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以下簡稱臺大美術館)自去年五月揭牌後,日前(3/27)首次舉辦書畫展,藝文界、學界貴賓雲集,盛大開幕。此批受贈的61件藏品,皆出自藝術家袁旃父親袁守謙將軍珍貴的家族舊藏,展現渡海書畫家在生活中揮灑筆墨的多重面貌。
袁守謙將軍(1903-1992)出生湖南長沙,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歷任政府要職,工作之餘雅好文藝及收藏古字畫,經常與政界名流、社會賢達及書畫名家熱絡往來,留下許多文人間詩文唱和、即席揮毫的作品。袁守謙一生育有四位子女,在臨終前將家藏分為四份,以抽籤方式分配收藏。本次臺大受贈的珍藏,即袁將軍次女袁旃(1941-)抽籤獲得的藏品部分。
開幕會上,美術館館長盧慧紋表示:「這批收藏是因機緣巧合才會來到臺大,我跟袁旃老師見了幾次面,包括到她家裡去檢視這批作品和她聊天,由於老師非常低調,所以今天也未出席,老師表示『希望不要強調她個人或她們家族,而是強調這批書畫家的藝術成就及歷史意義。』我十分認同老師這席話,也很感佩她的想法。現場大家看到掛在牆上的書畫作品,原先入藏時僅有小托畫心,又因陳舊多少帶有蟲蛀或髒汙的受損情形,因此受贈的61件書畫全數送裱。由於展廳空間有限,展品規劃分為兩檔展出,各展30件左右。這次展出的30件作品,要在2、3個月之內完成裝裱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所以決定分送三處裝裱。大家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裝裱上有很多不一樣的風格、手法、做工,也許有人會質疑風格不一致,但對於學校美術館來說,多樣的裝裱風格正好可以做為教材。每一位裝裱師的裝裱過程都有留下完整紀錄,未來在適當的時機也會邀請裝裱師來館內,分享他們在裝裱過程中的發現,以及他們在選色、用料等方面的選擇。」
袁守謙1/4的書畫收藏面貌
本次展覽含括近40位渡海書畫家超過60組件的作品。這批收藏的特別之處,在於書畫大多為袁將軍與朋友、同事間酬唱互贈之作,因此上款多題寫袁守謙將軍(字企止)名號。他們當中有如溥心畬、黃君璧、臺靜農、王壯為及江兆申等專精書畫的名家大師;也有如錢大鈞、宋鍔、譚伯羽、陳雪屏等兼擅藝文的政治、軍事及教育界人士。
此批展品數量雖不多,但仍可從中窺見戰後臺灣書畫之時代風貌,以及藉由詩文書畫所串起的緊密人際網絡。在書法方面,篆、隸、楷、行、草書各體皆備,又以飄逸瀟灑的行草書佔大多數。內容有抄錄古人及自作詩文成卷軸,也有集古人詩詞書成對聯。筆下真情流露,為動盪時局發出喟嘆,在藝文中馳騁才情與抒發鄉愁;繪畫方面,則繼承了文人畫的美學取向,描繪題材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及山水為主,畫風受清初四僧、四王等畫家影響頗深。此外,還能看到戰後畫家求新求變的精神,嘗試結合西方繪畫技巧,以表現自然物象的量感、通透感與空間感的作品。
袁守謙為中心的交友圈
袁守謙曾任我國國防部副部長與交通部首長,往來對象多為國民政府中的高官要員,其中不乏兼善文藝者。1950至70年代,為人好客的袁守謙在閒暇之時將眾人齊聚一堂,邀請書畫名家共舉雅集,參與品茗、觀畫、飲酒賦詩與即席揮毫等活動。
沿著觀展路線,首先看到國民黨幹部梁寒操1953年為袁守謙書寫「止於至善齋」齋號名以及其命名緣由。策展人盧慧紋分享:「本次展名『豈止於善』便是從袁守謙的字『企止』,及其齋號發想而來。袁將軍的齋號是企止,但我覺得這個企止不是『止於善』,而是『止於至善』。後來我也問過袁旃老師,她表示雖然不知道是否為原意,但她覺得這個想法蠻有道理的,所以我就用了這個名稱。」
今年恰逢甲辰龍年,時光回到一甲子前的1964年7月,袁守謙邀請眾友人品茗一同鑑賞所藏書畫,並請胡恆(1919–2007)在宴集中寫下「清夷天下望,博大聖人心」草書五言聯一副。當時一同參與雅集者還有陳定山、傅狷夫、王壯為、曾紹杰、丁念先、張隆延、丁翼、石叔明等人。胡恆作為于右任渡臺後擔任監察院長期間的秘書,其標準草書體書風與于右任極相似。題記以輕巧小字寫成,濃黑雄厚偶有飛白的用筆,也使作品整體的視覺效果顯得輕重有致。
此展分為「詩文雅興」及「名家薈萃」兩大部分,位於第二區一幅無紀年的山水畫為名家江兆申(1925–1996)所繪,由袁守謙題寫畫題《蒼壁竦疊》。臺灣在1950至1980年代整個藝壇的氣氛是以復興中華文化為主調。江兆申渡臺後學畫師從溥心畬,自1965年入職故宮致力研究古代書畫史近30年,尤其對明代吳派繪畫唐寅、文徵明等文人畫家研究著力甚深,他在學術上的研究及其書畫創作也陶染後學長遠。袁守謙與江兆申兩人年紀相差了23歲,其結識淵源是在1980年代初,袁守謙邀請江兆申為其舊藏的古代法書整理輯冊,最終輯成《明清名人法書》(東京:二玄社,1987)交給日本二玄社出版。
在名家薈萃這一單元,展示了各領域書畫名家贈給袁守謙的作品,作品上通常落有「企止先生法家教正」或「守謙先生方家雅賞」等款識。汪亞塵(1894–1983)1968年為袁守謙畫了一幅橫卷《魚藻圖》,畫面結合中國水墨與西畫技法,用色豐富清透,一層層暈染出魚兒嬉戲於水草間的靈動自在。汪亞塵以善畫金魚、花鳥聞名,他的金魚之精妙在1930年代與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並稱三絕。本次展出《魚藻圖》更是難得一見的名家精品,值得細細欣賞。
袁守謙的筆墨書法
本次捐贈收藏中,第一檔展出作品包含了袁守謙所作書法對聯,此四言詩內容出自行書集司空圖(837–908)《二十四詩品》。內容集句而成,以北碑強勁樸拙書風寫下「亂山喬木,奇花初胎。隔溪漁舟,幽鳥相逐」對聯。
同時,展場主牆展示著175公分的巨幅行書〈蘭亭集序〉集字賀聯,是袁守謙1979年為祝賀女兒袁旃與夫婿陳耀圻喬遷新居所作,本件作品因富有紀念意義袁旃並未捐贈給臺大美術館,是本次借展品之一。「室有林泉趣,人同天地春」改寫自〈蘭亭集序〉「室有山林趣,人同天地春」之句。袁旃在自己的創作中,也曾多次以此對聯為靈感發想。現場更以數位輸出展示袁旃2008年的繪畫作品《文化廳》,她重新繪製了父親拍攝的家鄉祠堂影像,將〈室有林泉趣,人同天地春〉對聯和父親的齋號「止於至善齋」嵌入其中,以亮麗豐富的色彩,對照老照片中塵封的廟堂,宛如煥然一新。
延伸閱讀|以賦入畫:內務化的旅程
本次除了展現臺灣戰後藝壇、政界名流之間以詩文雅集酬唱的文人風尚,同時以渡海來臺書畫家為核心所組成的人際網絡,他們定期聚會、組成美術團體、舉辦聯展,其影響力深入各界,也帶動了社會藝文風氣,對臺灣書畫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展覽在盧慧紋教授和博士生林珮菱的策劃下,透過袁將軍的私人珍藏,彷彿穿越時空再現了臺灣藝壇昔日以詩書畫會友的榮景,讓觀眾感受到當時文藝圈賓客熱絡交流的氛圍,以及傳統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校史館東側)
展期|第一檔2024.03.27–06.15;第二檔2024.08.21–2024.10.26(每週三、六上午10點至16點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