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展覽主視覺。(©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文化實驗場」)於今年8月18日正式宣告啟動後,秉持著「創新」與「實驗」等理念與行動指標,於11月10日推出今年度宣告場域主體性的重要展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Re-Base: When Experiments Become Attitude,簡稱「再基地」)。
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說明了基地過往的前歷史,包括階段成為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作為二戰後台灣工業面向未知技術的實驗場域;而後於1950年代又有半個世紀以上作為台灣重要的航空作戰、軍事決策基地——空軍總司令部,場域過往與外連結都顯得相對封閉。直至2016年此基地閒置後,交由文化部策畫管理,並以「文化實驗場」定義其核心價值,期許以文化來翻轉過去的軍事基地,成為台灣文化生產發動的新引擎與動能。
賴香伶說明「再基地」一展的揭示意義:「如何讓一個軍事的基地,轉化為文化的基地?如何思考文化實驗對於社會創新的意義,以及對於當下社會的重要性。」試圖透過此展探問台灣文化的展呈是否有可能有新的方法論,而副標「當實驗成為態度」則回應了空總文化實驗場的實驗精神,以及如何將實驗的精神面向於社會,「文化實驗場強調實驗性,展覽所有創作都是具有實驗性的回應,我們鼓勵創作的研發和實驗,更試圖拓展實驗的可能性。」
陳志建《空域》。(©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藝術從來不是被完成的作品才是作品
「再基地」展覽由策展人王俊傑擔任總策畫,並由文化實驗場內部助理策展人葉人瑜協助相關執行。王俊傑受訪時提到,當文化實驗場過去的軍事圍牆被打開後,如何從場域的精神出發,製作出一個有別於一般的展示?從邀請藝術家的選擇上便試圖把藝術家的定義敞開,包括鄭淑麗+馬修・富勒(Mathew Fuller)、陳志建、陳慧嶠、周曼農、明日和合製作所、鄧堯鴻、夏宇、高重黎、肯・瑞納多(Ken Rinaldo)、吳其育、張英海重工業(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共11位/組來自視覺、觀念、表演、文學和新媒體等不同世代的跨領域藝術家。王俊傑認為受邀藝術家多數在各自的創作歷程中,都具有某種「實驗體質」的個人風格,包含某種不合時宜卻堅持探索與開創當代可能的特性。展覽全部作品以委託限地製作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的全新提案,透過空間裝置、邀請合作、表演、民眾參與及論壇等大量多元性介入。
陳慧嶠《床外的藍天》。(©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此次「再基地」的參展藝術家多數以各自擅用的創作方法論,轉入理解文化實驗場空間意涵,並再重新提出一新的製作,也試圖呈現與傳統美術館、展覽空間因為條件受限,而無法執行的實驗計畫。
王俊傑強調展覽企圖思考如何從基地出發,再進一步討論未來性,「展覽本身是去探問文化實驗場作為實驗創新基地,或選擇成為一個呈現實驗的中介,這並非不重視作品的呈現,而是將目標放在把藝術家的概念做到最透徹。」因此「過程」可能是這個展覽相當重要的部分,也能顯見藝術作品的完成,不是唯一可以被看到的成果。「當中有各種的溝通與交錯,而策展人必須要在這種高密度與多層次的溝通間去完成展覽執行。我仍需不斷強調,如同文化實驗場強調的實驗性,藝術其實從來不是最後被完成的作品才是作品,我們有沒有可能更專注去釐清藝術家提問的方式和形成作品的過程。」
鄧堯鴻《繭影》。(©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藍天.籤運.做夢的美學
這些展覽的藝術家名單、製作方法,都讓我們好奇到底「再基地」實際呈現的展覽作品會是何種樣貌?
包括陳慧嶠《床外的藍天》,此空間裝置由數張行軍床組成,藝術家於床上以色彩的細線織出一張張無垠的碧海藍天與彩虹置於軍床板上,然而看似柔軟、沉溺的柔質線海中,卻是藏有一根根未拔出的尖針,而掛於床頭的白毛巾上,也用金銀針線,刺繡出罌粟花與星體位置,「床是造夢、愛慾、生與死的休憩之區」,藝術家以細膩的創作技術,試圖縫補出場域歷史與個人創作脈絡下,對於無垠與天空詮釋間對話的可能。
張英海重工業的《100種幸運》,也是針對展覽製作的全新作品,以從觀察台灣人去廟裡擲筊求籤的習俗為發想,過去作品呈現多以室內為主,此次張英海重工業經由策展團隊的協商,首度嘗試作品戶外設置的可能。在徒步經過文化實驗場入口處,廣場上即能看到《100種幸運》以大字、反差單色調的設計,並搭配節奏強的音樂製作成動畫影片,而文本又是充滿荒誕具諷刺性的惡趣味感,帶有種咄咄逼人的入世開示感。
張英海重工業(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的《100種幸運》。( ©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高重黎《Narcissus with Echo》。(©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鄭淑麗+馬修・富勒的《Sleep79》,是個為期79天的計畫,期間以裝置物件和整合不同的學科、專業活動探問:「我們該如何創造某種睡眠美學?」計畫項目如《行動睡眠者》,即是與建築師葉熾仁合作,設計數台可供平躺休息的三輪車,造型則承襲台灣傳統三輪車的設計風格,供睡眠活動參與者使用。作品另有提供助眠飲料《睡眠雜草茶》:提供名為「肅靜」、「喧囂」的兩款睡眠雜草茶,「肅靜」採自當代文化實驗場場域中兀自生長的小草;「喧囂」採自人們每天會路過的地方,讓參與者能品嚐城市的味道。.
高重黎展出的影像裝置多扣緊思辨歷史的主體性,包括置於弧形空間中的《Narcissus with Echo》為多面鏡構成的動力裝置,無限多個「主體」在鏡射中被觀看,四周圓弧形牆面則投射出觀者影像,而《迷宮中的誰》將數個類比電視堆疊成柱狀,透過影像延遲效果,觀者將看見自己破碎的個體。
高重黎《迷宮中的誰》。(©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明日和合製作所的《林愛國招募計畫》,將特別招募被認為具陰柔氣質的生理男性,再共同組成儀隊,施予一系列精神教育與操槍訓練,作品企圖展現威權體制如何透過身體操演產生動能,展示規訓權力,並檢討傳統性別價值。
明日和合製作所《我有一支槍!愛國儀隊訓練》首次排演。(©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基地嶄新的再象徵:成為呈現延續載體的作品們
王俊傑也分享此次策展的細節,包括這次和藝術家討論的過程,比過往他所介入的策展都更加深入,每件作品都經過與藝術家長時間一來一往的討論到最終成型。當中也涉及到許多概念的生成、如何呈現的技術討論,也有策展人意志要如何貫穿的拿捏,與各種不同類型、文化習慣的藝術家,適度導引與應用各種溝通技巧,讓展覽能朝向一他認可的方向行進。另外文化實驗場的場域特質,也有別於過往在美術館、藝廊等中性白盒子中的展示,「這之間的經驗有很大的落差,在實驗場必須對空間屬性的應用與思考更加敏銳,並隨時保持因應、可能調整的狀態,尤其場域間有很難填補的疏離感,如何用作品的強度去連結與貫穿,也是策展思考的重點之一。
「時間另類指南」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賴香伶也比較「再基地」和上一檔展覽「時間另類指南」的異同,她表示將「時間另類指南」放置在第一檔展覽是有其理由的,包括針對場域精神的再認識,必須先從挖掘歷史紋理的工作開始,因此第一檔展覽有採集和紀錄等形式的作品,多數以委託製作的方式來鋪陳基地的紋理。而到了「再基地」雖然部分藝術家的作品仍是和歷史持續對話,或以基地歷史進行再轉化等創作手勢,皆能看到基地的歷史與屬性象徵,成為創作者生產的新施力點,如周曼農的《少女機器》,便以少女的柔性進入到過去非常陽剛、軍事化的管理機器中所產生的反差。因此在文化實驗場的展示,很大一部分都會與如何回應場域的精神有關,「這裡有很豐富的文本,可以看到創作者怎麼在其中和紋理對話,以及抽取出東西成為創作元素。」
周曼農《少女機器》。(©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作品成為一個呈現延續的載體,包括鄭淑麗與周曼農的作品,形式上都很完整,藉由不同元素的導入,作品的樣態不斷的被轉化。」因此「再基地」一展更盡可能讓大家看到作品形成的過程,開幕後便是密集、多元討論的開始,而多數作品本身都是一個過程,「這將會是一個持續滾動未來的展示。」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
展期:2018.11.10-2019.01.27
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