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走進模擬城市:橫跨千年光譜〈清明上河圖〉在畫什麼?

走進模擬城市:橫跨千年光譜〈清明上河圖〉在畫什麼?

Inside a Simulated City: Spanning a Millennium, What was Painted on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打造心中理想的虛擬城市,並非現代人的專利。中國古代最知名的「模擬城市」玩家,是出身於北宋徽宗朝的宮廷畫家──張擇端。他以生活在首都汴京城中的人、事、物為靈感,圖繪出世人耳熟能詳的〈清明上河圖〉。此一描繪河岸城市的傳奇題材現世後,引起後人不斷傳抄,紛紛加入手繪版「模擬城市」的繪製。

1989年美國Maxis公司發行了知名的電腦遊戲——「模擬城市」(SimCity)。玩家在模擬城市中,可以從無到有建造、管理自己的虛擬城市。透過一系列地貌選擇、住宅和商業區的劃分、能源設施的選擇、道路交通規劃等細節模擬,沉浸塑造城市的樂趣。同時,玩家可以做出各種決定,來讓居住其中的模擬市民充滿活力。

「模擬城市」遊戲介面示意圖。(製圖/朱佑霖)

打造心中理想的虛擬城市,並非現代人的專利。中國古代最知名的「模擬城市」玩家,是出身於北宋徽宗朝的宮廷畫家──張擇端。他以生活在首都汴京城中的人、事、物為靈感,圖繪出世人耳熟能詳的〈清明上河圖〉。此一描繪河岸城市的傳奇題材現世後,引起後人不斷傳抄,紛紛加入手繪版「模擬城市」的繪製。多數玩家在北宋汴京城的地貌基礎上,增添自己對於理想城市的規劃與塑造。為了向前輩玩家張擇端致敬,或意圖仿冒,後世玩家多將自己規劃的河岸城市也命名為〈清明上河圖〉。不同時代的社會風俗民情,隨著不同時期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展現在今人面前。

根據日本與中國學者調查統計,傳世名為〈清明上河圖〉的數量,約計41~48件。這批模擬汴京城的城市規劃藍圖,大致可分成三大系統,分別是:張擇端的原作、明代職業畫家仇英風格的「仇英本」,以及乾隆皇帝授命清宮畫家繪製的「清院本」。三大系統都隱藏著創作者各自的願景。下面就來揭密宋、明、清三大模擬系統下的虛擬古城,分別有哪些特色。

【初始版】張擇端打造北宋汴京城:繁華表面下的亡國隱憂

北宋〈清明上河圖〉(全圖)中看似車水馬龍的理想都城,在張擇端的規劃設計下,實際隱藏多處憂患。(註1)本件作品畫長約528.7公分,卷軸由右至左逐漸展開,可從荒涼的郊野,經過鄉村市集通往人聲鼎沸的的市區。北京故宮研究員余輝認為,張擇端創作這座虛擬城市的初衷,是想獻給宋徽宗曲諫社會的種種亂象,透過暗藏在城市中的國家危機,以一幅精採絕倫的城市風景畫,陳述社會平靜表面下隱藏的頹敗跡象。(註1)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首,荒涼的郊野只有一行運柴薪的驢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清明上河圖〉表現的是北宋時期的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個慎終追遠祭祖的日子,因此整幅畫卷的帶著寒寂氣氛,對城市中的娛樂並未著墨太多。《東京夢華錄》是一本回憶北宋宣和年間汴梁城,社會生活舊事的著作。書中記載宋人在清明節天要拜掃新墳、在野外舉行宴會等活動。但細觀整座城市,並未出現明顯與清明相關的活動,卷首景色荒涼,既無人掃墓,無野宴鏡頭;也沒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盃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的熱鬧喧嘩。

從1950年代開始,學界針對此畫,展開各個面向熱烈的討論與研究,逐漸發現這座城市中的所有市招、招牌,以及地景位置,皆無法與歷史上真實的汴京城吻合。(註2)比起真實的汴京城,張擇端想要創造的是,一個可以展現個人意圖的理想城市景觀。下面一起來看,埋伏在理想汴京城中的危機究竟有哪些?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近處有一行人正往郊野前行;遠處一行隊伍正踏青歸來。(©wikipedia)

〈清明上河圖〉以虹橋為中心,左右被各別規劃成四大區域,畫面由右至左前進會經過「郊野鄉村、船貨轉運河區〔虹橋〕近郊商業區〔城門〕城內市區」。

【郊野鄉村】官馬驚人事件
畫卷開頭,一匹受驚失控的白色官馬,狂奔在道路上,驚慌的人民只能四散竄逃。官馬的前半身已經破損,只殘留後肢,從馬肥碩且不俗的鞍轡,可判斷應是踏青的官人所養。後方有三位家僕正在呼喊追趕馬匹。張擇端在畫面開場,便暗喻這座看似繁華的城市已失去政府控制,官民矛盾日益加深。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船貨轉運河區】官糧不足危機
汴河漕運是北宋汴京城重要的經濟命脈,畫中雲集了28艘各類型的船隻,船舶專家陳守成指出共有11艘專門用來運輸糧食的「漕船」,大多是拱形艙,停靠在轉運碼頭。(註3)畫面可以看到貨主坐在糧袋上指揮船工卸糧,然而周圍卻不見官方的督糧官或兵卒在場監運,可見這些漕船都屬於商賈私人所有。北宋官方為了控制糧價,曾明文規定糧價「一斗錢七十」,並且在汴河兩岸建立官倉屯糧,以維持市場糧價穩定。但是,宋徽宗卻廢除舊制,將原先應該前往江南豐收地區運糧的人力、財力,投入個人蒐羅奇石的風雅喜好之中,從江南地區大量運送花崗石回京。在政府主動放棄控制糧價之際,商賈們趁機大量囤糧,等待時機出售。畫中活躍的私人漕船,揭示了徽宗朝嚴重的官糧危機。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船貨轉運河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船貨轉運河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虹橋區】海陸交通事故
虹橋驚險的「撞橋事件」,是整幅〈清明上河圖〉畫面的最高潮。貫穿兩岸街道的「汴河」上方有一座橫跨兩岸可容大船穿過的「虹橋」。這座虹橋底下沒有橋墩和橋柱,僅靠木架之間互相搭疊,並以繩索捆紮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整座橋未使用一根釘子,神乎其技的建橋技術,在當時可說是獨步全球。虹橋下有驚險的事故,客船差點撞上虹橋,橋下有兩名縴夫將船往船拉橋近,卻未注意船上立著的船桅尚未放下,好在橋上的行人們及時發現,呼喊船工快放下船桅,才避免一場慘烈事故的發生。這起事件中,船上有一名機智的船工,找來一根長竿,頂住橋沿,維持橋與船的距離,爭取放下船桅的時間,最終化險為夷。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虹橋俯瞰圖,可清楚看見船工用長竿頂著橋。(余輝繪,《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頁147)

虹橋下正驚慌失措,虹橋上亦有兩組人馬互相爭道。騎著馬的武官與乘轎的文官,在橋上互不相讓。北宋的道路交通有嚴重的「侵街」現象,臨街擺攤的商販占用道路情況很頻繁,且難以解決。虹橋上因為地攤的侵街,導致交通堵塞,足見城市管理混亂。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虹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近郊商業區】官防低效怠惰
經過虹橋來到了靠近城門的商業區,小店販鋪林立,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其中有一戶被壕溝環繞官方衙署,朱門裝有五排門釘,是品級較高的官衙,門上還貼著公告。大門口坐臥一隊兵卒,院內臥躺著一批吃飽喝足的白馬。門戶大開的官衙,以及疲憊鬆懈的士兵,都凸顯了北宋末年官方拖沓低效,且不重視軍事防禦的政治局面。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官衙,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城門區】撤防無人管理的城市
繼續往左前進,準備進城。一座高聳的城門映入眼簾,但城門與城牆上下皆無半個守備人員,只有一個負責報時的更夫在城門上看熱鬧。城門不但宛如虛設,來往行人皆可長驅直入。城牆上更是雜草叢生,樹都長得比人還高,可見撤防的城牆空虛失守已久,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甚至城門內的第一棟建築,原本多作為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機構,現在已經被稅務所取代。整個城市都沉浸在濃厚的商貿氣氛之中,對未來即將面臨的金兵南下突襲毫無防備。張擇端在畫面上很直觀的反應了北宋末年渙散的門禁制度,以及日益衰敗的軍事及防範意識。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城門與城墻,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城內市區】沉重的商稅與治安不良
進城後的第一棟房子是稅務所,在稅務所門口可以看到稅務官拿著紙筆正在計算貨稅,高額的貨稅引發貨主的不滿,便開始大聲嚷嚷起來,引起城門上的更夫向下張望,及屋內人員的注目。北宋嚴苛的稅額,是社會一大弊病,顯然畫家並未遺漏這個困境,如實呈現官民對立的糾紛現場。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第二棟「孫羊正店」是大酒樓,酒樓在北宋分為不同等級,其中可以釀造美酒,從事販賣批發的酒店,稱為「正店」,屬於最高等級的酒店。宋代的酒屬於官賣,未經官方允許,不可私自釀酒販售。因此,北宋軍人也經常介入販酒活動,畫面中原作為負責消防救援的軍巡舖,門前擺放許多酒桶,三位軍官正在檢查弓箭裝備,準備押運軍酒離開。運送軍酒卻要如此小心被打劫,可見城市治安堪慮。

卷末結尾:問病、問道、問命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安排許多反映社會困境與批判的情節,並畫龍點睛的畫卷的尾端,安排了一個「三問」情節作為收尾,這種作法在古代長卷繪畫中經常出現,是畫家表現獨特匠心的方法。首先,卷末退休的太醫在自家門前為民眾看診,門口牌匾寫著「趙太丞家」,此處為「問病」;其次,一座官邸門口,一位村夫大包小包地向門衛問路,此處為「問道」;最後,在寫著「解」字牌下的算命師攤位前,圍繞一群科舉前預先算命的文人,是為「問命」。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wikipedia)

畫家以最後三問,表達對社稷安危的隱憂,用心深刻。然而徽宗收到此畫後,無心領會其中用心,僅在上面以瘦金體題字「清明上河圖」五字,便將此畫送給向太后的母族向家,此畫也在北宋抗金失敗後,被金人所獲。歷經幾個世代,最終輾轉回到清宮,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

【熱銷版】仇英改造晚明江南城:紙醉金迷的娛樂大城

北宋〈清明上河圖〉自問世起,便收穫無數人喜愛。描繪城市景觀的長卷,引起眾人爭相模仿。尤其在晚明時期,古董市場發展蓬勃,人們十分熱愛古物,因此藝術市場出現了大量被冠以古代名家的偽畫。這些由專門商業作坊製造的精良偽畫,經常以蘇州畫家的風格繪製古代名畫,故又被稱為「蘇州片」。明代蘇州知名的職業畫家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便是其中的熱銷款之一。

傳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34.8×804.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雖然無法確定仇英是否真的圖繪過〈清明上河圖〉,但托名為仇英所作的「蘇州片」卻有不少傳世作品。除了托名仇英的作品,托名原作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亦不少。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件明代的〈清明上河圖〉,一件托名為仇英,一件托名張擇端。兩者創作風格相類,設色艷麗繽紛,畫家交錯運用石青、石綠、朱砂、洋紅、胭脂、藤黃、胡粉及紫色等顏料,瑰麗奪目與原畫清寂淺設色的畫風差異很大。

傳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街頭娛樂演出。(©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代的仿本以表現晚明商業經貿熱絡的場景為主,城市中加入了大量的雜技、戲劇表演等娛樂、商業活動,以及姿態曼妙的女性人物。尤其仇英版卷末以富麗堂皇的宮殿景致結尾,與張擇端本大相逕庭。凸顯晚明人們重視享樂的社會風氣,呈現紙醉金迷的江南富裕氣質。例如相同的虹橋場景,原作中驚險的撞橋事件,在明代版本中並未出現,只見小船悠然地從橋下經過。原畫虹橋上的爭道衝突,也被改為和樂有秩序的場面。

虹橋區,(左圖)傳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右圖)傳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晚明仇英蘇州片的版本,似乎參考了宋人對清明節以及香豔史事的記載,添筆許多原畫不曾出現的熱鬧場景。例如,《夢粱錄》這本追憶兩宋京城繁華的雜記中,就提到「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註4)然而,金明池龍舟競渡如此歡騰的場面,在張擇端版本的清明節中並未出現。

傳仇英〈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競渡的宮殿景致。(©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是南宋民間流行的通俗小說,其中記載了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小道消息,徽宗與名妓的往來:「樊樓上有御座,徽宗時與李師師宴飲與此,士民皆不敢登樓。」白礬樓是北宋最豪華的酒樓,高三層樓,是北宋盛事繁華的象徵,類似的高級酒樓在北宋共有 72 家。其中《東京夢華錄》記載中非常氣派的「會仙酒樓」,也被穿鑿附會到了明代的清明上河圖之中,街道出現寫著「會仙酒館」、「李師師瓦肆」的招牌。

傳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局部,「會仙酒館」與「李師師瓦肆」。(©國立故宮博物院)

根據宋代文人張邦基《墨莊漫錄》對李師師居所的描述「門侵楊柳垂珠箔,窗對櫻桃卷碧紗」,「係馬柳低當戶葉,迎人桃出隔墻花」。又以「看舞霓裳羽衣曲,聽歌玉樹後庭花」詩句來形容師師的歌舞技藝。在酒樓最頂層的嘉樂樓中,可以看到身著明黃色衣裳的男客側臥榻上,欣賞紅衣舞伎曼妙撫媚的舞姿。

傳宋 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局部,38×673.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由於明代繪製蘇州片的畫家多為市民階級的工匠畫家,觀者也僅是一般群眾,因此重點多放在表現節日的歡樂,以及城市榮景。雖托名為宋代〈清明上河圖〉,畫面細節卻處處反射晚明蘇州城市的流行風俗,尤其畫中出現多處地攤、店舖擺設名畫古物,將晚明文人對風雅藝品的喜愛,以及古玩書畫市場蓬勃的盛況,表露無遺。這座由仇英打造的蘇州城,儼然是豪華奢糜的購物天堂及溫柔鄉,銷魂的令人流連忘返。

傳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古董名畫交易場景。(©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閱讀|〈傳奇商品〉江南尤物──蘇州片中的《清明上河圖》

【尊榮版】乾隆皇帝織造大清帝國:整潔文明的模範城市

如果說張擇端創造的城市反映了國家衰亡的危機,那麼乾隆皇帝建造的城市就是要彰顯帝國強盛。〈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在雍正與乾隆的主導下,跨越兩朝耗時十年完成,全卷長1152.8公分,是原作一倍以上的長度。全卷由宮廷畫家陳枚(1694-1745)、孫祜、金昆、戴洪與程志道授命合作繪製。畫家參考了各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在原本的鄉間、虹橋、城門、城內景色上,增添了文人園林、龍池競渡以及皇室苑囿等場景,城市中還可見西洋石造建築。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洋透視技法及西洋顏料,也被運用在畫中。城市中的人物據統計約有4000多人,捕捉到的人物姿態各異,表情眉目皆栩栩如生,衣著服飾也都乾淨整潔,就連乞丐也穿得十分體面。市井百姓在畫家筆下,彷彿有了生命,帶給觀看者無窮的樂趣。

清乾隆〈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左上遠方有石造的西洋建築,35.6×115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清時期的虹橋皆以石橋取代原作中的木橋,危急的撞橋場景在清院本一樣未出現。甚至虹橋上的混亂的地攤,在乾隆皇帝的規劃下,變成兩排整齊的店鋪。橋面也重新拓寬,排除了雙向爭道的交通問題。

清乾隆〈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虹橋區,35.6×115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城門與城牆固若金湯,城門上的建築大門緊閉,入城內的第一棟建築,也由原本的稅務所重新改為城防機構,門口有四位兵卒守門,前方立有「留守城池」、「盤詰奸細」的牌子,十分重視軍事防禦,完全不同於北宋無城防的狀態。

清乾隆〈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城門區,35.6×115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城防機構,35.6×115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院本建造城市時,保留了張擇端的經典框架與布局,細節上卻參考了許多晚明蘇州片的場景和活動。不過,在晚明版本中對於女性與情慾的諸多描繪,在清院本中被消除,改而專注於刻劃庶民的日常生活。透過對百姓生活場景、乾淨整齊的街道與建築等細緻的描繪,傳遞出社會階級分工明確,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秩序穩定的盛世場景。可說是乾隆皇帝心中,對理想模範城市的完美想像。


註1 余輝,《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頁141-167。書中列舉了十一種張擇端隱藏在〈清明上河圖〉的危機,藉此畫向宋徽宗諫言。
註2 〈清明上河圖〉的研究回顧,可參考陳韻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畫意新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13,頁44-49。
註3 陳守成,《宋朝汴河船─〈清明上河圖〉船舶解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頁18。
註4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清明節〉:「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朱佑霖(Chu Yu-Lin)( 73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