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只一甲子的事

不只一甲子的事

奧賽美術館名畫特展、秦兵馬俑特展、驚豔米勒畫展……這些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藝術特…
奧賽美術館名畫特展、秦兵馬俑特展、驚豔米勒畫展……這些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的藝術特展,所引發的話題和觀眾熱烈的迴響,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而提起與齊白石、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余承堯等近當代藝術家有關的代表性展覽,史博館無疑也是眾多藝文愛好者最先聯想到的策展單位;更不用說館藏的春秋〈蟠龍方壺〉、北魏〈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唐三彩俑等,亦無一不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寶文物。然而,相信很多人一定不曉得,史博館在1955年成立時可是一度有「真空館」的窘稱呢。
直到教育部撥交原河南博物館所藏及戰後日本歸還文物,加之各界熱心捐贈及館方持續購藏等多管齊下,才成就館內目前古今兼備、樣貌多元的文物典藏面貌;而透過不斷與海外典藏單位合作交流、引進各類展覽,更讓史博館在延伸博物館功能與深耕社會服務等面向獲得極大的肯定。
今年欣逢史博館60年館慶,《典藏.古美術》特別了製作「史博館.深耕台灣一甲子」專題。除了專訪現任館長張譽騰,暢談史博館身兼推動中華文化復興與社會多元美術教育的功能,以及未來「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如何整合博物館聚落和城市景觀,使其周邊成為首都文化圈重要據點之願景;專題內的三篇專文,亦深入介紹了該館自11月底起推出的「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內容,以及史博館鎮館之寶──河南新鄭出土青銅器群的入藏歷史,當然更少不了梳理史博館「國家畫廊」之設立對於台灣藝壇的貢獻,帶領讀者縱觀一甲子來史博館走出自身鮮明特色的歷歷軌跡。
不只一甲子的事
再看邁入第90個年頭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相信從本刊前兩期的報導,讀者們已能感受到故宮多年來在硬體設施擴充及研究、典藏、展示上的蛻變。本期「特輯」持續透過專訪,一探故宮如何在承繼清宮舊藏之外,以民間捐贈與館方新購文物補益典藏之不足,進而延伸文物研究新視野。而由學術盛事「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亦能看到學界如何重新認識故宮文物,將中國或亞洲藝術置於全球貿易交流網絡下,精彩建構收藏及鑑賞歷史景貌。
小雪過後,天氣漸寒,但回顧、感恩與收藏的氣氛卻也變得更加濃厚,放眼全球藝術展演活動亦多籠罩在這樣的氛圍下。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正以繪畫、雕塑、文書、相片等藝術文物與檔案,回溯一個世紀以來「認識與再創敦煌」的歷史;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以外銷歐洲的亞洲藝術品,訴說17世紀荷蘭人著迷於異國風華的點滴故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除了藉北山堂收藏碑帖銘刻拓本展,重新梳理與研究重要館藏,並於喜聞過齋藏玉展中首次揭露並分享敏求精舍成員鄧國楨30多年來收藏高古玉器的漫漫心路與成果;回到台北,中華文化總會的王壯為書法篆刻展,則清楚勾勒書家對遷台後美術教育不可磨滅的影響,與台灣傳承不息的藝術能量。尚有諸多古美藝文盛事,有請讀者們展卷細究了。
近來世事擾攘,無論旁觀親歷,但願大家一切平安。
本期主題:史博館.深耕台灣一甲子
由於建成時沒有任何收藏,國立歷史博物館曾經在成立初期被稱為「真空館」。直到教育部將將原河南省博物館播遷來台的出土文物和日本侵華戰爭後歸還之文物撥交保管,史博館才開始有了「心臟」。
時值史博館成立一甲子,本期古美術特邀請館長張譽騰侃侃而談史博館至今的經營與變化,以及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六十年特展「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專文、展品精選等,請您在這入冬之際細細品味!
廖堯震( 5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