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這樣收藏也可以?:收藏家伊沃.韋塞爾

這樣收藏也可以?:收藏家伊沃.韋塞爾

「今天的收藏世界就好像一個充斥著不同視角和方法的巨大群島。」在享受潮流生活方式的同時,還具有極好的投資和賺錢前景,又可以成為一群志趣相投的收藏群體中的一員,這些都導致過去10年來當代藝術收藏家的數量呈指數增長。這大大影響了藝術體系的空間,也影響了藝術體系內部力量的均衡。我們決定傾聽一群我們認為有趣和好奇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他們對新事物有自己的見解。
●收藏家:
伊沃.韋塞爾(Ivo Wessel)
柏林
●採訪者:
奧黑莉.沃茲(Aurélie Voltz)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收藏當代藝術的?
什麼時候,怎麼樣成為一位收藏家的?什麼時候,怎麼樣墜入愛河的?你做的時候自然就會知道。很可惜,最近「收藏家」這個字眼已經墮落為僅僅是一個職業的描述,而任何能在牆上釘釘子的人都可以稱為「策展人」。很遺憾,那些對藝術有不同的和多樣興趣的人,只有這樣一個詞彙來稱呼。收藏沒有理由,購買某一件藝術品唯一的理由只可能是想擁有它,因為其他理由而購買藝術品的人不是收藏家(collectors),他們只是購買藝術品的人(buyers)。
Via Lewandowsky,《哎喲》(Huch (Oops)),1995 年,沸騰的湯裡的眼睛(伊沃.韋塞爾提供)
你信任誰?
和代理商交道可以節約時間並優化一些程式,但是我更喜歡自己去發現那些藝術家。在藝術上也是如此,自己的發現──不是依據傳聞而來的發現──會更好。你並不能靠耳朵來真正地收藏,也不能省時間。難怪「藝術顧問」聽起來就像「財務顧問」──你都得花錢來支付他們的服務。這不是說你不需要和那些志趣相投的人交流,那些真正知道他們想要什麼的人,那些確信他們的直覺的人,會很願意同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激情。
外部的影響不應該是準則。不用費多大功夫就能找出那些引發關注的畫廊負責人、藝術家和藝術活動。如果你認為那裡符合你的品味,就可以和那些志趣相投的人分享。我向來對所謂的暢銷品名單不感興趣,其他很多人在讀過後也會把這些作品劃去。
何時出售?
成功的預期、候選名單、爭吵和為年度的戰略性採購而排隊等等,這些都是我挑選藝術品時絕對排斥的。我喜歡第二天再做決定。為了能夠長期地購買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為了能夠長時間地追尋一件作品,我們應該遠離過熱的藝術品市場。
你最大的錯誤是什麼?最大的成功又是什麼?
作為一個主觀喜好、不願受其他人控制的門外漢和熱情的業餘愛好者,我只是對客觀上成功和重要的藝術品感興趣。藝術史學家當然要對他人負責,而不只是對他們自己的偏好負責。準確來說,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參觀私人收藏,尤其是有機會聽收藏家講述他們的收藏品,比看一看歷史上人們所認為重要的東西更加刺激,更加有啟發性。
能給出你購買某一件特別藝術品的五個理由嗎?
在任何情況下,對藝術的喜好都沒有相關的標準。跟隨在主流後面人云亦云的收藏家顯然不符合這些標準。如果收藏的藝術家名單越來越雷同,如果買得早或買得便宜成為購買藝術品的唯一理由,如果收藏家和收藏品的故事之間沒有關係,那麼「收藏」很容易變成「積累」。「藝術是美的,但它需要付出大量工作。」卡爾.瓦倫丁(Karl Valentin, 1882-1948)曾說。你必須贏得藝術,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好的藝術品會自己尋找到最好的收藏家。
能闡述一下你的收藏策略嗎?
「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可以承受天花板的重量。」在我最喜歡的電影,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事物的狀態》(Der Stand der Dinge (The State of Things))中,當被問及故事的重要性時,影片中導演的密友如此回答。收藏的可能性也來自於藝術品之間所釋放出來的東西。在收藏品的背後你看到的不是策略而是收藏家,這就很好。如果用策略就能達到,那就不是藝術,如果你無法使用策略,那就更不是藝術了。收藏的時候,別忘了藝術品之間的空間。收藏始於限制。
讓我感興趣的不是收藏本身,而是尋找。當我還在上學的時候,就喜歡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寫的或跟他相關的舊書和珍藏本。我讓父母開車送我去拍賣行或二手書店,真的很令人興奮,在那裡,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用辛辛苦苦存下來的書交換我還沒有的書。
今天,在網際網路和搜尋引擎的時代,人們已經忘了在二手書店淘書的藝術。在www.zvab.com 上,輸入「奧斯卡.王爾德」,以「最高價優先」排序,就會狂轟濫炸地出來一堆初版本的書。想要建立一個可以實在地被稱之為「收藏」的東西,你唯一不需要的就是錢。還有更有錢的人,但收藏不是「買」來的,而是「經歷」來的。
對那些剛開始當代藝術收藏的人,你有什麼特別的建議嗎?
十年前我寫的一本關於人體工程學軟體設計的電腦書裡面,我用1991年彼得.費茨利和大衛.威斯在《如何更好地工作》(How to work better)中列出的非常棒的建議作結尾。如果我還沒有回答開始的這個問題,也許這些建議可以指導未來的收藏家。
1. 一段時間裡專注一件事情。
2. 知道問題所在。
3. 學會傾聽。
4. 學會提問。
5. 區分意見和胡說八道。
6. 接受變化,視之為必然。
7. 承認錯誤。
8. 用簡單的方式敘述。
9. 冷靜。
10. 微笑。
【藏家簡介】伊沃.韋塞爾 Ivo Wessel
柏林私人收藏家及iphone APP應用程式研發者,從學生時代便開始接觸藝術品,第一次購買的作品是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7,000 Oaks》,認為收藏的迷人之處不在於收藏本身,而是在尋找藏品的過程。偏好文學、科學技術等主題。

安德里亞.貝利尼 Andrea Bellini 
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和策展人,美國著名雜誌《今日藝術》(Flash Art)編輯,美國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展顧問。
塞西莉亞.阿雷曼尼 Cecilia Alemani
以紐約和米蘭為工作地的獨立策展人,是「藝術論壇」網站、《Domus 雜誌》和 《Musse 雜誌》的定期撰稿人。
莉蓮.戴維斯 Lillian Davies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學士及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碩士。為高古軒畫廊和泰德美術館工作,目前居住在巴黎。
更多內容請見《這樣收藏也可以?!當代藝術這麼買,跟著藏家學收藏》
安德里亞.貝利尼(Andrea Bellini)(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