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古人眼中的青銅器,是什麼顏色?

古人眼中的青銅器,是什麼顏色?

What Color was Bronze Ware in the Eyes of the Ancients?

物以稀為貴,金又因色澤光亮、質地軟及易於打造的特性,令它在古文明時期就為人所用,成為社會襯托身份的象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漢代之前的古代文獻中,「金」卻不是金,反倒常是另一種物質:青銅。

物以稀為貴,金又因色澤光亮、質地軟及易於打造的特性,令它在古文明時期就為人所用,成為社會襯托身份的象徵。考古學者發現不少精緻、獨具特色的金飾,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國王墓葬,便有以金葉、青金石及瑪瑙串成的頭飾。現今的中國地區也知用金,像是商代遺址就出土過金耳環、金釧等物。即便中國對金並不陌生,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漢代之前的古代文獻中,「金」卻不是金,反倒常是另一種物質:青銅。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出土的黃金頭飾。(© 大都會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著名的《毛公鼎》。(©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最早記載鍛造工藝的著作《考工記》曾言:「金有六齊。」這裡指的「金」,並非我們目前所知、化學元素Au的黃金,而是指銅、錫和鉛的合金,也就是目前大眾熟知、用來製作青銅器的材質。翻閱古書內容,不時看見青銅與金被畫上等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作「金文」,青銅祭器則有「吉金」的別稱。二者除了皆是權力尊貴的代表物,更重要的是,它們擁有相似的外表色澤。言至此處,有些人會開始困惑:「我在博物館看到的青銅器,不是金色的啊?」

西周《鑾鈴》,為古代馬車上的青銅配件。(© 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的,現今博物館的青銅器多是深棕、橄欖綠甚至是近似墨黑的顏色,且帶有暗啞質地。為何如此,答案並不難懂,因為歷經千年的流傳及賞玩,青銅器「生鏽」了。器上佈滿一層層厚實的銅鏽,遮掩了原有的光采和面貌。還原到當時的歷史脈絡,它應該是什麼模樣呢?

當歷史研究對青銅合金比例及作法有更多的認識,即有人按古法試驗,將銅、錫和鉛調製的金屬液倒入陶土做的模具「範」中。待合金冷卻凝固,用力敲開模具、拂去灰撲撲的陶土,眼前的結果令人不禁驚呼——成品宛若黃金一般,輝煌耀眼。

商晚期《亞禽父乙尊》,是上古王朝的飲酒器具。其胸腹部有獸面紋及龍首鳳身紋。回到過往,〈亞禽父乙尊〉的外表不會是博物館中的青綠鏽色(圖右),而是金亮色澤(圖左)。(© 國立故宮博物院)

合金不只是色澤美麗,硬度比金大的優點讓它更加耐用,深受古人喜愛。據傳大禹建立夏朝,為了樹立帝王威信,用青銅製作九鼎,象徵在九州地區的統治權力。儘管難以求證歷史傳言的真偽,但由此可知,古代對青銅器的重視,它也一躍成為「國之重器」,出現在祭祀場所及重要典禮上。

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的「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覽,展中以清代宮廷的青銅收藏為主軸,介紹三代的禮儀用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隨著夏、商、周三代王朝走向滅亡,廟堂之上的銅器也在歲月中鏽去,不再輝煌奪目。然而洗盡鉛華帶來的,卻是另一種沉著典雅的美感,成就了歷代文人的思古情懷。宋代帶動第一波的「青銅復古潮」,官府及知識份子為了重建傳統禮制,重新研究及鑄造古代祭禮器。除此之外,帶動民間文物收藏的風氣,小販挖掘古物岀來販售。當青銅器的古董價格高漲,工匠不再熱衷於製作金黃光亮的「新品」,而是絞盡腦汁作「舊貨」。

宋代文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談文物鑑賞,表示時人會用奸巧方式,讓新製銅器快速覆蓋上一層色彩斑斕的鏽,欺騙顧客為古董。青銅收藏的熱度不減,詐騙手法也就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到了明代甚至出現「拼裝」版,工匠將幾個青銅器殘片兜在一起,組合出古色古香、看上去完整無缺的假文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周合符範》,曾被乾隆皇帝誤認為周代製作的青銅器。但現代學者認為應是後世仿作。(作者提供)

想像一下,那些用於盛飯的鼎鬲、飲酒專用的角觚,以及廟堂彈奏的編鐘閃閃發光,器上繁複的夔龍、鴟梟、獸面等紋樣更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像是真實存在的異獸——這是三千年前的王朝日常。下回到博物館參觀,不妨讓視角回到千年前的過去,重新欣賞這些色調深沉、甚至有些乏善可陳的青銅文物,重新看見不一樣的上古歷史。

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年以青銅器為主題發想,推出結合星際探險想像,並且介紹文物知識的動畫短片,帶領觀眾用迥然不同的觀點欣賞文物,為博物館體驗帶來新樂趣。
朱子毓( 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