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透納獎入圍名單首次由藝術團體包辦,泰德美術館鼓勵藝術介入社會,卻遭入圍者批評剝削與表裡不一

透納獎入圍名單首次由藝術團體包辦,泰德美術館鼓勵藝術介入社會,卻遭入圍者批評剝削與表裡不一

「B.O.S.S」等團體的入圍可說是延續了近年透納獎「身分政治當道」的趨勢,這同時昭示了個人藝術家將連續第三年無緣透納獎最高榮譽。而「B.O.S.S」此番發聲則挑戰了透納獎所反映乃至引領的藝術創作趨勢,拒絕作為少數獲揀選的代表,為獎制與機構精心營造的多元幻象背書。至於計劃型創作是否將在疫情重創既有展覽機制後,愈發坐穩當代藝術創作的顯學,草根藝術團體又如何不被主流收編,皆是本次透納獎所開啟的後續關注重點。

一年一度的透納獎(Turner Prize)在本月7日,由主辦的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宣布入圍名單。近年來屢屢突破獎制傳統的透納獎,今年入圍名單也首次不見個人藝術家,全由實踐社會介入的藝術團體包辦。當透納獎正走出疫情全面復甦時,12日卻遭入圍者之一的「黑曜岩伴音系統」(Black Obsidian Sound System,簡稱「B.O.S.S.」)公開批評剝削與利用,並未真正有效地支持少數與藝術團體,且在裁員與性醜聞等議題的處理上,顯露其社會關懷口號下的表裡不一。

本屆透納獎將於今年9月29日起,於科芬特里(Coventry)的赫伯特美術館(Herbert Art Gallery & Museum)登場。(攝影/Andrew Paterson

從藝術家個人創作轉向藝術團體計畫

去年在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摧殘下,透納獎被迫迎來史上第二次的停辦,改為一次性地獎助十位入選藝術家各一萬元英鎊(約新臺幣36萬元)的「透納獎助金」(Turner bursaries),在藝術產業為疫情重創之際,救濟藝術家之生計與創作所需。隨著疫情延續至今,身兼泰德美術館總監與透納獎評審團主席的亞歷克斯.法爾哈森(Alex Farquharson)闡釋,過去一年仍少有藝術家得以公開舉辦實體展覽,這促使評審將目光轉而投向那些由藝術團體主持的持續性合作計畫,而非總侷限於畫廊展示。其中的草根計畫不僅成功延續至疫情期間,且成果在疫情籠罩的社會氛圍下,更顯意義重大。縱使透納獎自去年起因應疫情取消了公眾提名的環節,但透納獎的入圍名單對法爾哈森而言,仍係「對我們所處時代之非常時刻的回應」,而「透納獎最大的樂趣之一,也正在於捕捉與反映英國當代藝術當下的心境。」

入圍者「溫和/基進」(Gentle/Radical)在疫情期間,仍於他們所耕耘的河濱區(Riverside)實行「門口革命計畫」(Doorsteps Revolution Projecty)。(© Gentle/Radical

這同時昭示了個人藝術家將連續第三年無緣透納獎最高榮譽。在疫情席捲之前的2019年透納獎頒獎典禮上,身分背景各異的四位入圍藝術家,即自發向評審遞交聯合聲明,強調各自關注的不同社會議題,不該因獎項遴選而有優勝劣敗或相互對立之聯想,最終促成評審無異議通過四位共同獲獎的顛覆性決議,以「共通、多樣與團結」之名攜手的歷史性畫面,對當時深陷脫歐風暴的英國社會,傳達了堅定的多元共融意象。當透納獎已愈發脫離個體才華、技藝、創造力等成就肯認時,泰德美術館闡釋,本次入圍的五組藝術團體皆「緊密且持續地與橫跨英國各地的社群工作,透過藝術開啟社會變革。」在社會實踐之餘,法爾哈森補充,每組藝術家仍以某種方式——無論是影像、裝置、繪畫或其他,為各自的藝術創作開展視覺表現。

「數列組合」參與2019年國際婦女節遊行活動。(攝影/Alessia Cargnelli)

第一組入圍者「數列組合」(Array Collective)由11位以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Belfast)為基地的藝術家組成。自2016年起因北愛爾蘭愈發令人憤怒的政治局勢,更為積極合作組織抗議、計畫、展覽等至今,直面當地的政治社會與人權議題,比如對酷兒社群的法律歧視、精神健康、生態政治、仕紳化與社會福利等,近期則投身北愛爾蘭墮胎除罪化的倡議,試圖在主宰性的宗教與種族之外,為當代社會的他者創造新的神話想像。他們尤其善用DIY手作,結合藝術表達、直接行動與公共介入,幽默地回應嚴肅的社會議題。比如近期計畫「如同他人觀看我們」(As Others See Us,2019),即從基督教神化與古愛爾蘭民間故事中,提煉出三個角色,置放回現實抗爭場域的表演塑型而成,並再行以影像、雕塑、文本等形式記錄,最後召集在地抗爭者,一同於聯展的論壇中接力探討。

本屆透納獎入圍者「數列組合」(Array Collective)。(© Array Collective)

目光轉移到威爾斯首都卡地夫(Cardiff),扎根於此的「溫和/基進」(Gentle/Radical)創立自2016年,以「邊緣是我們的主流」的核心理念,由藝術家、社區工作者與其他各類倡議者共同合作營運,自文化出發連結,同樣提倡藝術作為由下而上的社會變革工具。他們的在地實踐橫跨快閃、表演分享、影片放映、吟唱、草根座談、散步、講演、共食、讀書會等各人群聚集形式,依著在地社群的文化需求、興趣、挑戰多樣而生,藉由探究地方「文化需求」,翻轉權力既有結構,開展文化民主化與文化修復的工程。「溫和/基進」於疫情期間實行的「門口革命計畫」(Doorsteps Revolution Projecty),在他們所耕耘的河濱區(Riverside)以社區報、Podcast等形式記錄分享在地多樣的故事、觀點,為這多語的文化區搭建長期而非一次性的對話平台,力求在接下來三年內觸及超過13,000戶居民;透納獎評審另外也提及他們已運行16年的「電影俱樂部」(Film Club)計畫,熟練地以獨立電影放映,在不同時段服務不同觀眾客群,並於週末創發各背景共聚的交流,疫情期間也轉為線上持續進行。種種實踐皆可見「溫和/基進」對河濱社區的深刻交託。

本屆透納獎入圍者「溫和/基進」(Gentle/Radical)。(© Gentle/Radical)
「溫和/基進」(Gentle/Radical)的「電影俱樂部」(Film Club)計畫放映現場。(© Gentle/Radical

「藝術作品計畫」(Project Art Works)則自1997年起成立,以英格蘭東薩賽克斯郡的海斯廷斯(Hastings)為據點,超過40位的核心成員,是一群具「神經多樣性」(neorodiversity)的藝術家與手作者。他們聚焦於社會行為、學習能力、注意力、心境和其他心理功能上的正常變異,之於文化上與照護上的能見度的提升,透過與該少數群體的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擺脫病理或障礙的污名。如同其他的入圍團體,「藝術作品計畫」同樣善用多元的創作管道,比如計畫、展覽、工作坊、委託製作、影像生產、出版以及數位平台,並與受薪或未受薪的照護者緊密合作,指引社會認識與理解多樣的身心狀態,以及健康與社會關懷體系。在疫情封鎖期間,該團體仍順利在海斯廷斯當代畫廊(Hastings Contemporary)舉辦工作坊,且於畫廊的對外窗框中,向行錄人展示裝置及放映影片。「藝術作品計畫」亦為「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15)的15個全球合作夥伴之一。

本屆透納獎入圍者「藝術作品計畫」(Project Art Works)(© Project Art Works
「藝術作品計畫」(Project Art Works)聚焦於社會行為、學習能力、注意力、心境和其他心理功能上的正常變異,之於文化上與照護上的能見度的提升,透過與該少數群體的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擺脫病理或障礙的污名。(© Project Art Works

甫參與「2020臺北雙年展」「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則是倫敦(London)的藝術家雙人組。自2013年起合體的兩人,為空間實踐與食物藝術的倡議者,創作提問人們日常食物的來源,並以食物如何被建構、治理與管理,延伸討論生態、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的變遷,藉由裝置、表演、製圖、錄像等跨領域形式,一探系統如何透過食物組織世界。比如從去年底至今,他們在泰德美術館展出的表演裝置「鮭魚:一種紅色的鯡魚」(Salmon: a Red Herring),即揭露養殖鮭魚如何被餵養人工色素,方能由灰轉為大眾熟知的鮭魚粉色,且其養殖方式如何衝擊野生鮭魚量,以及蘇格蘭西岸的海床生態。「食事提案」將這般謊言下的物種顏色變化視為生態危機的警示,探問我們究竟期待自然環境該是什麼「顏色」。此一計畫也成功敦促泰德美術館將養殖鮭魚從旗下所有餐廳的菜單中除名,改以再生水產養殖產物取代之。透納獎評審特別提及他們在長期與科學家、農夫、在地居民、學校與餐廳等合作之餘,愈發於蘇格蘭斯凱島(Isle of Skye)社區的參與投入。

本屆透納獎入圍者「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攝影/Ruth Clark)
「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鮭魚:一種紅色的鯡魚」(Salmon: A Red Herring)展覽現場,泰德美術館,2020-2021。(攝影/Lucy Dawkins)

另一組扎根倫敦的「B.O.S.S.」則於2018年夏天由QTIBPOC(酷兒、跨性別、非二元性別的有色人種)組成,致力匯集與服務該社群,共同投身藝術、聲響與行動主義,如同黑曜岩此一火山岩,經過快速加入與冷卻後,在黑暗中閃耀光芒。「B.O.S.S.」的沉浸式循環音景最開始出現於藝術家伊凡.伊芙柯亞(Evan Ifekoya)的展覽中,其創作後也為「Collective Hum」記錄成短片,「B.O.S.S.」再以此出發,延伸完成今年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al 2021)的委託製作,透過檔案的編織,呈顯英國少數群體如何透過聲響文化展現集體動能,對抗結構性壓迫。乘載牙買加1950年代起盛行的街頭伴音系統(sound system)文化,他們將其視為黑人自我表述的原型,挑戰當今非裔聲響文化的主導規範,望能再藉由喇叭傳播集體歡愉與治療的經驗。評審特別讚許他們在疫情期間,透過24小時線上演出為社群募得超過90,000英鎊(約新臺幣356萬元)的善款。

本屆透納獎入圍者「黑曜岩伴音系統」(Black Obsidian Sound System,簡稱「B.O.S.S.」)。(攝影/Theodorah Ndlovu
「B.O.S.S.」參與「2021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al 2021)展覽現場。(© Liverpool Biennal

泰德美術館鼓吹「身分政治」下的剝削與表裡不一?

未料,在入圍名單公布後隔週,「B.O.S.S」於社群網站上發表聲明,感謝透納獎之餘,更對泰德美術館檯面上正氣凜然地表揚藝術介入社會,檯面下卻接連出現令人難以苟同的表裡不一作為提出譴責。他們引用英國非裔共產主義者克勞迪婭.瓊斯(Claudia Jones)的名言「一個民族的藝術是他們自由的起源」(A people’s art is the Genesis of their freedom)為開頭,自問藝術團體在當今的藝術世界中獲得如是肯定,究竟意味著什麼?「B.O.S.S」闡述,縱然他們相信集體組織開啟轉變的可能,醉心於社會實踐的藝術機構卻未能適當地直面現實處境。比如機構常無法提供藝術團體合理的財務報酬,包括委託創作的預算與藝術家津貼,且產業對個體創造力內建的崇敬,遠過於其對集體合作中的發散、複雜曖昧。

「B.O.S.S」控訴,在獎制文化下,他們的參與、表演、展示,實成了被要求為之的榨取式、剝削式藝術實踐。更甚者,在廣泛的藝術產業中,黑人、棕色人種、勞動階級、障礙者、酷兒身體雖愈發成為被欲求的對象,卻總很快地用完即丟,仍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存在,未見對其持續性的關懷照料。「B.O.S.S」舉例,疫情期間包括泰德美術館在內的藝術機構,皆面臨工會因不滿裁員決策,遂行抗爭乃至罷工,遺憾的是,透納獎主辦方卻未能妥適處理員工的工作權與生存權。泰德過去一年內曾進行兩次的大規模裁員,一次發生於去年8月,主管美術館商業部門的泰德企業(Tate Enterprises Ltd.)宣布裁撤半數員工,衝擊含括美術館於倫敦、利物浦(Liverpool)及聖艾夫斯(St Ives)的295名零售、餐飲與出版人力;第二波則是去年12月泰德企業縮減480萬英鎊(約新臺幣1.9億元)支出以及12%的勞動力,牽連美術館120位全職員工。

「B.O.S.S」表明他們理解自己正在被利用,並叩問在非裔女性藝術家持續被噤聲之際,其作為酷兒有色人種的藝術文化團體,怎還能為透納獎提名?「B.O.S.S」在聲明中特別點名2017年藝術家潔德.蒙特塞拉特(Jade Montserrat)的案例指出,在藝術家公開指控藝術交易商安東尼.德奥菲(Anthony D’Offay)對其性侵後,竟遭與德奧菲合作關係密切的泰德美術館封殺。德奧菲對指控矢口否認,泰德美術館則是直到2018年1月,英國《觀察家》(Observer)全面揭露德奧菲正面臨1997至2004年間發生的多項性騷擾、性侵害醜聞之際,方發表公開聲明宣稱雙方已同意切斷一切連結。「B.O.S.S」相信蒙特塞拉特所遭逢的打壓在藝術世界中並非個案,並提及英國藝術社群「Industia」早已向泰德美術館遞交公開信,館方卻仍未回應其中的多項訴求。

「B.O.S.S」總結道,雖然他們正邁向豐足,但至關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在自身參與之後的背景脈絡,且他們有權利要求在更具滋養與支持性的條件下成長。最後並引用蒙特塞拉特的話說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像我一樣的人們可以不帶怨言的走進來,無需再被要求代表其他人發言。」

「B.O.S.S」控訴,在獎制文化下,他們的參與、表演、展示,實成了被要求為之的榨取式、剝削式藝術實踐,表明他們理解自己正在被利用。(攝影/Theodorah Ndlovu

對此,泰德美術館回應其欣見「B.O.S.S」接受透納獎提名,表示「泰特致力於支持藝術家的工作,我們始終歡迎批判性的對話和參與。藝術家必須能夠自由地表達,並以他们希望的方式分享觀點。透納獎對於入圍藝術團體的創作深感熱情,肯定他們回應疫情的合作性實踐,所展現的團結,以及橫跨英國各地的社群力量。」 並強調由於本屆入圍名單含括了更多藝術家,參與費用也將由往年每組入圍者的5,000英鎊(約新臺幣19萬8千元),提高至10,000英鎊(約新臺幣39萬6千元)。

「B.O.S.S」等團體的入圍可說是延續了近年透納獎「身分政治當道」的趨勢,入圍與得獎者形貌之屢屢創新,年復一年引發各界話題議論,而連年突出藝術介入社會的同時,也持續激盪著各界針對藝術性的論辯。「B.O.S.S」此番發聲則挑戰了透納獎所反映乃至引領的藝術創作趨勢,拒絕作為少數獲揀選的代表,為獎制與機構精心營造的多元幻象背書。至於計劃型創作是否將在疫情重創既有展覽機制後,愈發坐穩當代藝術創作的顯學,草根藝術團體又如何不被主流收編,皆是本次透納獎所開啟的後續關注重點。

本屆透納獎將於今年9月29日起,於科芬特里(Coventry)的赫伯特美術館(Herbert Art Gallery & Museum)登場,作為2021文化城市活動的一環,並按傳統於12月1日舉行頒獎典例。得主將獲頒25,000英鎊(約新臺幣98萬9千元)獎金。

本屆透納獎將於今年9月29日起,於科芬特里(Coventry)的赫伯特美術館(Herbert Art Gallery & Museum)登場。(© Herbert Art Gallery & Museum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