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土地公的形象與造型

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土地公的形象與造型

“Tudigong”, Lord of Soil and Ground’s Image and Style

土地公是一位日常生活中默默為我們守護著土地與心靈的神明,儘管祂的神格不高,但在臺灣人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神祇,一整年各地都有許多祭祀土地公的祭典,開展出豐富的民俗文化。

過年期間許多人會去走春拜神,臺灣人相信「有拜有保佑」,不少人為了求工作、開運或是招財,到土地公廟拜拜祈求好運,土地公是一位日常生活中默默為我們守護著土地與心靈的神明,儘管祂的神格不高,但在臺灣人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神祇,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廟分佈各處,因而土地公廟的數量也最多,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土地公信仰和人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從農曆正月的弄土地公、乞龜、拜新丁、吃丁酒,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每月初二、十六的做牙,一整年各地都有許多祭祀土地公的祭典,開展出豐富的民俗文化。

元宵節的弄土地公。(張靖委提供)

土地公信仰為古代社神遺風

臺灣民間信仰眾多崇拜的神明之中,以土地公的信仰堪稱最源遠流長。土地公信仰緣起於泛靈信仰裡的自然崇拜,初始的自然崇拜為了對自然萬物的酬謝與感恩,古人將「地」與「天」相對,而稱為「皇天后土」,「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指的是掌管土地的君主,《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后土為社。」意即掌管土地的神明為社神,《孝經》云:「社者,土地之王。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據此來看,周代已有「社」來代表土地,社字從文字結構來看,是「示」與「土」的結合,「示」是祭祀之意,「社」的字義是對土地的祭祀。

上古時期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所以土地之神分佈各地,當文明進展形成了大一統王朝後,土地的祭祀逐漸制度化。《禮記・祭法篇》記載周代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立社,大夫只能和百姓一起立社,每百戶人家共同立一社。到了秦漢以後,改成25戶就可以立社,漢代稱為「里社」,一里立一社,甚至幾戶人家即可立社,里社是最低階的社神。里社之神演變至明清,普遍稱為土地公、土地爺,在清代姚福均的《鑄鼎餘聞》寫到:「是天下之社神,通謂皆宜公,今訛為土地公爺。」我們可以知道「土地公」信仰是沿承周代「社神」遺風而來。

高雄市美濃的伯公壇有「封土築壇為社」的遺風。(張靖委提供)

臺灣常見土地公形象

隨著信仰的發展,土地崇拜的自然神加以人格化,遂有人格化的社神出現,社神經由「擬人」的過程中,人們雕塑神像加以供奉。稽考文獻所載,最早的人格化社神是《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兩漢以後,民間的「里社」逐漸變成對地方有功的男性被立祠奉為社神的記載。中國歷代有許多關於土地神是由人轉化而成的傳說,有而臺灣民間普遍的傳說有兩種:一說土地公原是周代一位官員的忠僕,名為張明德;另一說是土地公原名張福德,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忠僕、員外的傳說影響著臺灣土地公造像的樣貌。

最原始的社神是以石頭作為象徵,《淮南子.齊俗訓》:「殷人之禮,其社用石。」遠古的中國就立石頭作為社神來祭祀。先民將原鄉的文化帶到臺灣,墾拓之初會從土中取出一顆石頭奉為土地公,將這顆石頭安置在大樹下,或用數塊石塊搭起石棚,祭拜象徵土地公的靈石作為開墾的起始,祈求土地公庇佑此處開墾順利,靈石形式的土地公可謂臺灣土地公信仰的濫觴。有些地方會在靈石上刻土地公的稱號,或在靈石上塑型,較特別的是霧峰林家祖墳與竹山林月汀墓的后土,是在一大塊卵石雕刻人的五官,五官的紋路由「后土」兩字的筆畫所組成,展現了匠師的巧思創意。

臺灣各地所見清代傳世的土地公神像,造型塑造上可說大同小異,表現出鶴髮白鬚、臉圓豐潤、眼神微瞇、笑容滿面,溫和慈藹的老者風采。福態、老成穩重的樣貌,給人一種經過歲月累積而熟悉地方事務、充滿人生智慧的感覺,呼應人們對於「福德」的感知與想像。這形象在南宋洪邁所著的《夷堅志》已有寫到:「一叟烏幘白衣,揖於庭內,史趨下謝之,曰:翁為何人?曰:予乃住宅土地神也。」明代《西遊記》:「乃一個老翁,氈衣蓋體 ,暖帽蒙頭,足下踏一雙半新半舊的油靴,手持著一根龍頭拐棒。」明清以來拄著拐杖的耄耋長者,成為我們所熟悉的土地公形象。

屏東縣萬巒五溝水的土地公畫像。(張靖委提供)

反映民眾心中所盼的土地公造像特徵

土地公信仰是先民進入陌生環境開墾大自然的同時,為了抵抗未知災害,在心靈上尋求的庇護與寄託。土地公庇佑著一方百姓平安,人們認為平安是福,朝夕向土地公上香祈求平安,祂的存在映照著人們心中的渴望。對於平安的期盼反映在形象上,塑造出「安」字體神像,「安」字體神像的特徵是兩手自然擺放、雙腳交叉,呈現出「安」字的筆畫。在臺灣民間信仰的諸神之中,也只有土地公神像會表現出「安」字樣貌的造像。

因為土地公與人們生活的親密關係,是人們最依賴的神明,而看天吃飯的農民,是和土地最親密的一群人,他們祈求土地公庇佑風調雨順、農作豐收。農作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土地公也因此成為庇佑生育的神明,創作出抱著嬰兒或是身旁依偎著小孩的土地公神像,藉由神像具體展現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人們在祭拜土地公的同時,也想著自己年老時能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盼望著美好的人生。

由於土地公是最貼近常民生活,得到廣大民眾之崇敬,民間對於土地公神像的需求量也最大,因此早年許多磚窯場都有生產磚胎神像。磚胎神像以翻模的方式製作,低溫素燒而成,表面呈現磚紅色胎,風格相較於木雕、泥塑神像更顯出樸拙的特質,是臺灣早期在物質經濟條件不甚充裕的產物,反映出臺灣早期社會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物質文化面貌。

各地出產的磚胎土地公神像,又以日治時期臺南米街(今臺南市新美街)的「正源興」與「正順興」商號最為人所熟悉,兩間商號出產的磚胎土地公神像造型為頭戴員外帽的老翁,腹部與雙膝處飾以團壽陽紋,右手托著元寶,左手掌平放於座椅扶手,坐在圈足椅上,神像背面有陰刻銘文「台南米街」、「正源興製」、地址等文字題記。

臺南米街出品的磚胎土地公神像。(張靖委提供)

與臺灣在地緊密結合的土地公

土地公不僅掌管農作收成,也保村落四境平安,地方的大小事務都歸祂管理,與地方民眾榮辱與共,當地方子弟功成名就時,土地公也跟著沾光。彰化縣花壇白沙坑文德宮、嘉義縣民雄過溝仔福德爺廟的土地公頭戴著官帽,造型與其他廟宇所見頭戴圓型布帽的土地公神像不同,是因為當地在清代有人出任官職,而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的土地公,因為保安宮主祀神保生大帝的神格為帝王位階,故配祀的土地公加爵晉升也戴了官帽。經皇帝冊封的土地公也戴起了官帽,例如屏東縣車城福安宮土地公,福康安在此處擒獲天地會領袖莊大田,奏請乾隆皇帝褒封;雲林縣斗南小南天福德廟土地公戴官帽,是與嘉慶君遊臺灣的傳說有關。地方認為土地公受到皇帝的褒封可以戴官帽,這些作官員扮相的土地公神像,是地方歷史的視覺物證,和地方傳說、信仰與認同緊密結合。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戴官帽、穿官服的土地公。(張靖委提供)

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土地公更從掌管土地農作收成,轉化為商業之神,土地公被奉為帶來財富的神祇,躋身財神之列。如宜蘭縣五結奠安宮、新北市九份福山宮、彰化縣員林廣寧宮,供奉騎「豺」的土地公神像,豺與財同音,呼應土地公兼具財神身分,反映社會結構從農業生活轉型到工商社會後,土地公信仰與人民的互動依然存在。即使耕田的人少做生意的人多,土地公仍是許多生意人喜歡祭祀的神明,由農民所崇奉的土地神成為商人的守護神。許多商家供奉的土地公神像,不是拄著拐杖要去巡田水的土地公,而是一手持如意、一手捧著整疊元寶的土地公,意味著現代人冀望財富如意。

神像為神明的具體顯現,信徒怎麼理解神明,神明如何被形體化、地域化,是民間信仰的重要課題。信徒賦予神明形體,使物質神像在地域社會中與信徒產生互動,神像與信徒共構出社會網絡關係,從對神像的認識可以認識人們的審美觀與社會觀。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土地公是最多人祭拜的神明,神像的數量也最多,其形象也大概是所有神像中最親切可人的,可看出與人們的關係非常親密。各種造型的土地公神像,充分展現臺灣人性即神性,人神一體的想像力,呈現出濃厚的臺灣民俗與藝術特色。

張靖委( 9篇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民俗亂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