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作為21世紀的美術館,功能上不僅是展示過去,更重要的是成為城市的細胞。去(2020)年,北師美術館推出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聚焦臺灣美術史,掀起民眾的關注熱潮,今(2021)年將焦點拉往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發展,並從新的視角對話當代藝術,發起兩年一次的「Dialogues 跨世代對話」全新展覽計畫,首檔展覽主題為「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將於23日盛大開展。
本次展覽策展團隊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Lee Ambrozy)共同合作。展出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三位藝術家,作品涵蓋平面藝術到裝置藝術,展覽名稱借用法國哲學家、情境主義國際創始人紀德堡1959年的同名紀錄片《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Moment in Time》,透過壓縮歷史行動的展覽手法,將多重生命與作品折疊在同一空間之中,把不同世代的歷史、場景及生活於此處展開一系列對話,並在作品與美術館建築的交互作用下,試圖激發出嶄新的觀展視角。
展覽總策畫林曼麗於開幕記者會時表示,北師美術館是一間大學美術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是藝術家的搖籃,也是台灣近代美術館的發展重鎮,對於台灣美術史有無法切割的責任使命。本次展覽從空間、材質,到藝術家的合作、呈現,讓不同世代的藝術家穿越、對話,並激盪出觀眾對於三位藝術家,在差距近百年的世代間,能夠產生全新的思考可能,也希望台灣美術史在被書寫時,能有多重性的詮釋表現。
策展人之一的郭昭蘭提及,在這次的展覽中把倒轉關係美學的語彙,放進台灣藝術史編撰法中。此次策展的過程發現,藝術史展覽在全球均面臨同樣的困境,每當我們把過往作品透過展覽展示時,往往把焦點聚集在作品對於過往的解釋,卻忽略作品的審美,在這次展覽中,因為林明弘的敏感度,反而讓顏水龍、林壽宇作品的美感重新被喚回,原因是兩位藝術家在20世紀時,正處於形式主義不斷被藝術家抽象思考的過程,如:在竹編的作品中,他思考規格化,希望將台灣文化透過工藝的工業化銷售到國外。這同時也反映了我們身處的年代,面對全球化的世界,我們該如何說出自己的故事?
在展覽動線安排與展示間設計上,同時是策展人也是展出藝術家林明弘,在觀察林壽宇的畫作時,注意到在這時代的藝術家,他們專注思考的問題物不再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反而是放大至物件在展牆展示的過程,作品與建築、空間產生的關係,因此在展覽設計中,大部分的作品皆為展示在為展覽特別設計的板座、展牆中。而林壽宇《「左」或「右」》在此次的展覽中,林明弘特別將畫作從畫框中解放出來。
三位藝術家在面對自己的時代,均思考了物質化的共同問題,林壽宇晚年的作品《墜形》,打破一般大眾對於林壽宇為「極簡大師」的認識,其作運用目前已經停產的IKEA鐵櫃組合而成,讓觀眾產生對於日常生活、普普文化的思考。顏水龍在當時幫台中著名的太陽餅店太陽堂設計餅盒時,開啟了當時大眾對於LOGO的視覺化設計認知,在木椅作品中,顏水龍的創作語彙,讓日常生活的木椅、衣櫃有了規格化、同質化的表現,雖然後世學者認為藝術家當時的想像過於理想,卻也拋出了現今生活中,日常用品的物質化提問。
一生追求物件本質的藝術家林壽宇與致力於透過背景手法拋出疑問的林明弘,兩者碰撞一起勢必產生跨世代的化學變化。在本次展覽特別藝術計畫中,《續林壽宇(IKEA PS)》延續了林壽宇晚年試圖以現成物重新排列組合雕塑集合體,透過陌生化的手法,讓物品的原始功能不復存,但在作品中仍可以清晰辨識商品本身,在此件作品中選用瑞典跨國家俱企業IKEA,重構大眾熟悉的收納系列鐵櫃,其作打破家具「組裝」與「收納」的特質,將生活揉雜至雕塑作品中,再現藝術工藝與當代藝術的交織想像,而林明弘也提到作品將在展覽結束後,把鐵櫃退回原商店中,進而拋出作品存在與否的提問。而在展覽間,作品與顏水龍《蘭嶼印象》呈現在同個展間區塊中,共同思考了抽象主義的議題,作品在對話間,也形成了有趣的跨時代語境。
本次展覽中三位藝術家、策展人之間相互啟動與共振的關係,多重曝光了藝術家、作品的挑釁語彙,也開啟了台灣藝術史另一層面的全新可能。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展期|2021.04.24-2021.07.25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