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Central搭配中環海濱既有的建築天際線景觀優勢,持續邀請Stiff Trevillion於中環香港摩天輪之下搭建臨時的帳篷展場,從戶外、游牧等空間性格就能嗅出Art Central誓言要創造有別於香港巴塞爾差異的觀展體驗。
仿生裝置的華麗開場
在本次展會中,可以觀察到大會以裝置作品為空間定調的思考,本屆展會入口首先由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純白的雕塑作品做為溫暖的迎賓基調,而進入會場前,英籍華裔設計師吳燕玲與施華洛世奇(SWAROVSKI)合作的水晶裝置《Sundew》,毛氈苔(Sundew)為以香氣及光影吸引獵物的食蟲植物,藝術家藉由紡織技術、電子科技、仿生物科技等跨域元素,創作出這件模擬食蟲植物生態的作品,於黑色鏡面背景中精緻浮現混合天然纖維和水晶布料製作的裝置,藉由聲音、香氣觸發使裝置律動,創造魅惑觀者的五感體驗。即便開幕當天持續的大雨磅礡,帳篷被落雨打得響亮,然而時尚的電音放送,搭配《Sundew》的香氛瀰漫整個會場,展商與藏家們舉著白酒互飲、交流,消費與放鬆的時尚氛圍讓娛樂與藝術成功的結合。
本屆拿下新晉菁英獎,張碩尹的自囚裝置《The Colosseum》。(攝影/林怡秀)
更為清晰的亞洲脈絡
相較於香港巴塞爾全球藝廊平均出線,Art Central更聚焦以亞洲藝術為呈現重心,約七成五左右的藝廊來自亞洲,而駐地歐美的國外藝廊在展品選擇上,也調整更為東方、民俗風情的選擇。如韓國第一家藝術畫廊—現代畫廊帶來李禹煥(Lee Ufan)的作品《From Line》,他被認定為韓國1970至1980年代單色畫運動(Dansaekhwa)與日本「物派」(Mono-ha)的先鋒代表,單色畫運動最初雖來自低限主義的影響,但在其日後發展與實踐層次上,則更接近於創作者心靈洗鍊與冥想的過程。著力梳理東亞戰後藝術家及藝術運動的日本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則選擇展出具體派成員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的作品,其承接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的國際視野,以充滿爆破力的油畫,改革日本的藝術表達性。其他如金桔畫廊(Kumquat Gallery)與Sakurado Fine Arts等畫廊皆帶來日本具體派,包括田中敦子、元永定正等人作品,畫廊重疊的選擇成為顯而易見的觀察,包括韓國單色畫、日本具體派和戰後華人海歸派,皆為目前藝術市場的熱點之一。而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共同舉辦的研討會項目「TALKS X ASIA SOCIETY」,也以亞太區藝術實踐的演變為主題,邀請區內包括古根漢美術館三星亞洲藝術資深策展人孟璐(Alexandra Munroe)與藝術家沈偉等具影響力的聲音參與亞洲藝術現況討論。
本屆展會入口展出英籍華裔設計師吳燕玲與施華洛世奇合作的水晶裝置《Sundew》。(Art Central提供)
破界,創新元素入場
今年大會共有來自21個國家、超過百家畫廊的展出規模,場內主要分為三個展區:藝壇萬象(Central)、新晉菁英(Rise)、裝置薈萃(Projects),並新增三個項目:MUMM新媒體藝術、4A圓桌會談以及EXPERIMENTA藝術映畫。
位於「裝置匯萃」區,坎托(Thomas Canto)的《Suspended Landscape》。(Art Central提供)
與法國香檳酒廠G.H Mumm合作呈獻「MUMM新媒體藝術」,為大會首個融合新媒體及行為藝術的展覽項目,其中除了於美食區複製東京當代畫廊The Container的實驗性空間,另有新媒體藝術家麥克林(Jack McLean)的演出,而此項目與台灣有關的亮點為致力發掘藝術新秀的倫敦Christine Park Gallery,帶來台灣藝術家張碩尹的作品《The Colosseum》,這座外形參照倫敦競技場的原型裝置,也是藝術家於博覽會期間的自囚空間,六天內除了「競技場」內的封閉空間外,藝術家進出皆必須戴上眼罩確保不獲取展覽中任何資訊。此件作品與另一位藝術家合作,這位成為張碩尹雙眼的藝術家每日手持畫板、炭筆於場中遊走,並將場內所見素描帶回競技場,再由張碩尹依此繪製成藝博會全景圖,張碩尹作品在現場引起廣泛討論,也獲得本屆大會「新晉菁英」的5000美元現金獎。
「裝置匯萃」項目選擇以大型的前衛裝置及空間藝術,挑戰傳統藝術展廳的侷限,藝術家坎托(Thomas Canto)利用抽象3D建築線條來對抗科技、富線條張力的作品《Suspended Landscape》。其他亮點畫廊包括Over the Influence帶來街頭藝術家Invader立體化像素(pixel)的作品;Mark Hachem Gallery帶來藝術家史帝勒(Wolfgang Stiller)所創作《Matchstickman》裝置藝術,Other Criteria則帶來赫斯特(Damien Hirst)裝飾性強烈的作品。
台灣的藝術島鏈
去年僅有兩家台灣藝廊參與Art Central,今年則暴增至十家畫廊,包括大象藝術空間館、科元藝術中心、伊日藝術、博藝畫廊、首都藝術中心、德鴻畫廊、意識畫廊、威廉藝術空間、路由藝術及藍騎士畫廊。
德鴻畫廊展出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系列與今年的裝置新作《陽台城市文明:悠遊的聚落》,此次裝置將他的平面繪畫帶往建築方向。(攝影/張玉音)
大象藝術空間館本次帶來旗下四位藝術家作品,包括將東方的書寫性轉換為現代主義語言、以指印系列為名的張羽,以韓紙創作出半立體雕塑質感的韓國藝術家徐正旻、台灣藝術家徐睿甫的油畫,以及去年12月第一屆香港水墨藝博中,備受香港藏家青睞的陳念慈水墨紙本作品。畫廊負責人鐘經新也談到Art Central預計明年度進軍新加坡,相較於多為本地作品與藏家取向的Art Stage,目前在國際操作上已然熟稔的Art Central有望成為Art Stage的一大勁敵。
第一年就參與的科元藝術中心負責人陳秀分表示,連續兩年和Art Central的合作,能強烈感受到主辦方的用心,包括提供足夠的VIP寄送名額,展位並非由評比或抽籤決定,而是考慮展覽風格,將相近的畫廊安排於同一區,在視覺上有著閱讀的流暢感。尤其此次除推薦陳幸婉1991至2002年的水墨紙本作品外,更帶來陳夏雨自1940年代後的人體銅雕作品,主辦方也將其展位安排在通道旁,讓雕塑的閱讀更寬敞。負責人表示希望讓國際觀眾認識台灣藝術史上自日治時代的古典雕塑,到台灣當代抽象藝術的兩位重要藝術家。
展會設置的Absolut藝術吧與英國藝術家James Ostrer的精神化身Guru Jimmy合作,從飲料、裝潢、娛樂以至氣氛皆由他設計。(Art Central提供)
畢業於英國金匠學院的林萬士,作品受極簡藝術影響並融合東方藝術精神,畫面中常用的元素來自泰晤士河中的石頭,過去曾以泰晤士河之石結合徐志摩詩句的方式創作裝置作品。此次博藝畫廊展出的作品,便是他將此概念集結於畫布上的呈現,在顏料的延伸中結合了肌理、手感與融合道家思想般的穩定手勢,與中世紀煉金術士所談哲人之石的概念意涵。開幕當日,林萬士作品受到許多英國藏家詢問,也有台灣與香港藏家予以收藏。
Mark Hachem Gallery 為參觀者帶來多件由藝術家史帝勒(Wolfgang Stiller)所創作《Matchstickman》裝置藝術。(攝影/張玉音)
意識畫廊呈現徐永進與王筱雯雙個展,跨越中青兩代,探討東方創作者的內在精神性抽象的探尋。徐永進深厚的書畫基本功,使其書寫線條體現出深厚的精神力道,呼應其不斷修習的禪學與老莊思想,注重靈性與身體合一的可能;王筱雯雖受西方教育,擁有理工科系的學習背景,卻致力於內在精神的梳理與重現,科學的思考邏輯使她以理性意識探索內在的世界,作品有著豐富層次的色彩與肌理,在她內化的世界中是有序而感性的層次演繹。
首都藝術中心展出兩位現代與當代藝術家—劉國松與蕭耀。劉國松早有藝術史的定位,提出「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以皴法與肌理解放傳統對筆墨的依賴,更從題材中藉由超越山水的宇宙觀,立下了現代水墨的藝術基石。設計師背景出身的蕭耀對畫的色彩、佈局與結構特別精準、敏銳,有著高度想像力和創造力,此次展出的作品「好色之圖」系列,傳達出人性情慾拼貼的可能性,挑戰視覺上的衝擊。而路由藝術則帶來謝怡如繽紛、純真的藝術作品,藉由潑灑、流瀉的筆觸將物件幻麗的記錄,成為每個當下甜美又苦澀的註解;相較多數台灣畫廊呈現台灣藝術的在地觀點,藍騎士畫廊則選擇以國際藝術家來定義畫廊的品味,包括英國的X光攝影藝術家維希(Nick Veasey),及銀針筆繪畫大師普魯沙(Carol Prusa)以及法國雙人組合Nonotak Studio令人炫目的光線空間作品《Daydream V.3》。
伊日藝術展出孫培懋作品,其擅長結合日常種種令人莞爾的荒謬劇情,作品使用鬼魅、俗麗的飽和用色。(攝影/張玉音)
藝術,可否無負擔的談
如果香港巴塞爾是一位面容姣好、著華服的雍容貴婦;Art Central則可能是位有著刺青、嚼口香糖的性感龐克,前者細膩的管理媒體進場與記者證列印;後者直接在記者身上貼上印有「Media」的貼紙,帳棚外是Guru Jimmy五彩、冥想做瑜珈的藝術酒吧,棚內將媒體區規畫如同某個時尚替代空間的資料庫區,自由取用。DJ的電音持續放送著,走廊上服務人員拖拉著香檳推車,手舉著「cash only」的牌子,傳達出某種低傳真(Lo-fi)與惡趣味的盎然基底。儘管藝博會的展品質地與參展單位仍是定位藝博成功與否的要件,Art Central顯然仍有諸多進步的空間,然而這些鬆軟、沒有壓力或強烈階級意識的管制,也成為一處可以更輕鬆談論藝術的場域,至少這種自由,在爆量藝術活動的一週,是不可多得的。
並非搶票,而是與Art Basel HK形成藝術聚落
頂級藝博壯大的市場群聚效應,往往如同磁鐵般使重量級藏家、藝術經紀人、策展人、收藏機構、名流等同時匯聚,博覽會存在的結構分層,頂級藝博巨人般的身影周邊總是會出現相應的衛星藝術展(Satellite Art Fair),如同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以下簡稱巴塞爾)同步的著名平行衛星展覽「Liste Art Fair」,更是主打年輕藝術家的國際藝博會始祖,但卻能容納比巴塞爾一種正規血統與經典性的框架,更多實驗性作品展示的可能,Liste Art Fair以當代藝術市場的實驗先鋒自居,在博覽會現場展出行為藝術作品更被視為常態,許多藏家甚至認為與實驗性作品相遇僅能在Liste Art Fair而非巴塞爾。而做為香港巴塞爾的衛星展Art Central,早已把藏家除了頂級藝博也會參觀衛星展的習慣納入,也不從競爭關係來看待香港巴塞爾,從展覽宣傳不斷強調兩展之間僅有步行十分鐘的距離,或接駁車與拿香港巴塞爾的VIP門票就能進入Art Central等設置,即能看出試圖創造的是兩者市場與性格互補加持的藝術聚落。
於中環海濱登場的2016 Art Central。(Art Central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