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世紀,西方藝術興起一股東方美術的熱潮,東洋美術讓印象派時期的藝術家們找到古典主義以外的表現形式,對其畫壇造成了強烈的衝擊。例如梵谷雖不是第一個受到浮世繪影響的藝術家,但他對浮世繪的熱愛程度堪稱第一,並以油畫方式臨摹版畫。
印象派藝術家藉由浮世繪版畫中觀察到許多原先西方藝術所沒有的表現形式。例如:大膽直接的內容傳遞、遠近對比強烈的構圖以及使用誇張的手法與簡化的筆觸等。這些作法不僅對西方藝術注入新生命,更成為西方藝術家突破傳統古典畫派的推力。
歌川廣重《名所江戸百景 大橋驟雨》,大判錦繪,安政四年(1857)。《名所江戶百景》是廣重晚年安政三年(1856)到五年(1858)間所製作的系列作品。本作在《百景》中屬於「夏之部」,廣重以寫實的手法捕捉因天候忽變、大雨驟來,橋上的行人紛紛撐傘披物,瑟縮急走的畫面。全景籠罩在交錯斜線表現的雨中,畫面充滿著一股緊張和動態的氛圍,而在遠處披著簑衣的舟人卻依然悠閒地撐著竹筏。廣重以濃墨渲染的技巧繪製黑雲,表達黑暗與壓迫,並以極細膩的筆觸刻畫出兩種不同角度的平行線,雨水線條以不同角度交叉落下,表現雨勢的強勁,形成強烈對比。而木造的大橋由高處俯瞰,如此才能看清橋上人們因突如其來的磅礡大雨,措手不及走避躲雨的樣子。日本浮世繪也對西方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荷蘭印象派畫家梵谷也曾臨摹此系列。(文/中右 瑛,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本次「江戶風華─五大浮世絵師展」來臺展出的作品精彩紛呈,江戶浮世繪師五大名家齊聚一堂,其中包括影響著東西方創作並對富士山情有獨鍾、自稱「畫狂人」的葛飾北齋;因描繪《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系列而享譽全日本的歌川廣重;更有江戶時代末期,提起武士繪就會聯想到的繪師歌川國芳。
葛飾北齋(1760-1849):視覺衝擊,前所未見的嶄新視野
葛飾北齋誕生於寶曆十年(1760),幼名「時太郎」。由於他出生的地方古時稱為葛飾郡,便以「葛齋」當作筆名的姓氏。葛飾北齋在72歲時,以不同角度與樣貌的富士山為題材,創作了畢生傑作《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前後共費時七至八年的時間;後來因為這一系列大受好評,故北齋又再增加了10幅畫作,最終此系列共有46張。
北齋大膽且抽象地描繪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富士山」,其中尤以「赤富士」、「浪富士」最為知名,不僅在日本,也在全世界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北齋的繪畫風格對日後歐洲畫壇產生巨大影響,竇加、馬奈、梵谷、高更等許多印象派大師也都曾臨摹過他的作品。1999年,葛飾北齋入選《LIFE》雜誌評選「千禧年影響世界的100位名人」,也是其中唯一的日本人。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神奈川沖浪裏》,大判錦繪,天保二年(1831)。《神奈川沖浪裏》使用了一般人不會描繪的視角加以放大,大膽且抽象的構圖。北齋不只研究西洋的遠近法,更創立自己獨特的「三等分遠近法」,他從畫面下緣往上三分之一的位置畫出地平線,如此視線就變得很高,而產生雄偉的風景畫作。波濤、漁船和遠處富士山的對比也表現其獨特美感。畫中不只有張牙舞爪的大浪,更連遠處的富士山,船上人物細膩地描繪出來。1885年梵谷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後開始接觸浮世繪,他臨摹過多幅浮世繪,並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他之後的作品中,例如梵谷名作《星夜》(De sterrennacht)中的渦卷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文/山本野理子,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凱風快晴》,大判錦繪,天保二年(1831)。 此畫作為《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中,知名度最高的經典作品之一。《凱風快晴》又被稱為「赤富士」,北齋以有限的顏色及簡單明瞭的構圖組成這幅畫作。他以日本各地所見的富士山作為象徵主體,《凱風快晴》赤富士所描繪的是晚夏早秋之際,清晨時分從山梨縣遙望日出的陽光富士山,在朝陽映照下被染紅的景象,捕捉到稍縱即逝的那一瞬間。所謂的「凱風」是指南風,漂浮在空中的積雲因微風徐徐吹拂而緩緩移動。根據日本傳說,鮮少人能夠看到紅色的富士山,因此被視為幸運的徵兆,也讓這幅作品格外被注意。(文/山本野理子,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五百羅漢寺榮螺堂》,大判錦繪,天保二年(1831)。位於江戶本所五目的天恩山羅漢寺三匝堂,是座建立於寬保元年(1741)的三層建築,因內部樓梯像是螺貝般呈螺旋狀,因此又被稱為榮螺堂。本畫描繪母子、小伙子、巡禮男女等參拜遊客,由堂上觀賞景色的樣貌。人們的目光都聚集在遠方的富士山上,畫中小夥子手指的方向、地板建築等線條皆指向富士山。北齋使用他擅長的西洋透視圖法,將賞畫人的視線巧妙地引導至富士山上。(文/山本野理子,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 山下白雨》,大判錦繪,天保二年(1831)。標題「白雨」,即午後傾盆大雨之意。畫作以積雨雲聚集的夏季天空為背景,清晰描繪山頂冠雪的富士山雄偉的樣貌。山頂雖被日光照耀呈現紅色,但山腳下卻有閃電閃爍。畫家以兩種不同的景色充分表現出富士山天候劇烈變化的樣貌。此外,相較於凱風快晴所呈現出的「赤富士」,本作品則稱為「黑富士」。(文/山本野理子,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葛飾北齋《百物語 笑面般若》,中判錦繪,天保二至三年(1831-1832)。百物語是江戶時代流行的一種娛樂。幾個人在半夜聚集,每講一個鬼故事,就要吹熄一根蠟燭,最後一人吹熄蠟燭後,將會出現靈異現象。《笑面般若》描繪般若手拿著小孩的頭,以裂開到臉頰的大嘴笑著。般若嘴邊的血,以及小孩斷頭處如石榴般凹凸不平的樣貌,可以想像般若咬斷小孩頭部的情景。目前認為,當時雖可能並不打算出版到100張,但應該有要發行到將近100張的企劃,結果《笑面般若》之外,還有《小幡小平次》、《執念》、《皿屋敷》、《小岩》共發行五張而已。之後一直到國芳等人出現前,都沒有再出版描繪靈異方面的錦繪。(文/加藤陽介,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歌川廣重(1797-1858):溫柔的景致,深受西方印象派喜愛
歌川廣重生於寬政九年(1797),姓安藤,名德太郎。他的雙親早逝,在15歲時成為歌川豐廣的弟子,學習浮世繪,也算是歌川派的浮世繪師。廣重的作品多為名所繪,熱愛旅行的他,經典著作《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系列畫作就是在旅遊過程中完成。
而廣重晚期作品《名所江戶百景》系列,則描繪了江戶在不同季節的風景名勝,以多變的視角與遠近景的轉變,刻意破壞將風景收入畫面的平衡感,讓觀賞畫作時給視覺帶來不同的震撼感。
廣重的風景畫並非單純風景畫,而是以人為主角,畫中表現出當地居民的生活、四季氣候變化以及人物的生活樣貌、感情,其繪畫風格較為親民並富有人情味。他把江戶所熟悉的一草一木都當成畫布,繪入作品中。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 日本橋 朝之景》,大判錦繪,天保四至五年(1833-1834)。東海道是連結京都與江戶必經之路,自古即設有驛站。此系列是以東海道上53個驛站為主題的作品,而「日本橋」則為東海道的起點。1832年廣重參與幕府八朔上京獻馬的使節團來到京都,途中以寫生的方式描繪沿途的風光明媚與溫泉名勝景點。其中不僅有四季變幻的自然美景,更有當地的風土民情。本作品描繪著日本橋清晨忙碌的景象,橋上可見使節團整齊的隊伍,橋下則有挑著扁擔往來送貨的魚販。此外,更描繪了早晨的天空,以及捕捉光線細緻的變化。如此細膩且寫實的作畫技巧,成為他受到普羅大眾歡迎的原因,奠定了風景繪師的地位,不僅江戶民眾喜愛廣重此畫風,活躍於歐洲的美國印象派畫家惠斯特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也受他影響。(文/中右 瑛,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拾三次之內 蒲原 夜之雪》,大判錦繪,天保四至五年(1833-1834)。靜靜下著雪的無聲寂靜世界。僅有人物被稍稍上了點色彩,呈現出黑白色調的景緻。本畫副標題為「夜之雪」,但畫面卻像白天一樣明亮。本畫為初版,是為「天暈」(天ぼかし、天一文字)的畫作。之後出版商為了強調夜晚氣氛,將「天暈」改成了「地暈」(地ぼかし、ぼかし上げ)。一般市面上的畫作大多是「地暈」,因此本畫為貴重的初印版。(文/中右 瑛,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歌川國芳(1798-1861):怪奇狂想曲,開啟異世界的大門
國芳於寬政九年(1798)十一月十五日,在江戶日本橋銀町一丁目京染紺屋出生。俗稱孫三郎,幼名芳三郎,是個標準的江戶人,以愛貓聞名。他在文化八年(1811)15歲左右,進入初代歌川豐國門下學習,名為國芳。歌川國芳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水滸傳》梁山108條好漢的人物性格,運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生動描繪出複雜且極具特色的人物肖像。因《通俗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而名聲大噪的國芳,一躍成為「武者畫國芳」,在畫壇確立了莫大的地位。
歌川國芳《人聚成人》,大判錦繪,弘化四至五年(1847-48)。聚集人體創造出其他型態的畫,稱為「嵌畫」、「寄畫」(寄せ)。國芳的嵌畫,目前共發現七張。16世紀義大利畫家朱塞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1526-1593),組合蔬菜與器物製作出肖像畫,國芳的畫與其之間的關係成為話題。不僅東方,在西方也都可以看到這種視覺畫、趣味畫。(文/加藤陽介,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歌川國芳《相馬古內裏》,大判三張一組錦繪,弘化年間(1844-1848)。提到歌川國芳,除了武士繪都會聯想到此幅畫作。本作品取材自山東京傳讀本小說《善知安方忠義傳》。本畫描繪骷髏揭開簾子,向下俯視光國。「相馬古內裏」為平安時代武將平將門所建的宅邸,平氏被滅後成為廢墟,畫中左邊打開卷軸的人是將門孤兒瀧夜叉姬,相傳平氏在那裡暗結勢力,聚集各種妖怪企圖為父報仇。而源氏家臣大宅太郎光國得知消息後,前往宅邸與妖怪展開戰鬥。原讀本中,光國面前有數百具骷髏,並與其展開激烈對戰,但本畫作中國芳選擇用巨大的骷髏作為主軸,如同將門強大的怨念。(文/中澤麻衣,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歌川國芳《真田與市能久 俣野五郎景久》,大判三張一組錦繪,弘化四年至嘉永五年間(1847-1852)。平安時代末期治承四年(1180),被流放到伊豆的源賴朝舉兵。石橋山之戰中,源氏方的年輕武者真田與一,與平家的野五郎纏鬥,雙雙跌落到海面附近。真田雖然想用刀砍下躺在下方的野的頭,卻砍不斷。這是因為刀子先前砍斷了岡部彌次郎的頭之後,血液凝固而拔不出刀鞘,所以只能直接用刀鞘砍殺。就在這樣一來一往中,真田被野的隨從長尾新六砍下了頭。國芳使用大判三張一組的連續畫,呈現出寬廣畫面,將真田、野、長尾三人畫滿畫面。纏鬥的兩人腳邊很靠近海,驚險萬分,讓人可以想像,這是非常充滿戲劇性的場面。雖然真田最後被砍殺了,但畫中他嘴部用力緊閉,雙眼怒視。描繪神情威武的武者,是國芳最擅長的畫技。(文/中澤麻衣,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歌川國芳《通俗水滸傳豪傑百八人之壹人 浪裡白跳張順》,大判錦繪,文政末年(1827-1829)。《通俗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生動地描繪出富有個性的典型水滸傳人物肖像,畫面中角色威武繁複並豐富多彩。整體畫面構圖飽滿,人物造型各異。國芳以細膩且生動的手法描繪出各角色所富有的特色以及背後故事。本畫源自於「張順破水門」,是國芳這系列作品中首屈一指的傑作。畫作中張順口中含著刀,欲沖破鐵水門。歷史中張順本為賣魚大盤商,後加入梁山泊,成為水軍統領。因皮膚白且極善水性,被稱為「浪裡白跳」。因敵軍躲在杭州城裡不出,因此張順決定潛入進杭州城內做內應,並以擅長的泳技,孤身一人前往湧金門。水門不僅被敵人用鐵格子遮擋,更裝有銅鈴。張順看準無敵人看守時嘗試入侵,卻萬萬沒料到這是敵人設下之陷阱,就在得知自己進入圈套準備跳入水中深潛時,轉瞬間被落下的強弩與石頭擊中,壯烈犧牲。(文/山本野理子,圖由時藝多媒體提供)
江戶風華─五大浮世絵師展
展期:2020.01.18-04.19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時藝多媒體( 4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