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祖宗的臉形神畢肖: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國往昔容貌」展

祖宗的臉形神畢肖: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國往昔容貌」展

中國從16世紀開始與歐洲開始密切接觸,透過商務貿易、宗教傳播及宮廷推廣等方式,藝術家得以接觸到西方圖像,他們不僅從中學習新的表現技法,也引入新的風格元素,直接促進肖像畫的多元發展。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現正推出的展覽「中國往昔容貌(Faces from China’s Past)」,聚焦16至19世紀明清時期的人物肖像畫。數個世紀以來,山水畫一直受到社會團體的宣揚讚賞,相比之下,世人對於人物肖像畫的關注似乎較為沉寂。但從16世紀開始,中國與歐洲開始密切接觸,透過商務貿易、宗教傳播及宮廷推廣等方式,藝術家得以接觸到西方圖像,他們不僅從中學習新的表現技法,也引入新的風格元素,直接促進肖像畫的多元發展。在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除了陳列難得一見的館藏珍品,更同時展出歐洲版畫與細密畫,經由這些作品的對比,提供觀眾機會比對不同文化中,人物與面容表現慣例的共性與差異,揭示彼此間如何相互影響。以下透過館方精選的八幅作品,期冀讀者能進一步了解明清肖像畫的傳統與創新。
17世紀顧見龍〈宮闈雅趣〉
活躍於17世紀的職業畫師顧見龍,一般人對他的生平經歷所知甚少。但根據朱萬章的考證,推斷其為江蘇太倉人,字雲臣,號金門畫史,生於1606年,1688年尚在,享壽在83歲以上。顧氏專擅人物寫像,曾供奉內廷,不但為帝后王公繪製肖像,也同時從事臨摹內府藏畫的任務。本次展出的手卷長達1公尺,描繪主題為宮廷閨閣仕女的休憩動態。畫面人物構圖分為多組,各自從事不同的雅趣活動,例如彈琴、吹簫、清談與閱讀等。但透過統合色調與布景配置,彼此之間卻又相互聯繫,具有流暢完整的視覺效果。在技法表現方面,畫家用筆精細,設色別緻,人物輪廓細膩精美,全篇賦彩豔而不俗。此處顧氏展現優秀的筆墨訓練,他以淡墨勾勒人物外觀後,再略施色彩點綴,臉部立體感的成分較低,延續當時江南地區的人物畫風格傳統。此外畫中出現的眾多物件,包括翎羽團扇、雕漆桌椅、巨型屏風以及紋飾繁複的飲食器皿等,都說明宮內富麗堂皇的生活情況。
17世紀顧見龍〈宮闈雅趣〉,紙本水墨泥金設色手卷,Harold Acton爵士捐贈,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7世紀禹之鼎〈消夏圖〉
康熙年間的著名肖像畫家禹之鼎(1647~1709年左右),字尚基,號慎齋,江蘇揚州人。曾入京任鴻臚寺序班,並以畫供奉入直暢春園。禹氏幼年師從藍瑛,出入宋元畫人諸家,人物寫真秀麗古雅,許多朝野名流多曾請禹之鼎摹繪圖像。此處的主角為高士奇(1644~1703),其字澹人,號江邨,浙江錢塘人。他是當時極具聲望的鑑藏家,不但工書擅畫精收藏,亦供職內廷官至禮部侍郎。畫中高氏頭戴斗笠,身著常服,手持釣竿,一派悠閒的模樣,恣意坐於舟楫前方。他的右腳曲弓,左腳入水,神情顯露出舒適安詳的態度。伴隨高氏的還有一位女侍,正端著茶杯往前遞送。在右上角的畫題點明此為主人翁的消夏避暑休閒活動,並留下題識「江邨先生五十二玉照廣陵禹之鼎」,可推斷此件畫作完成於1696年間。整幅人物刻畫精細,形神畢肖,面容部分以勾勒為主並加色暈染,衣紋筆墨則顯流暢,但其餘周圍布置應是由其他畫家補景完成。
17世紀禹之鼎〈消夏圖〉,絹本水墨設色掛屏,Laurence Sickman遺贈,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8世紀莽鵠立〈允禮像〉
本幅畫作的主角為允禮(1697~1738),其原名胤禮,是康熙皇帝的第17子,即果親王,雍正初賜多羅果郡王,後晉封親王。他自幼喜好丹青,曾以春和堂與靜遠齋為室號。而創作者則是莽鵠立(1672~1736),其姓伊爾根覺羅,字樹本,為滿族鑲黃旗人,曾辦理軍機事務,後出巡長蘆鹽政。因善用西洋畫法繪製肖像,莽鵠立相當受到皇室貴族的賞識,除了現存多幅允禮像,據傳他也曾奉命繪製康熙御容。此畫風格符合當時流行的宮廷品味,結合了中國傳統的輪廓描法與西方的陰影表現,讓人像面容與事物外型更顯突出,強調物象實際的豐富立體感。圖中允禮身著藍領褐色便服,手持如意,腰配圓環,其間紋飾描繪細膩,顯露一派華麗貴氣。另外他安坐於庭院中的太湖石上,身後並有梧桐與翠竹相襯,寓意著追求文人風雅。從畫上自題詩句可看出,主人翁喜愛自然景觀,並視之為自我修養的理想場所,記年為雍正六年仲冬(1729)。
18世紀莽鵠立〈允禮像〉,絹本水墨設色掛軸,William Rockhill Nelson基金購買,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8世紀佚名〈祝壽圖〉
與〈允禮像〉相互呼應的另一幅作品,同樣顯示出富麗豪華的場景氛圍。畫上的主角是一名中年婦女,其頭戴黃金珍珠髮箍,身著滿族便服藍袍,端坐於畫面正中央。她的左右兩側各有侍女相伴,紫衣者在捻香,黑衣者則持拂塵。在這座庭園裡,觀眾可隨處見到祥鹿、仙鶴、石榴、靈芝、松竹與瑞石等福祿象徵,尤其盆花中的枝幹造型隱約呈現「壽」字,表明此幅繪畫具有生日祝賀之意。而左方地面出現的公雞、母雞與小雞,則代表家庭幸福和樂融融的隱喻。戶外黑白間雜的狗以及室內白身黑尾的貓,彼此成為有趣的相稱。除此之外,畫中呈現的各類家具與擺設飾品,例如螺鈿座椅、山水屏風、青花瓷器、銅製花插與玳瑁香盒等等,無不凸顯受畫者的尊榮身分與高貴地位。整幅人物造型慈嚴莊重,設色多彩卻不失溫雅純厚,充分傳遞創作者的專業筆墨技法。
18世紀佚名〈祝壽圖〉,絹本水墨設色掛屏,William Rockhill Nelson基金購買,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8世紀佚名〈織繡圖〉
如果說〈祝壽圖〉表達出某種對外性的喜慶氣氛,那麼〈織繡圖〉則透露著私密感的靜謐氣息。畫中女子頭戴金翠珠寶髮飾,身穿高領紅衣,下著白裙,外罩半透明藍紗。其一手托腮,眼光朝前含情脈脈,身體略為傾斜在織繡架上。一旁的侍女同樣打扮時髦出色,雙手持捧漆製紅盤,上頭放著一只青花紋飾瓷杯。此處人物身材比例略顯纖瘦,空間視點設計頗受西法影響。畫家在多處地方添加巧思新意,例如領襟、袖口、坐墊與地毯部分,都費時施繪五彩繽紛的花紋樣式,顯露出十足的裝飾美感。而窗外的綠竹、牆上的山水畫、几上的佛手瓜與如意以及前景的蘭花,無不具有文人雅緻的象徵意味。此外,刺繡這一主題在傳統古典詩詞裡相當流行,被認為是女子等待情人過程中用來消磨時光的最佳方式。但留下的問題是,這位美麗佳人是在等待夫君還是恩客呢?
18世紀佚名〈織繡圖〉,絹本水墨設色掛屏,William Rockhill Nelson基金購買,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8世紀佚名〈祖宗像〉
與上述繪畫不同的另一類人物肖像畫為「祖宗畫」,一位婦人穿著正式冬季朝服,肅穆地端坐在椅子上,奢華富麗的服飾與裝扮,指明她應為清宮內某位后妃等級的尊榮人物。她的朝冠以薰貂製成,上綴朱緯,另有黃金珠寶等珍品飾之。朝袍色用明黃,批領及袖口部分皆增添貂緣,肩上下襲朝掛之處,也同樣加上貂緣。朝掛主體則色用石青,鑲片金緣,繡紋前後出現立龍各二,下幅另有八寶平水圖案。在飾品方面,她的領約以鏤金製成,添飾玉珮數枚,間以珍珠,兩端垂掛明黃絲條。而朝珠則有珠玉和珊瑚等類,不論佛頭、紀念、背雲或大小墜皆以寶石雜飾,整體設計搭配得宜。此外她的座椅是以剔犀工藝製成,其間還可隱約看見部分存留的地毯圖案。推測原畫底部應繪有地毯,但後來因為重新裝裱的關係而被切割。此類圖像主要存放於祭壇宗廟內,每年時節則由後代子孫在像前供奉紀念。
18世紀佚名〈祖宗像〉,絹本水墨設色掛軸,William Rockhill Nelson基金購買,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8世紀佚名〈金瓶梅插畫冊〉
這次展覽中有兩套冊頁相當受到觀眾的熱烈討論,首先第一套是〈金瓶梅插畫冊〉。自明代以來,為了吸引讀者的購買慾望,古典小說出版品裡大量出現繡像插圖。透過圖像產生的視覺想像,為原本單純的文字敘述增色不少。後來這些圖像脫離插圖脈絡,而由畫家另行創作單行本流傳於世,如同館方珍藏此作所示。這回展出畫幅之一為「花子虛因氣喪身」,花子虛為鄰居西門慶的結拜兄弟,是李瓶兒的丈夫。圖中花子虛面露病容,棲身躺於床上,無助地望向前方,手指著面前的李瓶兒。而李瓶兒卻只是無情地回眸一看,向兩側攤開雙手,顯示出夫妻倆的寡恩淡薄情分。此外圖中的室內裝飾與家具陳設,透露主人翁的奢華富豪生活。這些物品外觀的精美紋飾與豔麗色彩,切實地傳遞出《金瓶梅》世界中的時尚媚惑與玩好風尚。
18世紀佚名〈金瓶梅插畫冊.花子虛因氣喪身〉,絹本水墨設色冊頁,Kenneth A. Spencer夫人基金購買,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19世紀佚名〈人物肖像冊〉
第二套罕見冊頁是一組共74幅的肖像作品,有可能是當時商業藝館繪製人物面容時的樣品範例。在照相技術尚未發達的年代,顧客可以藉由這類圖冊的幫助,來說明指稱他們祖先外觀的特徵和形貌,之後畫家再從中擷取綜合,盡力完成與主人翁真實面貌最為相近的作品。此舉就如同今日警方常用的辦案方式,利用嫌疑犯辨識拼圖(identikit),即依據證人描述,由各類眼、鼻、嘴、耳或下巴等部分而拼製組成犯人面部圖像。在這裡畫家採取西方風格,不僅細膩描寫人物的五官輪廓,更施加陰影與色料,讓臉部顯示出強烈的立體效果與栩栩如生的真實感受。這套冊頁是以人物的頭部容貌為重點,其他諸如手腳、身軀或飾品等皆付之闕如,給予畫家較大的發展空間。在顧客獲得作品後,多會置於家中祖先廳堂內或桌案前,每逢節慶或忌日時加以祭拜緬懷。    
19世紀佚名〈人物肖像冊.戴帽蓄鬍老翁〉,紙本水墨設色冊頁,William Rockhill Nelson基金購買,Courtesy of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中國往昔容貌」展

展期:2019.04.06-09.08
地點: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林逸欣( 7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