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資深畫家何肇衢辭世(1931-2023):耕耘戰後台灣美術普及化的關鍵土壤

資深畫家何肇衢辭世(1931-2023):耕耘戰後台灣美術普及化的關鍵土壤

台灣畫家何肇衢(1931-2023)於今(2日)晨辭世,享耆壽92歲。除了曾是最年輕加入臺陽畫會、並於一生中持續創作的油畫家之外,他更可說是第一代台灣美術普及化的關鍵推動者,美術雜誌的創發、國小美術教育的耕耘、畫會與美展的交流與推廣,都少不了何肇衢的身影。

台灣畫家何肇衢(1931-2023)於今(2日)晨辭世,享耆壽92歲。除了曾是最年輕加入臺陽畫會、並於一生中持續創作的油畫家之外,他更可說是第一代台灣美術普及化的關鍵推動者,美術雜誌的創發、國小美術教育的耕耘、畫會與美展的交流與推廣,都少不了何肇衢的身影。

何肇衢出生於日治時期(昭和6年)新竹縣州芎林庄鹿寮坑。1945進入新竹縣立中學竹東分校,在美術老師賴榮來啟蒙下,學習繪畫的知識和技法。1949 年就讀於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1950年水彩作品〈池畔〉入選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全省美展」)。在臺灣畫壇「現代繪畫運動」風起雲湧的1957年,他積極參與國內重要美展,與「五月」和「東方」畫會成員交流,與楚戈私交甚篤。其後獲得前輩藝術家李梅樹的推薦,以最年輕畫家之姿進入臺陽畫會,不間歇地參與美展磨礪藝能,獲獎達29次之多,並連續三年獲得「臺陽獎」。

何肇衢《河畔》。(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何肇衢生前接受藝術家陶文岳訪問時,曾說:「我的創作不憑空想像,而是根據實物創作而來。這種實證的經驗,就我而言,最接近生活。」。圖為何肇衢作品《河畔》。(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何肇衢父親何信嚴為民間佛畫師,母親則在自家茶園農務,兄弟姊妹五男二女中,後來有不少從事美術相關工作者,甚至有四位從事繪畫創作。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於2021年舉辦的「時空‧疊影‧現代情──何肇衢90大展」的展覽檔案中,更有「何家班」的稱號。

何肇衢生前接受藝術家陶文岳訪問時,曾說:「我的創作不憑空想像,而是根據實物創作而來。這種實證的經驗,就我而言,最接近生活。」

何先生沉酣於風景寫生,遊歷於臺灣、日本島國、美國、歐亞大陸等地,從自然景物的脈動,汲取創作泉源,將自然萬物的節奏與律動,匯聚筆端,不斷地揮灑、試驗、解構、堆疊、重組與轉化,是他回應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等多重試探與印證,走向抽象與創新變革,是他繪畫探索過程的必然。


創作逾一甲子的何肇衢,以油畫為創作主軸,畫筆演繹人生。在創作表現上,可窺見何先生以中國文人畫為底蘊,師法自然,卻不囿於自然。不論風景或人物;具象或抽象;寫實或寫意;繁複或簡潔;絢麗或純淨,不僅在寫物之形,更是內在心緒流轉的抒發;既是時空再現,更是跨越時空,蘊藏濃厚的現代風情,動人心魄且耐人尋味。可以說,自然景物是何先生創作的基調,繪畫猶如其生命符碼,無論風格、技法如何轉變,既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更是他將東方美學與西方前衛藝術思潮巧妙交融的見證,故能淬鍊出具時代性與獨特性作品,譜寫出一幅幅非凡創作,綻放出璀璨迷人的藝術光芒。

國美館「時空‧疊影‧現代情──何肇衢90大展」展覽文字介紹

延伸閱讀|解構下的繪畫獨白──閱讀何肇衢的創作世界

不分學校內外的美術普及化的教育與推廣,是何肇衢之所以為戰後台灣美術普及化的關鍵土壤的原因。1952年自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在老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周瑛的引薦下,進入北師附小擔任美術科任老師,推進國小的美育文本。而美術教室也成為他的畫室,任教期間為壯年創作的巔峰期,留下數量可觀的作品,退休後也主持「宜園畫室」,指導社會人士從事繪畫創作。

這位美術家也將雜誌與書,視為具有客觀性與國際視野的新知識媒介。他曾將台灣鳳梨罐頭寄至日本的美術雜誌社,為了換得可以供閱讀的過期雜誌。何肇衢更透過日本雜誌及西方藝術刊物增廣見聞,特別注重書籍刊物的重要性,被朋友笑稱為是藏書痴。何肇衢更鼓勵李阿目支持其子李賢文創辦台灣戰後第一本美術雜誌《雄獅美術》(1971)年,並推薦其弟何政廣擔任主編,而何政廣更於1975年創辦《藝術家》雜誌,讓藝術觀點不限於一家之言,延續至今。

文化部長史哲聞訊深表哀悼並表示,何肇衢先生投注心力創作逾一甲子,以畫筆勾勒臺灣藝術史,美學風貌獨特且鮮明,畢生展覽、獲獎無數,作品獲國內各大美術館典藏,並親身實踐藝術教育,培育創作人才,為臺灣藝術家重要典範,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不分學校內外的美術普及化的教育與推廣,是何肇衢之所以為戰後台灣美術普及化的關鍵土壤的原因。圖為何肇衢出席國美館「時空‧疊影‧現代情──何肇衢90大展」開幕。(文化部提供)

(責任編輯:陳晞)

ARTouch編輯部( 17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