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清宮即位生死鬥:清朝皇室九子奪嫡歷史真相解密

清宮即位生死鬥:清朝皇室九子奪嫡歷史真相解密

Battle of The Qing Throne Succession: The Secrets Behind the Nine Princes of Qing Dynasty’s Rival For the Throne

清代皇子雖需嶄露自身的政治手腕、能力,然而太過關心時政,不但會引來手足嫉恨,還可能易招致皇帝猜忌!在康熙朝時更是兩度廢立太子,最後更直接放棄立儲,以至雍正初年開始皇位傳承改採秘密建儲制度,以防手足、父子之間的猜忌相殘。

新任英國國王查爾斯已順利繼位近半年,查爾斯可說是史上待位最久的英國王儲,英國國王是虛位元首,不具有參政職責,但查爾斯擔任王儲時,可說十分熱中於時政,對於兒童教育、食安、環保、暖化等諸多問題直言不諱,甚至成立慈善基金會募資並援助各種非營利機構,或許因王儲不具有政治權力,在長期等待繼位的過程中,王儲對於各式議題的關切更是毫無負擔!

相對起英國虛位元首的制度,中國歷代王儲可說是離頂尖的權力只差一步之遙,立儲、繼位經常伴隨著腥風血雨。在康熙朝時更是兩度廢立太子,最後更直接放棄立儲,以至雍正初年開始皇位傳承改採秘密建儲制度,以防手足、父子之間的猜忌相殘。

兩度被立廢:康熙朝的皇太子超難當

清代皇子雖需嶄露自身的政治手腕、能力,然而太過關心時政,不但會引來手足嫉恨,還可能易招致皇帝猜忌!

康熙皇帝(1654–1722)八歲即位,在位長達61年,是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中國歷代少有的長壽皇帝。然而,他的皇太子,可就因此沒那麼好過了!皇太子胤礽(1674–1725)是康熙皇帝的皇二子,也是嫡長子(實為嫡次子,嫡長子承祜因早殤而未序齒)。胤礽母親孝誠仁皇后生下他不久便因產褥感染過世,或許因此胤礽獲得康熙皇帝更多的寵愛,不但兩歲即立為皇太子,時常親自教導詩書,多次南巡、西巡都帶著胤礽同行。在康熙35、36年(1696–1697),兩年之內皇帝三度親征蒙古,將北京政務直接交由皇太子代理,早年可說是信任有加。

〈胤礽像〉,雍正皇帝即位後為避諱而改名允礽,死後追封為和碩理密親王。Smithsonian Institution收藏。(©Wikimedia)

不過康熙皇帝這種關愛反而使胤礽成為兄弟們之間的眼中釘,身為草原民族的滿洲人並未有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而在其他兄弟們在政務或軍事上立下功勞,一一分封爵位,領有各自領民後,黨派鬥爭變更加劇烈。康熙47年,康熙帝在圍獵途中,突然召集諸王及文武官員,宣布胤礽種種罪狀,更強調害怕自己曾因懲戒胤礽身邊佞臣,而遭報復「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下達廢太子諭旨並圈禁胤礽。(註1)

皇太子胤礽失勢後,其他兄弟的爭奪陰謀便一一浮出檯面,先是大皇子胤禔提議由反太子黨的皇八子胤禩繼任太子,接著皇三子胤祉也告發大皇子胤禔找喇嘛對廢太子下咒,康熙皇帝令人搜索廢太子宅第,果真找到不少厭咒物品,之後又召喚廢太子見面,胤礽彷彿像換了個人般沈穩,「詢問前事,胤礽竟有全然不知者,深自愧悔。」更讓康熙皇帝相信廢太子過去行事顛倒是被下咒的結果,康熙48年胤礽再度立為皇太子。

然而父子之間的隔閡已難以抹滅,兩年後,康熙皇帝得知大臣們與步軍統領結黨會飲一事後大怒,處死多人,隔年,康熙51年(1712)太子胤礽第二度被廢,當時康熙皇帝59歲,廢太子38歲。之後,康熙皇帝便未再立過太子。(註2)

四阿哥雍正上位秘辛,詔書被篡改?

兒子們檯面下的爭權奪勢可說是大大傷了康熙皇帝的身心,之後每當有大臣上奏立太子都會令皇帝大怒。就這樣直到康熙61年底(1722),康熙帝突然駕崩時,身邊竟然沒有任何一位皇子,而繼任人選,卻大大地跌破眾人眼鏡。繼任皇帝皇四子胤禛,並非當時相當有力的皇位候選人。繼任後整肅兄弟、殺戮功臣。導致坊間野史常有「矯詔篡位」等傳言,其中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于四子」這個說法,最為流行。

〈雍正皇帝像〉,絹本設色,277×143公分,北京故宮藏。(©Wikimedia)

實際上,清代的詔書有固定的格式。「詔書」是以皇帝之名向天下臣民布告國政或宣達重要命令之用,書寫格式以滿、漢兩種文字合璧寫成,漢文由右至左書寫,滿文由左至右書寫,中間鈐蓋滿、漢文並列的「皇帝之寶」印,內容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用「布告中外/天下,咸使聞知」結尾。詔書一式多份,另有由禮部照式刊刻、黃紙印刷的副本「謄黃」若干。發佈各省後,須限期繳回,因此目前仍存世不少詔書真跡。

〈清聖祖仁皇帝遺詔〉,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攝影/陳羋重)

康熙遺詔仍留有多份正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遺照內容直接寫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另外此件雖滿文部分已毀損,但滿文為拼音文字,若要將繼位者由「十四子胤禎」(juwan duici age In Jeng)改為「四子胤禛」(duici age In Jen),於滿文部分就必須費事地抹去「十」(juwan)字,再改變Jeng 一字的字尾筆法。(註3)竄改遺照部分內容過於複雜,不過此份頒布天下的遺詔,也是雍正皇帝上位後所頒布的,實際上也難以依此證明康熙皇帝的遺命是否遭到竄改。

「十四子胤禎」及「四子胤禛」之滿文。圖片出自:陳熙遠,《皇帝的第一道及最後一道命令》(台北:中央研究院,2016),頁28。

繼任者雍正皇帝如何奪得帝位?可能和康熙皇帝臨終前身邊掌握禁軍大權的隆科多(1658–1728)有密切關係,隆科多為康熙皇帝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689)的弟弟,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曾撫養過諸多皇子,其中也包含雍正皇帝。隆科多當時應屬雍親王胤禛的派系,故而在康熙皇帝殯天後快速返回紫禁城,關閉宮禁,並遣人通知胤禛盡速入宮。

當時另一位有力的皇位候選人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禎)遠在甘肅省以撫遠大將軍身份指揮青海、西藏軍務,而其他皇子在宮禁解除、得以入宮時,已是5日之後,此時,已大勢底定。宮禁解除的隔日,胤禛便在太和殿舉行了登基大典,時年45歲。太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宮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最大的建築,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深具政治宣示意義。

今太和殿內佈置,正中為皇帝的龍椅。(圖片出自全景故宮)
今太和殿內佈置,正中為皇帝的龍椅。(圖片出自全景故宮)

雍正皇帝的登基詔書中並未指出傳位緣由,但特別說明過去雖曾立二子胤礽為太子,但胤礽「中年時神志昏憒,病類風狂」,不得已將之廢斥,後雖一度復立,然「沉疾如故」。最後康熙皇帝是在「升遐之日」,才將家國重任付託給胤禛。

清世宗憲皇帝(雍正皇帝)登極詔書,中央研究院收藏。(圖片出自:陳熙遠,《皇帝的第一道及最後一道命令》(台北:中央研究院,2016),頁39。)

為避免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的狀況再度爆發,雍正皇帝一上任便確立了新的傳位制度——「秘密建儲」,將繼位人選封存於密匣,再置於乾清宮中「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在皇帝駕崩後,由王侯宗室、顧命大臣等人共同將密匣拿下,立密匣所定之儲君為帝。

約1900-1903年乾清宮內佈置,正大光明匾額懸掛正堂。(©Wikimedia)

保持「佛系」形象:雍正九子奪嫡保命秘訣

胤禛在諸子奪嫡時得以倖免,或許和他刻意顯示自身無意於皇位有關,不但在皇太子廢立事件中,不參與皇子間的明爭暗鬥,也不與人結黨,僅和世外方人有較密切的交往,研讀佛經並在藩邸修行,更自封破塵居士、閒雲道人、塵外散人,處處表現出看破塵世名利,與世無爭的樣貌。

一套鈐上「雍親王寶」、「破塵居士」印章的《耕織圖》冊,推測是康熙51年(1712)雍親王胤禛進獻給康熙皇帝。這套圖冊現存52幅,其中無榜題的6幅可能為未定稿,其餘46幅描繪了農家樸實的生活,每幅畫上皆有題詩及標題。題詩說明畫中所繪的是哪一個階段的農家活動,農耕圖23幅、織圖23幅,從耕種到收成、祭天,各種農耕器具的描繪細膩、耕種細節詳實,織圖同樣詳實地描繪了從浴蠶、採桑、練絲、織布到裁衣的種種細節。更重要的是,胤禛命畫師將自己及福晉的面貌畫進畫中,作為農夫及蠶婦,表現平淡和樂的樣貌。

《耕織圖》冊第14開〈溉灌〉,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圖片出自: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頁79。

此冊的內容規格仿造了康熙28年(1689)皇帝命焦秉貞製作的〈御製耕織全圖》。一來附和了康熙皇帝重視農耕的概念,二來畫面呈現國泰民安樣貌,又將自身形象放在農夫身上,顯見自己安於平淡生活。

胤禛似乎滿喜愛將自己的形象放入畫中。他在另一套14幅的《行樂圖》中,身著不同民族的服飾,顯示不同的身份,並從事不同的活動,像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僧侶、身著道袍的漢人、頭戴捲髮的刺虎洋人或是蒙古王公等等。此外,還有一套16幅同樣風格,可能為同時期的行樂圖,以漢人文士裝扮,表現一年四季中的各種文人高雅娛樂,例如:柳蔭濯足、水榭觀荷、月下彈琴、雪中獨釣等。胤禛可能期望康熙帝經由各種渠道看到這些畫,並透過各種行樂活動的繪畫表明胤禛喜愛休閒玩賞,對於政治反而不那麼樂中的態度。

《胤禛行樂圖》「水榭觀荷」、「喇嘛僧侶扮相」、「刺虎洋人扮相」,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圖像出自聶崇正,《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頁108-123)

不過,這些繪畫另一方面卻也暗含了胤禛對農民設身處地的關懷,以及他對大清帝國治下的各種族群具有廣大的包容力。這些繪畫作為柔性表達與多重暗示,既不展現對皇位的野心,又暗含了自身的優點。如此低調,不參與政治鬥爭,不選邊站的態度,可能便是胤禛在諸子奪嫡保平安,甚至最後脫穎而出的秘訣吧!

皇室秘辛人人愛,皇家刊刻出版正視聽

雍正皇帝即位不久,便要求臣子們繳回前朝奏摺,此舉更加令後人懷疑,是否康熙皇帝有其他繼位人選暗藏在與臣子間的奏摺中。而雍正四年拘禁原先的政敵胤禩、胤禵、胤禟,同年胤禩、胤禟便死於禁所;雍正五年從龍有功的隆科多被削爵定罪,隔年死於拘禁之所。

雍正命大臣收集繳回前朝奏摺。兩廣總督楊琳奉繳硃批諭旨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出自:《宮中檔雍正朝奏摺》,頁26。

雍正皇帝種種行為讓人加深懷疑當初是否得位不正,此時正好爆發「吕留良案」,曾靜(1679–1736)及門人張熙(生卒年不詳)因讀浙江名儒吕留良(1629–1683)反滿詩文有感,投書策動陝西總督岳鍾琪(1686–1754)謀反。經審問,發現民間多有許多關於雍正皇帝不利的謠言,為了以正視聽,雍正皇帝將「吕留良案」的諭旨、審訊過程以及曾靜的悔罪書集結成《大義覺迷錄》,書中一一駁斥「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等十大罪狀,強調自身得位的合法性。更有意思的是,雍正皇帝赦免了曾靜及張熙的謀逆犯罪,更安排他們到浙江等地宣講《大義覺迷錄》,一來澄清謠言,二來更凸顯雍正皇帝的仁君形象。

結果,這樣刊刻出版有達到以正視聽的效果嗎?

其實,反而愈描愈黑!乾隆皇帝在即位後不到一個月便違背雍正遺命,處死曾靜及張熙,並將《大義覺迷錄》加以禁燬,禁止民間私藏。乾隆皇帝此舉無非是發現《大義覺迷錄》曝光皇室秘辛,搞得人盡皆知,更引發「欲蓋彌彰」的聯想。然而乾隆皇帝毀書止損已經太晚,謠言不絕。直至民國初年,出現了許多不利雍正皇帝的稗官野史,例如《清宮遺聞》、《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滿清外史》、《清朝野史大觀》、《清史通俗演義》,將雍正皇帝塑造出殘酷嗜殺、恐怖統治、性好漁色等形象,甚至將雍正帝之死謠傳為被俠女暗殺斬首,雍正帝或乾隆帝皇室血統不純,實為漢人出身等各種清宮秘聞。(註4)

身在皇室,尤其是異族統治的狀況下,謠言與污衊是難以禁絕的。或許,英國皇室面對各式傳言的態度值得參考:想不被議論是不可能的,保持神秘和高度才是皇家秘辛的最佳解方!


註釋
註1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二三二。
註2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卷二四九–二五十。
註3 陳熙遠,《皇帝的第一道及最後一道命令》(台北:中央研究院,2016。)
註4 關於雍正的各式野史研究,參考洪健榮,〈稗官野史:探索傳說中的雍正〉,《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

陳羋重(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