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靜者響聲:臺灣大學「沉潛以學、從容於藝─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

靜者響聲:臺灣大學「沉潛以學、從容於藝─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

Silent but Heard: “Commemorative Exhibition of 12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Tai Jing-Nong”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今年適逢臺靜農百廿誕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與臺灣大學圖書館合辦系列紀念活動,包含舉辦特展、出版紀念專輯、製作門生故舊訪談影片、紀念座談會等,其中於總圖書館日然廳舉辦「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

初見靜農先生的印象就特別好:深灰色的布長衫,方形黑寬邊的眼鏡,向後梳的頭髮,宏亮的皖北口音,樸質,平易,寬厚,溫和,可敬而可親,或者首先該說可親,而可敬即寓於可親之中,沒有某些新文學家的「新」氣,沒有某些教授學者的「神氣」,我知道他曾三入牢獄,可是也看不出某些革命志士的「英氣」。─舒蕪〈憶臺靜農先生〉

舒蕪在抗戰末期相識臺先生,對其形象描繪如斯。臺靜農來臺後,方形黑寬邊的眼鏡下,總仍是樸質溫厚,幾幀莊靈攝影捕捉住風采,長駐於心,龍坡追憶。臺靜農(1902-1990),本姓澹臺,原名傳嚴,字伯,晚號靜者,於1920年代改名為靜農。他從清末走進民國的大時代,最早是作家、文學家,再來教育家,而後是書法家,前半生中國,後半生臺灣。

臺靜農。(攝影/莊靈,臺大中文系提供)

前半生明天未名,提筆為刀的青年靜農

清光緒28年(1902)11月23日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時期18歲創辦《新淮潮》雜誌,鼓吹新文化運動。1922年1月23 日發表第一篇新詩作品〈寶刀〉於《民國日報.覺悟》,展現出年輕人「在面對軍閥混戰和人民的苦難,決心以寶刀剷除戰爭罪惡」的熱情與理想,時已署名靜農,此後屢操筆政。當時,臺靜農還參與了五四運動以來三大現代文學組織之一的「明天社」,該社宣言「反對文學成為發牢騷與名利狂的工具」,明白欲以文學改革社會之熱切初心。1925年8月,魯迅、李薺野與臺靜農等六人在北京成立現代文學社團「未名社」,他寫作一系列對人間的關愛與同情短篇小說。魯迅評價1920年代的「鄉土文學」作家時,對臺靜農讚曰:「要在他的作品裡吸取『偉大的歡欣』,誠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卻貢獻了文藝;而且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

新時代造就了新青年,卻不容見於未名的明天。因新思潮與意識形態,臺靜農受到政治打擊,從27歲到34歲三次獲罪入獄。1928年4月,因未名社出版托洛茨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遭北京當局查封,被捕羈押50天。即便如此,臺靜農仍在1930年參與發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方分盟」。1932年12月,因共黨嫌疑被捕十餘天,雖最後無罪釋放,但被迫辭去輔仁大學教職。1934年7月,又以共黨嫌疑被捕,後解送南京司令部囚禁,關押近半年,後經蔡元培、許壽裳、沈兼士等人營救獲釋。1935年獲釋後的他,在北方院校已無容身立足之處。經胡適推薦,任教於福建私立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為濕氣病所苦,辭職北上,再任青島山東大學中文系講師。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先生始經喪亂。1938年,舉家輾轉遷至四川,此際陳獨秀亦正避地於江津,兩人交往甚為相得。1946年秋初,由好友魏建功推薦,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10月抵臺後,正式任教於臺灣大學中文系(此前,臺靜農在1927年初執教鞭於北京中法大學中文系講師,已先後於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廈門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濟南齊魯大學、四川白沙女子文理學院等大學任教)。

1943年臺靜農教授證書,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臺靜農《書陳獨秀句》,1973年,私人藏。此為陳獨秀詩句「酒旗風暖少年狂」,臺先生嘗以此為題,於《聯合報副刊》發表〈酒旗風暖少年狂(上篇):憶陳獨秀先生〉及〈酒旗風暖少年狂(下篇):憶常維鈞與北大歌謠研究會〉,1990年11月10、11日。(臺大中文系提供)

後半生歇腳龍坡,沉潛古文寄情書藝的臺老師

這一「歇腳」豈料就是整個後半生。臺靜農在臺大任職27年直到退休,期間掌系主任長達20年。其掌系理念以古典文學與新文學相重,增益現代文學、英文修讀,並敦請外系教授講授西洋文學史綱等多元課程,開展學子眼界,建立中文系之規模聲名,為之宏著。然其曾經的左翼色彩身分且與共產黨分子相交,在當時整體政治氛圍籠罩下,臺靜農不復青年之筆政熱血,轉致力於古典舊文學,寄情書藝,讀書寫作自娛。

一生所繫於此,臺靜農書畫手稿在臺大

臺益堅2001年致林文月信札,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這封2001年3月1日臺益堅致林文月信札,說明了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臺靜農相關書畫、手稿、信札之緣由,除家屬捐贈為大宗,陸續有著門生故舊響應捐贈。中文系亦典藏有臺先生書畫手稿、藏書等,來源為臺先生任教時即已留存,和系上師友陸續捐增。迄今臺大圖書館特藏組及中文系典藏臺靜農之書畫、手稿與書信等,共計1600餘件。

網路搜尋鍵入「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特設有「臺靜農教授手稿資料」網站。點選「瀏覽」分頁,可得悉其典藏資料目錄清單,目前共計1645筆,尤以信札手稿數量為最。由資料檢索分類可見,「作者」欄以臺靜農為最大宗167筆,其次為陳獨秀129筆。點選「百年光華:臺靜農先生手稿書畫展(2001年)」分頁,則有著2001年臺靜農百歲冥誕展之相關圖文資料。該展雖有數位典藏檔案,然未出版實體彩色圖錄。

今年適逢臺靜農百廿誕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與臺灣大學圖書館合辦系列紀念活動,包含舉辦特展、出版紀念專輯、製作門生故舊訪談影片、紀念座談會等,其中於總圖書館日然廳舉辦「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精選臺灣大學圖書館、中文系、臺靜農先生之故舊師友收藏,分為書畫、篆刻、手稿、信札、文物五大單元類項,共展出書畫作品70件(書畫分為兩檔期展示,檔期一11月12日至12月2日及檔期二12月4日至12月26日)、篆刻27方、手稿文物20餘種、信札近50通,選展有臺先生與陳獨秀、傅斯年、喬大壯、董作賓、胡小石、張大千、溥心畬、啟功、莊嚴等40位先生之交誼來往,刻劃出大時代的文人樣貌。展覽開幕日同步發表出版紀念專輯,內容涵蓋作品數量更多,收有300餘件作品及文物,並錄師生故舊紀念專文,該書正可補「百年光華」之憾。透過紀念特展以及出版專書,具體而微地彰顯臺先生關切時代而沉潛以學、從容於藝的精神與懷抱。

展品舉隅。(更多展品請見《典藏.古美術》2021年11月號)

 臺靜農《三絕冊》(局部),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臺靜農《老松圖》,私人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臺靜農《節臨鄧石如書敖陶孫詩評》,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臺靜農刻印「者回折了草鞋錢」,私人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王壯為致臺靜農函,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啟功致臺靜農函,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藏。(臺大中文系提供)

沉潛以學、從容於藝─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

地點│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期│2021.11.12-2021.12.26

展覽還有哪些精采亮點?請見雜誌內容>>本篇圖文摘錄自《典藏.古美術》350期(2021年11月號),原篇名:〈靜者響聲──臺灣大學「沉潛以學、從容於藝─臺靜農先生百廿誕辰紀念特展」〉,作者:藍玉琦。

《典藏古美術》11月號專題與臺大中文系合作,除本篇特展報導,並由陳宏勉、薛平南、李宗焜、彭毅四位實際與臺靜農交往過的故舊,各以不同面向憶寫臺先生,歷歷在目。展覽報導及各篇紀念專文,詳見《典藏古美術》11月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博客來
蝦皮
UDN電子雜誌
讀墨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典藏.古美術FaceBook

藍玉琦( 21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