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倪瓚坐鎮,故宮說明卡大揭秘:專訪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策展人邱士華

倪瓚坐鎮,故宮說明卡大揭秘:專訪臺北故宮「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策展人邱士華

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舉辦書畫特展「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精選院藏七件倪瓚及倪瓚風格的繪畫,時代跨越元、明、清,乍看相似度很高,要如何引導觀眾品味其中細微奧妙?在展品旁邊擺放說明文字,是替繪畫「代言」,最常選擇的方式。假如,根本沒有說明卡片,人們是否會更專心地欣賞作品?觀眾最需要的,究竟會是什麼樣的說明文字呢?
元倪瓚〈容膝齋〉軸,74.7×35.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倪瓚,號雲林,原本家境富裕,因元代末年的動亂,離家漂泊於太湖一帶。此圖原為倪瓚72歲(1372)時送給朋友檗軒的畫作。兩年之後,檗軒想將此圖轉贈他們共同的朋友潘仁仲醫師,於是再請倪瓚於畫上題詩。由於倪瓚的題跋中提到潘仁仲的居所為「容膝齋」,後來反而成為這幅畫的題名了。 〈容膝齋〉亦作倪瓚經常採用的「一河兩岸」式構圖,不強調設計奇偉的山石造型,或是營造空間幻覺。墨色層次的斟酌、皴擦勾染筆劃的搭配、虛實物象的呼應與平衡,才是倪瓚審美意趣貫注之處,創造出靜謐清雅的畫境,成為後世尊崇仿效的典型。 〈容膝齋〉為倪瓚晚年代表作,2008年12月24日由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告指定為「國寶」。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邱士華,〈「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策展經緯〉,《故宮文物月刊》445期(2020年4月)。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第333期(2020年6月號)
更多藝術文章推播,歡迎關注典藏古美術Facebook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特展主視覺,林姿吟設計。(本刊資料室)
應該如何向觀眾介紹一幅畫,是博物館策展人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在展品旁邊擺放說明文字,是替繪畫「代言」,最常選擇的方式。假如,根本沒有說明卡片,人們是否會更專心地欣賞作品?觀眾最需要的,究竟會是什麼樣的說明文字呢?
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舉辦書畫特展「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精選院藏七件倪瓚(1301-1374)及倪瓚風格的繪畫,時代跨越元、明、清,乍看相似度很高,要如何引導觀眾品味其中細微奧妙?書畫處助理研究員暨策展人邱士華以故宮數十年來、不同年代的展示說明卡作為切入視角,包括早期用毛筆書寫的直書款、用印刷字型排列的橫書款、只標示名稱的品名卡,以及長達數百字的中英文介紹卡等。一方面可以讓觀眾比較不同作品與說明卡片組合的效果和差異,並重溫過去站在展櫃前的觀賞體驗;另一方面也相當用心規劃了展覽問卷調查,透過分析各個年齡層、職業別與不同國家的族群需求,了解觀眾對於卡片樣式、字體大小和敘述方式的喜好度,以期優化未來說明卡片的設計,讓故宮以更好的「話畫」方式來服務觀眾。
展覽以「國寶」倪瓚《容膝齋圖》領銜,此7件倪瓚及後人仿其風格的書畫名品匯聚一堂,相當難得,邱士華說:「真是很奢侈吧!」透過如此一檔精品展覽,來作說明卡的觀眾喜好調查,更是前所未見的妙計。在什麼樣的機緣下,想到用「說明卡」為貫串展覽的主軸?又,書畫明星眾多,為何選擇是「倪瓚」?書寫「說明卡」時,又有什麼樣的小故事?邱士華在此說分明
1960年代後期傅申先生所寫「元倪瓚《容膝齋圖》」說明卡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藏古美術(以下簡稱「典」):本展展名為「話畫」,十分巧妙。您曾提及還有另個展名提案「對畫框」。可否跟讀者分享展名討論的過程,以及展名想要帶給讀者什麼樣的想像?
邱士華(以下簡稱「邱」):因為這檔展覽的主題是「說明卡片」,所以在構思展覽題目時,就從自己寫作說明卡片的經驗出發。故宮書畫處的說明卡片,受限於輸出版面的大小,通常要求在150字以內交代完畢。但為了撰寫展件,事前蒐集的資料或準備的內容很多,難以完全呈現,因此必然有許多濃縮和裁減。所以一開始,我曾將展名訂為「言有盡」,想隱隱發洩一下撰寫卡片時,必須不斷割捨的字數限制,不過並不覺得滿意。
由於這個展覽不純粹是藝術史的展示,也涉及了博物館學關心的議題。為了強化我對其他領域認識的不足之處,邀請了教育展資處的林姿吟、鄧欣潔,以及秘書室的王姿雯一起就展名、內容、視覺呈現等進行討論並交換意見。王姿雯想出了「對畫框」這個展名,我聽到時非常喜歡,因為說明卡片不就是對著一張畫作說明的小框框嗎!而策展研究人員所寫的內容,不也是一種與作品的冷調「對話」嗎!如果在臉書或Line一類的社群媒體上,推出為作品寫說明的活動,也真的可能產生出一個又一個可能互相回應、比較的「對話框」……總之,「對畫框」這個展名新鮮、活潑,而且讓人不斷對主題產生聯想或思考,對我實在很有吸引力。然而要將社群媒體「對話框」的意象揉進展覽中,並妥當地呼應展覽內容、展件與說明卡片有其難度。在正式對外發布展覽相關訊息的時限之前,由於統合不出理想中的視覺與內容(不會太強作解人、囉唆、迂迴),所以放棄了「對畫框」,改以「話畫」作為主標。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這個展名是由劉芳如處長貢獻的。此題除了可提醒觀眾注意到各種不同的「話畫」方式與可能,另一方面這次展出的卡片幾乎皆為針對繪畫類作品的說明卡,因此的確是「話畫」無疑。加上展覽中對書畫處50多年來卡片發展的梳理,以及對觀眾意見的徵詢瞭解,言之「探索記」也十分貼切。因此,最後選擇了這個相對平實的展名。
張光賓先生所寫「明宣德七年泥金寫本《妙法蓮華經觀音菩薩普門品》」書法品名卡。(©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這次選擇的文物範例為倪瓚。如《容膝齋圖》的說明卡,有1960年後期傅申墨書版、龍紋邊框打字機版、1986年龍紋品名卡、2003年造型與美感賴毓芝版、2011年山水合璧陳韻如版及2020年話畫數位觸控版等多種版本。同一作品在不同年代展出且擁有不同說明卡的作品應還有不少,為什麼會選擇倪瓚?有沒有考慮過倪瓚之外的候選人?
邱:同一件作品有不同年份或版本的說明卡的確不少。不過,因為想讓觀眾票選自己喜歡的卡片形式,所以覺得應該給這些卡片一個「公平」的比較基礎。本來應該是拿同一張畫作,搭配不同的卡片,但實體展覽這樣處理比較困難。所以退一步找長得比較近似的作品。不過如果要找同一位畫家七、八件類似的立軸作品,院藏中可能只有「清初四王」有希望。即使找到了,又未必找得到對應的各式舊說明卡片。即使真找到各式說明卡,清初四王對一般觀眾來說較陌生,是屬於需要一些藝術史知識才好理解的無梗作品。
綜合考量下,當我發現系統裡倪瓚《容膝齋圖》已經過了「休眠養護期」後,就決定挑選以倪瓚風格為主的相關立軸作品,作為搭配不同說明卡片的夥伴,大致確定展覽選品方向。因為倪瓚之後,許多畫家臨仿倪瓚風格,作品數量豐富,不愁找不到有舊卡片的作品。而且這種選件方式,也可以組成一個脈絡,幫助一般觀眾認識倪瓚《容膝齋圖》這件國寶並瞭解倪瓚畫風特徵,同時觀察不同的文人畫家怎麼以自己的方式臨仿、詮釋倪瓚風格。
至於其他「候選人」,院藏黃公望、王蒙風格的畫作也不少,不過因為構圖、設色等方面變異較大,相較起來倪瓚「一河兩岸」的水墨山水風格,還是相對顯得一致。
江兆申先生所寫「明沈周《策杖圖》」說明卡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本次所選七件倪瓚及具倪瓚風格的作品,您最喜歡哪一件?
邱:這次所選的七件畫作,對我來說最看得懂且受感動的,反倒是沈周的《策杖圖》。江兆申先生為《策杖圖》所寫的墨書卡片稱此畫「蒼莽」,我覺得那就是整幅畫呈現的磅礡氣勢。比起倪瓚《容膝齋圖》一層縹緲的遠山,《策杖圖》的遠山幾乎佔了畫面的一半,雄峙在策杖文士之後,讓人感覺到一種即使時光流逝,此山亙古長存的永恆感。沈周題詩第一句「山靜似太古」,也洩漏了這樣的感受。
說明卡開箱!後方的木格抽屜櫃即是書畫處用來收藏說明卡的櫃子。(攝影/曾令愉)
林柏亭先生年輕時所寫「五代梁荊浩《匡廬圖》」說明卡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展覽中特別提到有一類說明卡是「書法家寫成的說明卡」,列舉了江兆申、傅申、佘城、張光賓、吳平、許郭璜、劉芳如等前輩的墨書,如今看來都是珍貴手筆,也形成某種慣用格式(例如品名用篆書寫、說明多用楷書或行楷寫)。還有其他可考的書手嗎?
邱:由於手寫墨書卡片仍存有四小箱,尚未辨認出「書手」者不少。趁著這次展覽期間,故宮前副院長林柏亭先生來參觀時,又問出了他年輕時寫的卡片,以及張光賓先生的書法品名卡。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機會辨認出更多前輩的痕跡。
民國55年5月20日展出的「陳列說明」卡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在這次策展選件、考古的過程中,讓您印象最深刻的一張說明卡?
邱:讓我印象最深的說明卡就是民國55年5月20日展出過的那張「陳列說明」。這張卡片讓我有勇氣嘗試整理過去前輩們留下的卡片。
「說明卡片」作為展品的配角,不會標註時間和作者的名字。因此要確認製作時間與作者,頗具難度。還好這張「陳列說明」的內容,給予製作時間的指引,全文如下:
總統就職大典。郵政局商借本院古畫四件。印行郵票慶祝。茲謹將原畫專題陳列。
一。五代。南唐。巨然。雪圖。巨然。江寧人。工畫山水。臻於妙境。
二。五代人。雪漁圖。
三。宋。林椿。十全報喜。林椿。錢塘人。淳熙畫院待詔。工畫花鳥瓜果。師趙昌。
四。宋人。平疇呼犢。
以網路搜尋這四張古畫郵票發行的時間,正好是民國55年總統就職日,與卡片內容相符。此時約為故宮於外雙溪復院的半年以後,因此這張卡片應為故宮繪畫說明卡片在臺北的最早樣貌。當年展出之後,卡片就一直收貯於書畫處的庫房中;睽違54年再亮相,不再是為了說明當初的那四軸古畫,而是因為卡片自身也成了古物,再度進入櫃中展示,旁邊還有同時發行的古畫郵票首日封作陪。
卡片上,有著故宮前副院長江兆申先生精整的書蹟,是他剛進故宮的時候寫下的。他們過去耕耘的身影,似仍留在這些卡片中,隨著我們的視線,一筆一畫持續晃動著。
書法類文物也有前輩手書的說明卡。(攝影/藍玉琦)
典: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有「凡例」,雜誌文章有「投稿規格」,故宮書畫處《撰寫說明卡片注意事項》就是說明卡的基本規則。能否與我們分享《撰寫說明卡片注意事項》的內容?
邱:書畫處的《撰寫說明卡片注意事項》是近幾年才明文制訂的。但由這次的卡片展,可清楚看到無論哪一種版本的說明卡片,控制字數無疑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卡片的尺寸是固定的。所以數十年來,書畫處的卡片通常要在150到180字以內完成。
《撰寫說明卡片注意事項》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大概是要求用字遣詞淺顯易懂。不過,很有趣的是截至目前為止,參與說明卡片紙本問卷或量測的觀眾回饋,一大部分會支持用字遣詞淺顯易懂,所以「話畫」特展中準備的親子卡片,頗讓觀眾放鬆而愉悅地閱讀介紹。但也有一小部分觀眾,面對文句較典麗的墨書卡片或打字卡片時,卻覺得閱讀上的艱難,反而才是故宮的味道。這兩類不同的反應,很可以感受到故宮觀眾的多元性,以及他們各自對故宮的不同認知與想像。
書畫處說明卡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規範,但總結前輩卡片或現在的卡片看來,通常分為兩段。第一段介紹作者生平,第二段介紹畫作本身。第一段提供觀眾這幅畫為哪個時代的書畫家作品,以及其大概的身分背景。第二段則比較多元,可交代畫面構成、創作緣由、風格特徵等不同面向。
曾有師長朋友反應介紹作者的部分太多了,例如:作者的字號、籍貫、官職等,官職就算列了出來,也搞不清楚是什麼等級的官;而作者籍貫在北方還是在南方,也未必有概念。如果這些訊息對現在的觀眾都像是外星語言,的確白白浪費了卡片的一半版面。
不過,這些資訊其實反映許多作品的特性,以及由古至今鑑賞作品的基本面向。「創作年代」提供了人們該件作品與現在距離的時間座標,「作者簡歷」可以幫我們瞭解他在當時社會的階層或所屬的地域群體,「作者字號」可以幫忙辨識那些題跋落款時原本不知名的人物……不過,對一般觀眾來說,專有名詞的確太多。如何把這些重要的資訊轉化成可下嚥的有意義知識,我覺得是每個展覽各自需要修鍊的功課。
而針對作品本身賞析的部分,常受到的批評是:「說明卡片為何還要描述畫面?觀眾不就已經站在作品面前了嗎?什麼東西都看得到,還需要用文字重新描寫一遍嗎?」我覺得這個批評對也不對,因為博物館迎接的觀眾實在很多元。存在著能夠自己定下心來,自信地觀賞作品的觀眾,也存在著對博物館及一切作品都很陌生的青澀觀眾。有時候我會感覺到這類青澀的觀眾,無論將自己的視線停留在作品的任何一處,都覺得擔心、發窘、沒有信心。但是如果他願意信賴說明卡,讀一下看似多餘的畫面描述,也許也可以印證自己的視線,或者領會即使是專業的策展研究人員,也是從這些基本形象的掌握開始觀察的。那麼,我覺得這些畫面的說明就不是全無意義。
另一個常見的批評是:「對於作品欣賞,用了很多形容詞,但卻不知道所指為何。」有時候形容詞的確用得虛無縹緲,但許多書畫處前輩的說明卡,以這些看似不具象的「形容詞」,精準地點出作品的神采。以精簡「形容詞」點評作品,是長久書畫史論的傳統,也可提供讀者超越個別物像單元,整體地感受藝術家想要經營出的意境或目標。
早期以書法寫成的說明卡上,還留有貼改的痕跡。(攝影/曾令愉)
典:您自身撰寫說明卡的思考脈絡及最重視的事情?
邱:說明卡片是一種協助觀眾的道具。策展研究人員在其中「分享」、「洩漏」自己的觀點。各種內容和手法如何有效率地協助觀眾理解、感受作品,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好的說明卡片需要時間去醞釀調整。不過,有點尷尬的是,目前本處每人每年承辦的展覽數量可多達三檔,也就是說,一個展覽的籌備期間非常的短。如何有效率地在期間寫出「好」的說明卡片,是不小的挑戰。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特展,為了廣泛蒐集當前的觀眾意見,除了進行較深入的抽樣紙本意見調查,也在特展網頁設置線上觀眾意見調查「你最喜歡哪一種說明卡片?」並與「唐鳳政委辦公室的團隊PDIS(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合作,共同討論意見調查的內容,採訪四位非藝術史或博物館專業的一般觀眾,並將於6月在故宮進行一場有趣「協作會議」,邀請不同背景的觀眾或可能觀眾共同參與。希望透過不同的管道,盡可能擴大蒐集的範圍,真正瞭解一般觀眾的需求,期待讓未來的說明卡片能對觀眾更有幫助、更有作用。

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

展期:2020.04.08-07.0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地址: 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邱士華( 7篇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兼科長

古美術編輯部( 24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