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眾神啊!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禮讚神祇之美

眾神啊!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禮讚神祇之美

中國傳統宗教與信仰分流眾多,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rk)「別有洞天:中國古代藝術與神祇」展覽(2019.08.24-2020.01.05)經由超過150件的作品,包括民間崇拜的觀音菩薩、專為法事製作的華麗卷軸,到庶民廳堂的神明版畫與深莫可測的傳說異獸,藉以呈現神祇文化的混融流通與豐富多元,期待觀者一同進入包羅萬象的神祇世界。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rk)現正舉辦的「別有洞天:中國古代藝術與神祇(Another World Lies Beyond: Chinese Art and the Divine)」展覽,以館方自身藏品為主,透過主題敘述方式,引領觀眾進入中國古代宗教與信仰的眾神世界。本次策展人史耀華(Joseph Scheier-Dolberg)表示,經由超過150件的作品,包括民間崇拜的觀音菩薩、專為法事製作的華麗卷軸,到庶民廳堂的神明版畫與深莫可測的傳說異獸,藉以呈現神祇文化的混融流通與豐富多元。
觀音諸相
在傳統社會中,以慈悲救濟眾生的觀音菩薩,是相當流行的佛教主角。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中土的廣傳流布,觀音形象也發生重要變化。從早期男性姿態到後來的雌雄同體,以至於晚期母親形象,觀音總隨著信徒的祈請需求,而幻化各式各樣的特殊樣貌,呈現不同的化身體相,例如南海觀音、千手觀音、白衣觀音及送子觀音等。在本次專門展廳裡,透過10至18世紀間的繪畫、版畫與雕塑,觀眾可見識到廣受尊崇的觀音,是如何體現出祂變化多端的形影。
此次的明星展品,是一件由明末畫家周邦彰所繪《千手千眼觀音圖》。畫中觀音共有十一面四十二臂,每隻手臂各持不同法器,且掌中都具有一眼,象徵慈悲法眼庇佑世人。在主尊周圍,亦出現330位天王與眾神,身處祥雲,恭敬頂禮中央的觀音。史耀華指出,如此規模又精美的畫作,是非常罕見的。在這幾百位神祇中,除了諸佛、菩薩與羅漢外,也不乏青龍、白虎、雷神、電母等道教神明,透露當時佛道混合的趨勢。
明代16世紀佚名《送子觀音圖》軸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護法羅漢
同樣來自印度的羅漢信仰,其造像藝術也在中國興盛起來。自古以來藝術家創作的羅漢像,往往多作深目高鼻的西域高僧狀,表情誇張又奇異。此次展出石濤的《十六羅漢圖》,過去一直在庫房裡存放著,已有十年未公開展出。石濤原為明朝皇族,明末清初時削髮為僧。這幅羅漢圖為其25歲時繪製,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在此石濤用大面積烘染背景,以白描法勾勒羅漢之面容體態。另外精心構圖的山水布置,彷如奇幻仙境般,與人物相輔相成,可謂「神采飛動,天趣縱橫,筆痕墨跡,變化殆盡」。
與石濤作品呼應的另一件展品,則是吳彬的《十六羅漢圖》。吳彬原籍福建,後至南京發展畫業,他不僅與棲霞寺僧侶往來密切,本身更是位虔誠居士。吳彬創作的羅漢具有胡人異相,強調變化奇趣風格,可能是受到當時宗教戲劇或節日遊行的靈感啟發。此類具有強烈古風的人物筆法,影響後世畫家深遠,當中著名者即是陳洪綬(1598-1652)。繪畫之外,本展也陳列其他種類作品,例如明清之際佚名《羅漢圖》冊、清代《臨貫休十六羅漢圖》拓片及清中期《孔雀石葉廣羅漢山子》等,展現羅漢充滿視覺張力的奇特姿態。
清代石濤《十六羅漢圖》卷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明代吳彬《十六羅漢圖》卷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佛陀莊嚴
就佛教歷史來說,佛陀是專指其創始人悉達多.喬達摩(Siddhāttha Gotama,約生於公元前5世紀),但此名稱又有覺悟者之意,後來隨著佛教哲學發展,遂增加不少諸佛身影。不論是真實人物或想像神祇,諸佛各自出現於不同時代地域與派系理論中,祂們都在佛教的複雜宇宙觀裡,發揮著巨大影響力。例如一尊唐代《青銅鎏金毗盧遮那佛像》,便被視為是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位置,其名稱亦可意譯為大日如來,具有光明遍照的意思,屬於法身佛。在此祂的雙手呈現說法印,身披多層袈裟,並以金剛跏趺坐示之。
本展內年代最早的佛像雕塑,乃是一尊定年為北魏正光五年(524)的《青銅鎏金彌勒像》。彌勒是佛教中同時被尊為菩薩和佛陀的神祇,過往典籍裡曾記載由於祂的菩薩誓言已經完成,之後便會以未來佛的身份度化眾生。在5至6世紀間,中國的彌勒信仰相當興盛。此處其雙手示現施無畏印和與願印,身著長袍袈裟,站立於蓮座台上。身後背光火焰繁複細緻,四周並有八位飛天倚侍在旁,兩側還有二尊脇侍菩薩。整體造型莊嚴隆重,應是出自某間富裕家庭的佛壇陳設。
唐代《青銅鎏金毗盧遮那佛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北魏正光五年《青銅鎏金彌勒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西天梵像
雖然佛教傳統都能追溯至歷史上佛陀的親身教法,但在日後發展的教徒社群裡,其哲思、實踐與視覺表述,卻呈現出千變萬化的複雜模樣,例如藏傳佛教便是一例。地處於青康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區間,藏傳佛教的教義宗旨與工藝技法,都表現與其他佛教傳布地域明顯不同的特徵,凸顯當地人民信仰的獨有風格。不只流行於藏地雪域間,藏密也受到中國歷代許多統治者的支持崇奉,當中包括蒙元君主、朱明皇帝及滿清王室。來自藏區的僧侶喇嘛和百工匠師,因此時常出入宮廷內府,從事跨文化的藝術交流。
展品《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製作於元代14世紀初期。中央主尊為大威德金剛,因其能降服惡魔,故稱大威,又有護善之功,亦名大德,被視為是智慧第一文殊菩薩的忿怒化身,又可稱為怖畏金剛或閻魔敵。祂具有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並以牛頭藍身示現,象徵終結亡神、勝伏死主。在四周壇城裡,不僅有諸佛、菩薩與護法,上下邊緣亦繪製歷代祖師像,強調藏傳佛教視上師為佛的重要性。在下方角落處,觀眾可發現世俗供養人的身形,他們都是忽必烈的曾孫及其妻子,具有尊貴的皇室身分。
元代《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禪境藝林
在佛教傳入中國數百年後,一支獨特宗派——「禪宗」逐漸崛起,日後盛行於東亞國度。禪宗強調心性本淨,不立文字。信徒多數遵從祖師法教,以在日常生活中參禪悟道為要。禪宗對中國哲學及藝術表現,皆有著深遠影響。根據史耀華說明,若以館藏元代李堯夫《一山一寧題贊 達摩渡江圖》為例,此類作品可被當作是日人所稱「魍魎畫(mouryouga)」的作品。因為這類繪畫,人物線條清淡,似要與背景融為一體,運用視覺方法來表現禪宗思想,彷如魑魅魍魎,正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期待觀者在「看見」與「不見」之間,體悟出箇中禪味。
同樣製作於元代的佚名《玉谿思珉題贊 對月圖》,顯示禪宗信仰的藝術特性,融合深刻教義與趣味形式為一體。圖中年邁禪師正手持經書,端坐水岸樹下。草草簡筆的人物衣服與單純布景,傳達禪宗重視心物合一的空靈境界。大膽的空白運用,配上令人深思的智慧偈頌:「只這一卷經,字字無分曉。日出月又落,幾時看得了。」成為將禪之精神予以造形化的「禪機畫」。這種禪宗美學不僅出現於繪畫上,更蔓延至器物、建築與庭院造型中。
元代李堯夫《一山一寧題贊 達摩渡江圖》軸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元代佚名《玉谿思珉題贊 對月圖》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傳經布德
佛陀的教導稱之為「法(dharma)」,其與佛陀和僧伽,一同被視為「三寶」,並以文字形式具體呈現與保留,成為信眾尊崇的對象。當佛教傳入中國後,這些原文經典也透過學者僧侶的積極翻譯與註釋,而廣傳進入社群中。對佛教徒而言,抄寫或助印經書具有殊勝功德,不但個人可以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更能替眾生種植善根獲無量勝果。此外,由於佛書內含佛陀法教,所以信眾需對其抱持恭敬心,避免置於地上或跨越;存放時亦會注意放在乾淨高處,與其他物品區分開來,完全被當作是宗教聖物對待。
本次展出名品有一件唐代佚名《抄本《大寶積經》殘卷》,製作年代約為8世紀。該經主要講述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內容,屬於大乘佛教經典,其標題「寶積」之名,乃具有「積集法寶」的意思。此卷字裡行間可見規矩,賦予佛經的莊重品質,但其筆法線條的流動性與偶爾的迴旋感,卻注入一絲雅緻氣息。另一件作品《抄本金粟山大藏經《雜阿含經卷》卷第二十五》,為北宋佚名之作。此經為「四阿含」之一,是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此卷文本的第一行標識其製作地點,是位於浙江的廣惠禪院,該處以精美手寫經文和出產優質紙張而廣為人知。
唐代抄本《大寶積經》殘卷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北宋《抄本金粟山大藏經《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仙道壽長
與佛教的屬性不同,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原生宗教,其融合道家、陰陽家與黃老之術,逐漸發展成為當前的信仰體系。道教以追求長生、得道成仙和濟世救人為宗旨,並採行多神論,具有複雜的神仙譜系。當中從高層的三清與四御,到低階的城隍和土地等眾神祇,無不深入民間社會的大眾生活。展件《景德鎮窯法翠真武像》為清代17世紀作品,描繪真武、侍從與龜蛇等神物。真武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或北極大帝等,是統理北方與水域的主要神明,並以武當山道場聞名。在此真武威容赫奕,雙手安置膝上,身著長袍官服,透露一股肅穆氣氛。
另一件由佚名繪製的《監門關聖帝君圖》,為清代18世紀初作品。這幅畫作是出自於水陸法會儀式中的一套宗教圖像,其富麗細節的描繪以及對多彩顏料的靈活運用,凸顯畫師高超的水平技藝。在作品右上角處題有畫名「監門關聖帝君」,說明圖內主角身分,而下方款識「和碩莊親王發心誠造」,則表示造像功德主為何人。畫中關公手握青龍偃月刀,身著戰袍威風凜凜地矗立祥雲中,而身後的周倉與關平則為其眷屬,一同被信徒供奉為從祀神祇。
清代17世紀《景德鎮窯法翠真武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清代18世紀佚名《監門關聖帝君圖》軸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人間俗神
史耀華強調,這次展品並不僅限於宮廷或寺廟作品,出自民間社會的藝術創作,也是展覽的一大重點。此批活潑生動的版畫,十足展現市井庶民敬拜神佛的風貌,內容包括門神及竈神等,是傳統社會大眾逢年過節時用來祭拜供奉的對象。這些館藏品年代屬於20世紀早期,大多是由藝術史家席克曼(Laurence Sickman,1907-1988)於1930年代在中國旅行時,從北京及天津等地收購而來。由於畫作是繪製或印刷於廉價紙張上,且舊曆年過完就要燒毀,所以保存完好的作品留存至今稀少,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展品《彩印木刻年畫武門神》、《彩印木刻年畫鍾馗》與《彩印木刻年畫竈神》等,都是20世紀初作品。為了符合過節的喜慶氛圍,畫師工匠採用五彩繽紛的顏料上色,且多用單色平塗法。在人物線條描繪方面,以輕快簡潔為主,而題材選擇上,則偏好吉祥歡樂的風俗生活,從傳統戲曲、神話故事至傳說人物等應有盡有。此外隨著時代變遷,年畫也不斷出現新興內容,例如身穿旗袍的現代女子就曾出現於以「早生貴子」為主題的作品中。
20世紀初《彩印木刻年畫竈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山靈水怪
在傳統社會中,並非所有的神祇都以人形現身。許多存在於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不論是真實動物或想像神獸,都在宗教信仰的精神領域內,扮演著重要角色與關鍵力量。本次展覽的最終主題,便是討論這類神靈的形象化身,當中莫過以「龍」最為出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龍乃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明其特殊外觀與習性,具備多樣的神奇能力。在一幅舊傳陳容、實為元代佚名之作的《雲行雨施圖》中,雙龍出現於波濤洶湧的巨岩海岸邊,傳達龍獸呼風喚雨的超自然力量。
其他諸如明嘉靖《景德鎮窯青花雙龍趕壽罐》與清中期《玉雕雙龍方觚》,也都充分捕捉住雙龍相應而變化莫測的身影。此處的龍獸不但具有幻化靈力,更變成神聖祥瑞的象徵。在晚期中國歷史的視覺文化中,龍除了代表至高皇權的地位,更是彰顯統治帝國秩序力量的極致表現。總而言之,透過此次展覽的專題討論,館方期待觀眾能理解中國傳統宗教與信仰的眾多分流,是如何跨越彼此間的差異限制,進而匯集成為包羅萬象的神祇世界。
元代佚名《雲行雨施圖》卷局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明嘉靖《景德鎮窯青花雙龍趕壽罐》。(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提供)
本文原篇名為〈示現法身,匯集萬象: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別有洞天:中國古代藝術與神祇」展覽報導〉,刊載於《典藏古美術》第327期。

「別有洞天:中國古代藝術與神祇」展

展期:2019.08.24-2020.01.05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265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