紙,一層宣紙)。此加固層需大於段B邊口處至段A加固層翻起之部分,然後放下段A加固層翻起部分,以之覆蓋住段B加固層,這樣段A和段B上的加固層就連接成一個整體了。以此類推,段B和段C、段C和段D等,均按此方法依次連接,直至五段拼接成為一個整體。拼接的同時,可以再次嘗試把尚未找到位置的小碎片歸位。(圖8)
之前在單獨加固處理每一段時,事後都需揭掉畫幅正面作為加固層的宣紙層,以使每段上的畫意顯露出來,便於核對拼對每段上的小碎片和畫意,進而找到碎片的準確位置。然而,在連接兩段時,則需於正面重新刷托上加固層的宣紙,而不再揭去,使每段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加固層,目的是為了在完成連接處理後,藉助泡沫筒將過長的畫幅捲起,以做後續連接。整體連接完成後,還需將畫幅整體再翻扣過來,加以揭背、補綴和托紙,再將其重新轉正,並全補顏色等。這是因為該畫破損、缺失嚴重,絹補綴的地方太多,如果沒加上加固層襯托,補綴過的畫幅會太單薄,捲起時容易在補綴處折斷。這層加固層宣紙直到全補顏色前才會被揭去。
圖9 全色。
☉全色
對於小幅書畫,一般是將其繃貼在壁板上全色。但由於該畫缺失極為嚴重,全補顏色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絹質收縮率大,如果和小幅書畫一樣貼於板壁操作,不只會多出一道繃貼程序,更增加畫幅繃裂的危險性。有鑑於此,該畫全色時,主要採用局部壓平、分段全色的方法,待全色全部完成後,只需要一次最終的貼平,得以有效地保護畫幅的安全。全色過程中,應保持控制室內的溫濕度。(圖9)先將需要全色接筆的畫幅一段用水潮濕(畫心較厚,最好正反面都要潮水,均勻潤透),再將全色接筆的區域圈起、壓平。具體操作方法為:
(1)把高麗紙折疊成大約10公分寬、四層紙厚度的長條,框住需全色的區域;接著在紙條上先壓上約20公分寬的木板條,再落壓上鉛(鐵)塊,使其壓實,不留空隙。如此一來,畫幅在乾後就會達到局部掙平的效果,大致可以保證八九分的平整度。此法不僅可以滿足全色時對畫幅平整度的需求,又在畫幅收縮時留有一定的收縮量,保證畫幅的安全。
(2)該畫缺失最嚴重的是畫幅右側松樹主幹至外邊部分,超過一半的樹幹缺失,樹幹右側應該還有延伸過去的山石和竹枝,以及向上延伸的梅花枝條。但因沒有任何原始資訊可以做為原畫畫意結構之參考,遂根據文物修復「最小干預原則」,不再進行缺失畫意的補筆,只全底色。
結論
董誥〈花卉貼落〉修復時,雖沿襲傳統書畫修復之基本流程及手法,但由於該畫破損狀況嚴重和尺幅巨大等特點,以往修復的案例中並沒有相關經驗可供參照。經團隊反覆討論及試驗後,決定於修復過程中先加固碎片,再以拼接、局部壓平全色等處理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修復難題。該畫的成功修復,不僅在實踐中摸索出修復此類文物的可行方法,也為類似脆弱、破碎、巨幅等狀況的書畫文物修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1 0 修復後狀況。
修復後的董誥〈花卉貼落〉(圖10),尺寸高達280×460公分,被懸掛在神武門修復技藝特展的展廳內,向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展現著精美的藝術。誰能想到在修復前至少幾十年,它還只能被捲起、靜靜地躺在庫房角落裡。而在與此畫展出地點相隔千尺之遙的武英殿《石渠寶笈》展廳中,當時亦展出故宮第一代修復大師修復過、聞名世界的〈清明上河圖〉和〈五牛圖〉,參觀者更是趨之若騖。也許是冥冥天意,讓數代修復人的修復作品,於相隔幾十年的光陰後同時展出。此番時空流轉間,無疑印證了書畫修復技藝在故宮的嚴謹傳承,也印證了故宮對這項非遺技藝的保護和重視。
註釋:
註1:董誥字雅倫,號蔗林、拓林。北京故宮現藏董誥畫作500餘件套,《石渠寶笈》著錄其書畫合計70餘件套,其中許多是精美的花卉圖冊。
註2:貼落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皇帝御筆和傳統中國繪畫題材者,尺幅一般不大。另一類則是西式繪畫風格的通景畫貼落,這類貼落一般都是和牆面同大。西式畫法的立體感可增加房間的通透感,使狹小房間有無限延伸之趣。這張董誥〈花卉貼落〉雖是傳統中國繪畫風格,但尺幅和通景畫裝飾風格一樣和牆面同大。
在2015年故宮建院90週年院慶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藝成果特展上,書畫裝裱修復的展櫃展出一幅很大的貼落畫,吸引觀眾的圍觀和議論,讚嘆聲不絕於耳。究竟這幅畫為什麼這麼轟動呢?
董誥〈花卉貼落〉修復前傷況描述
這幅大貼落畫的修復足以用「震撼」兩字來形容!從修復前的照片可以看出,它在送修時完全是一堆碎片,無人知曉其具體尺寸是多少?畫意又是什麼?如此殘破的程度,修復難度不言而喻。然而觀眾所看到的修復後實物,卻是一幅完整精美的藝術作品。對比強烈的視覺衝擊,無怪乎讓人嘖嘖稱奇!
圖1 送修時狀況。
楊澤華( 1篇 )

北京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書畫裝裱科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