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有近70萬件的典藏品,其中典藏在器物處的清代宮廷飾品,曾於「清代宮廷飾品」展出。去年起(2018)以清朝乾隆皇帝(1739-1796)所藏一件多寶格「集瓊藻」命名的展覽,亦展出部分藏品。但早在2012年,臺北故宮即精選清宮飾品,與法國的卡地亞典藏(Collection Cartier,以下簡稱Cartier)、瀋陽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瀋陽故宮)合作,首次在臺灣推出「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
清《珠翠鈿子》,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提供)
《清代服飾展覽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
臺北故宮與法國文博機構的合作
自1990年代起,臺北故宮開啟了與法國博物館的館際合作,先是1993年與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nttan Monet)合作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臺北故宮1995年70周年院慶時,則與羅浮宮合作「十六至十九世紀西方繪畫中的風景畫——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2001年,由法國的博物館聯合會(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整合27家法國國立博物館,合作舉辦「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聯展;2011年,臺北故宮邀請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國立吉美亞洲藝術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及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參展「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2012年,故宮與羅浮宮合作舉辦「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之外,也與Cartier、瀋陽故宮博物院合作「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而近期也與奧塞博物館(Musée d’Orsay)合作,2017年推出「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1993年,臺北故宮與法國的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nttan Monet)合作的「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左)及2001年,由博物館聯合會(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整合27家法國的國立博物館合作的「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聯展圖錄。(陸仲雁提供)
以上條列七個臺北故宮與法國文博機構的合作展覽,當中又以與Cartier的合作模式較為特殊。筆者任職臺北故宮院長室近20年期間,有幸於2009年起與巴黎、蘇黎世和臺灣的Cartier策展團隊交流合作,故特別以此文向讀者分享,談述臺北故宮與百年歷史的法國高級珠寶及鐘錶品牌如何開啟合作,同時探討Cartier與另一法國經典品牌Chaumet如何透過與臺北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北京故宮)及全球博物館合作,從傳統中創新,將品牌的文化歷史及技藝匠心發揚光大。
Cartier誕生的時代背景及品牌歷史
Cartier品牌創立於19世紀中葉,適逢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統治大英帝國及發展工業革命(1837-1901)的黃金時期。同一時期,法國由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執政,即法蘭西第二共和及第二帝國,此際也是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歐洲在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發展下,科學技術及文化藝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社會和平且經濟繁榮。在此時代背景之下,Cartier自1904年以來成為英國、葡萄牙、俄羅斯、暹邏、希臘、塞爾維亞、比利時、羅馬尼亞,埃及、阿爾巴尼亞及摩納哥等王宮貴族委任的珠寶供應商,同時亦成為企業大亨、社交名流及富裕的中產階級等各階層消費客群的鍾愛品牌,榮獲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1910)讚譽為「珠寶之王」、「皇帝的珠寶商」。
1899年起,阿爾弗雷德.卡提爾(Alfred Cartier,1841-1925)將總店遷至巴黎市的和平街13號(Rue de la Paix)。(陸仲雁提供)
1964年,創始人後代售出巴黎的Cartier,自此結束了家族營運的時代。1972年,Joseph Kanoui收購巴黎的Cartier,並且併購倫敦及紐約的業務,1979年更名為Cartier Monde。1988年,創立瑞士奢侈品公司的南非億萬富翁安頓·魯伯特(Anton Rupert)擁有了Cartier的部份股份,使Cartier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歷峯集團(Richemont Group)旗下的子公司。
Cartier的藝術文化發展策略
Cartier除了在商業領域蓬勃發展,1970年代開始了典藏、展館建設及國際巡展三階段性的推廣藝術文化策略。1973年,Cartier成立了卡地亞典藏(Cartier Antique Collection),並於1983年開始有計劃地擴充典藏,陸續購回Cartier於1847年創立以來,流散全球各地的珍貴珠寶及鐘錶。珍惜歷史價值,此典藏也成為往後Cartier與全球各博物館合作特展的基石。
Cartier 擁有豐富的品牌歷史檔案資料。(陸仲雁提供)
此外,在Cartier國際公司(Cartier SAA and Cartier International)總裁亞蘭.多米尼克.貝瀚(President Alain Dominique Perrin )的主導下,Cartier於1981年跨入當代藝術領域,典藏了全球上千件現代藝術作品,成為法國擁有豐富當代藝術作品典藏的集團機構。1984年,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創立,1994年委請法國名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1945年-)設計了新館,每年舉辦約五個國際年輕藝術家特展及二至三個海外特展。Cartier於1980年代首推商業贊助藝術的策略,促使法國政府通過了商業贊助合法化的法令,1986年法國文化部曾任命總裁貝瀚專責研究商業藝術贊助(Mission sur le mécénat d'entreprise)。
1994年起,Cartier委請法國的名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了位於巴黎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新館。(擷自網路)
1989年,以卡地亞典藏為主題的收藏特展(L’Art de Cartier)首度與巴黎市的小皇宮(Musée du Petit Palais)合作,接著1990年代至2010年間,相繼與歐洲的聖彼得堡、洛桑、倫敦、里斯本、布拉格;北美的紐約、芝加哥、舊金山;亞洲的北京、上海、東京、首爾、新加坡、臺北等城市的知名博物館接洽,舉辦典藏特展。
2009年,Cartier 首次與北京故宮合作「卡地亞珍寶藝術展」海報。(擷自網路)
Cartier 與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於2012年展出了「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展覽能夠成功登場,有賴於Cartier的典藏文化傳承總監彼得.哈內勒(Pierre Rainero,Director of image,heritage and style)的積極推動。他曾兩次拜會故宮前院長周功鑫(任期2008年至2013年),而前院長亦曾於2009年赴Cartier 巴黎總店參訪工作坊。以往在世界各地,Cartier皆是以自家典藏為主題舉辦特展,此次特展在臺北故宮建議之下,首次結合東西方的珠寶飾品,並邀請瀋陽故宮共襄盛舉。此展分為清代宮廷珠寶的「皇家禮制」、「一代風華」與「西風東漸」,以及西方貴族珠寶的「貴族象徵」、「引領風騷」與「東風西漸」,共計466件精選展品。展品中160件是來自臺北故宮典藏、74件是瀋陽故宮收藏、原屬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的飾品,其餘232件則為Cartier提供,原屬歐洲王室貴族、印度王公貴族、北美洲工業新貴、商業鉅子及社交名流之收藏。特展是臺北故宮首度與上百年歷史的集團合作,同時亦是Cartier首次融合東西方主題的策展,少不了許多推手相助,如協辦的瑞士高級製錶基金會、雙瑩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財團法人大臺北銀行文化基金會,且有中華航空、亞都麗緻大飯店、鳳凰衛視、太沃設計以及新光保全提供協助。
2009年10月,故宮前院長周功鑫一行參訪Cartier位在巴黎的工作坊,由工作坊主任Xavier Gargat接待介紹。(陸仲雁提供)
2012年6月9日至9月9日,故宮與卡地亞典藏及瀋陽故宮三方合作的「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海報。(擷自網路)
2012年6月9日至9月9日,故宮與卡地亞典藏及瀋陽故宮三方合作的「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海報。(陸仲雁提供)
Cartier與北京故宮
Cartier於1996年首次與北京故宮合作,卡地亞藝術基金會邀請法國藝術家讓.皮埃爾.雷諾(Jean-Pierre Raynaud,1939-)於紫禁城戶外展示了「金盆」(Le Pot Doré),之後相繼有2009 年的「卡地亞珍寶藝術展」(Cartier Treasures:King of Jewellers, Jeweller to Kings)。除此之外,Cartier與北京故宮多元合作,透過長期的技藝傳承合作模式,2014年合作修復了故宮鐘錶,2018年完成紀錄片《喚醒時間的技藝》。到了今年,北京故宮舉辦「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Beyond Boundaries:Cartier and the Palace Museum Craftsmanship and Restoration Exhibition),集結來自卡地亞典藏、北京故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卡達博物館、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錶博物館等文博機構、王室和私人藏家的珍貴收藏,共有850件珍寶,分成「靈感中國」、「風範見證」及「時間技藝」三大單元展出。
2019年6月至7月,於北京故宮展出的「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的入口海報。右起: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杜鵬飛、Cartier北京特展顧問姚茜、筆者、北京故宮北院處副處長楊森。(陸仲雁提供)
2019年於北京故宮展出的「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展場。(陸仲雁提供)
Chaumet 的品牌歷史
早在2012年Cartier與臺北故宮合作特展之前,法國另一個極負盛名、至今有239年歷史的高級珠寶及鐘錶品牌尚美(Chaumet Paris ,以下簡稱Chaumet)就曾和臺北故宮接觸。其博物館館長貝雅蒂斯.德.布蘭瓦(Béatrice de Plinval, Conservateur du musée et du patrimoine de la maison Chaumet )曾參訪臺北故宮,拜會兩位前院長杜正勝(任期:2000-2004)及林曼麗(任期:2006-2008)。2006年,故宮前院長林曼麗也曾赴巴黎,參訪了Chaumet博物館。
2000年1月7日,Chaumet的博物館館長德.布蘭瓦(Béatrice de Plinval )首次參訪故宮,拜會前院長杜正勝。(陸仲雁提供)
Chaumet 品牌歷史悠久,比Cartier還早了67年。18世紀至21世紀之間,分別由四個家族和一個集團經營,可分為六個時期:Nitot時期(1780-1815)、Fossin (1786-1848)及Morel時期(1815-1885)、裝飾藝術時期的Chaumet(1885-1944)、戰後的Chaumet(1944-1987)及LVMH集團時期(1999-)。
Chaumet 創始人馬里.艾蒂安.尼鐸(Marie-Étienne Nitot,1750-1809,以下簡稱Nitot)師承Aubert, 1780年在巴黎創立了自我品牌。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波旁王朝末期(Bourbons,1589–1792、1814–1830)、法王路易十六世(Louis XVI,1754–1793)在位期間的皇室貴族以及皇后瑪麗.安東尼(Marie-Antoinette,1755–1793)皆為他的客戶。自1802年以來,他成為拿破崙一世(Napoleon I,1769-1821)欽點的皇家珠寶設計師,曾設計拿破崙1804年加冕用的皇冠及劍柄,亦先後為兩任皇后約瑟芬.德.博阿爾內(Josephine de Beauharnais,1763-1814)及瑪莉露易絲.阿斯部洛林(Marie Louise de Habsburg-Lorraine,1791–1847)等皇室成員設計。
2017年,「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在北京故宮午門展示了拿破崙一世(Napoleon I)、第一任皇后約瑟芬(左)與第二任皇后瑪莉露易絲.阿斯部洛林(右)的肖像畫及借自法國楓丹白露宮,拿破崙加冕時的劍柄。(擷自網路)
馬里.艾蒂安.尼鐸過世後由其子弗朗索瓦-勒尼奧‧尼鐸(François-Regnault Nitot)繼承家業,但是到了1815年,拿破崙一世於滑鐵盧戰役敗北(Battle of Waterloo)、流放到大西洋之後,法國路易·菲利普國王(Louis-Philippe)執政的1830年至1848年間,其子將公司轉售給珠寶師弗森(Jean- Baptiste Fossin)。公司在弗森家族之後,與莫雷(Jean-Valentin Morel)合併並開拓倫敦市場,深受維多利亞女皇青睞。今日「Chaumet」的品牌名稱是源自約瑟夫.尚美(Joseph Chaumet,1852-1928),他在娶了莫雷家族女兒之後,1885年接下這極富盛名的法國歷史珠寶品牌。直到1999年,Chaumet併入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旗下(LVMH Moë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Chaumet位於巴黎凡登廣場12號(Place Vendôme)的現址於1907年由Chaumet創始人之子於1812年收購的府邸。(陸仲雁提供)
Chaumet的藝術文化發展策略
Chaumet博物館館長貝雅蒂斯.德.布蘭瓦在法國珠寶界地位崇高,她於1969年起就任職Chaumet。自1970年以來,她為了傳承Chaumet 品牌的歷史和美學價值,規劃整理百年珠寶及檔案,1980年,在巴黎的凡登廣場(Place Vendôme)創立了Chaumet博物館,目前典藏有珠寶200件,原資料檔19,800張、繪稿60,000張,還有重要的2,500件冠冕和鎳銀模型。該館平時不對外開放,但定期舉辦典藏特展或活動,如Chaumet在1998年以十八世紀創始人為主題,在巴黎市立博物館(Musée Carnavalet)舉辦首次特展(Chaumet Paris: Two Centuries of Fine Jewellery);2004年,拿破崙加冕200周年,Chaumet博物館特別舉辦了拿破崙及兩位皇后為主題的特展(Napoleon in Love:Jewellery of the Empire, Eagles and the Heart);2008年,籌劃了「情感珠寶五百年」特展(Le Grand Frisson:sentimental jewellery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Chaumet的豐富典藏及檔案,成為推廣品牌歷史與經典藝術特展的基礎。
即便館長兩次參訪故宮,然而Chaumet與臺北故宮的合作未能成局。2017年,繼Cartier之後,Chaumet舆北京故宮合作推出「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楓丹白露宮( 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 )、貢比涅宮(Palais de Compiègne)、費許博物館(Palais Fesch,Musée des Beaux-Arts,Ajaccio)及英國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等十七家博物館及私人藏家亦合作參展,並且展覽特別邀請羅浮宮前館長亨利.羅亥特(Henri Loyrette,1952-)為總策展人。展覽分成「項鍊藝術」、「自然詩篇」、「情感內涵」及「冠冕尊榮」四大展區,展出300餘件展品,呈現18世紀末至21世紀初,Chaumet、法國君王及在地歷史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也展現了世代傳承的精湛珠寶工藝。
2017年6月17日至7月2日,「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珠寶藝術展」在北京故宮午門展出的海報。(擷自網路)
2017年4月11日,「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在北京故宮午門開幕剪綵。右起:羅浮宮前館長Henri Loyrette、Chaumet CEO Jean-Marc Mansvelt、法國前大使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北京故宮前院長單霽翔(任期:2012-2019)、北京故宮副院長王亞民。(陸仲雁提供)
現今21世紀,西方許多奢侈品牌皆期望以新的營運模式,建立品牌新價值與形象。從商業面來看,239年歷史的Chaumet在全球有80多家門市,172年歷史的Cartier在125個國家約有200多家門市,但許多民眾對百年歷史的歐洲珠寶及鐘錶品牌的認知刻板,仍停留在它是上流高級奢侈品牌之陳見。爲了扭轉此刻板印象,Chaumet及Cartier近20年來藉由品牌專業策展人與全球知名博物館合作的特展,希望大眾能深入認識品牌和法國歷史之外,更了解它們與歐洲王室、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由法國名建築師Jean-Michel Wilmotte (1948-) 設計於台北的Chaumet 門市。(陸仲雁提供)
今日Chaumet 與Cartier己轉型,分屬兩大私人奢侈集團,然而品牌在歷史上與王宮貴族的密切關係,令它們在與亞洲博物館合作時,特別選擇擁有豐富皇室華夏文化典藏、聞名於世的兩岸故宮合作,策展主題融合東西方皇室珠寶,成功讓東方觀衆了解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中,如何創作珠寶飾品與鐘錶、與尊貴客戶建立關係、傳承工匠技藝,創造融合東西方的時尚風格。
透過館際交流,Chaumet與Cartier成功地在兩岸復甦。提升品牌形象,Chaumet結緣半個世紀的館長德·布蘭瓦及任職Cartier 35年的總監哈內勒二人功不可沒。筆者有幸因館際交流與兩位結緣,對其專業素養及推廣品牌歷史與文化的奉獻深感敬佩,特以此文記述以饗大眾。
上圖為筆者與Chaumet 博物館館長德.布蘭瓦(Béatrice de Plinval)於巴黎合影;下圖為筆者與Cartier總監哈內勒(Pierre Rainero)於故宮合影。(陸仲雁提供)
延伸閱讀:CHAUMET 跨越世代的珠寶商傳奇
陸仲雁( 2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