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抽象藝術先驅葉竹盛辭世,享壽78歲

臺灣抽象藝術先驅葉竹盛辭世,享壽78歲

臺灣抽象藝術的先驅葉竹盛於中秋前夕辭世,享壽78歲。他是臺灣第一位以藝術形式深入探討生態環境現實議題的藝術家,開拓了生態藝術的表現方式,透過作品傳達對生命的深刻體悟與反思。

臺灣抽象先驅藝術家葉竹盛於今(2024)年中秋前夕辭世。他是臺灣首位以藝術形式深入探討生態環境現實議題的藝術家,表達對於生命體悟與省思,透過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探索東方傳統文化理念的深層意涵。

葉竹盛 《秩序與非秩序》 壁紙、描圖紙、紗布、石粉、墨汁、洋乾漆、粗蔴、夾板 1989。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葉竹盛,1946年出生於高雄鼓山,先後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西班牙馬德里最高藝術學院(馬德里大學),而後兼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葉竹盛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就讀時期,曾受業於李梅樹、楊三郎、李澤藩以及陳景容等人。畢業後與朱沉冬、洪根深、劉鍾珣與李朝進等人共組心象畫會,但仍苦惱於如何以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個人創作,作品除了能夠滿足視覺感官的風格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為深層心理或是更積極回應社會的表現形式?葉竹盛遂遠赴西班牙留學。葉竹盛認為,西班牙環境的「南方情調」及其特殊的地方美感,例如:濃艷的黑色、奔放的色彩,對他產生極大的影響。

「很自然地我在那樣的環境中接受了這樣的訓練,從而促使我重新對自己過去學習得到的技巧做一次大整合,所以也就較為紮實,無形中也慢慢意識到我這樣的技巧形式和自己感受比較能吻合貼切,比較能觸及自己內心深處的美感。」(註1)

葉竹盛
葉竹盛 《樹枝・傳奇之一・之二(二聯幅) 》 油彩、色粉、壓克力、油畫布  1995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學成歸國後,葉竹盛有感於當時因為經濟發展、大興土木,而使得自然遭受破壞。他便以取之自然被毀棄或遭人為破壞後殘存的物質做為創作材料,重新加以安排表現在畫面上,而後發展為「抽象.物象」、「秩序與非秩序」等系列。1986年,與多位南部藝術家共組「南臺灣新風格畫會」,開拓南台灣的前衛藝術發展。

而在1988 年移居臺北後,更深度地感受到自然遭受之破壞。因而推出了「環境.生態」、「逃避與批判」等系列作品。葉竹盛當時也嘗試以兩張畫作並置,企圖製造一種對話的方式,例如人 VS 作品的對話、作品 VS 人的對話。

葉竹盛 《作品III (秩序與非秩序系列)》 墨水、壓克力、實物 1988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葉竹盛作品其實是以臺灣的文化與政治背景,回應當時來自西方的「抽象繪畫」。是一種學習自西方,輾轉探索,最後再回歸到東方哲思的語境中解放。這種「形而上的心象繪畫」——是意圖擺脫具象、卻又從現實存在的風景中,擷取內心景色的繪畫。這些繪畫不從色彩解析,也不訴諸於知性理論,反而擴引感性經驗,走向哲學與生命體悟,才構成了本土形上繪畫的基調。(註2)

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了1980年代以降,臺灣現代藝術的創作特質:省思學理,由實驗中變創美學法則;體現環境,從造型中傳逹生命觀想,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候的時代風格。(註3)

葉竹盛 《I (秩序與非秩序系列) 》 墨水、石膏、蠟筆、壓克力顏料 1983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2年,葉竹盛位於北投的畫室兼倉儲遭遇大火,畢生創作幾乎化為灰燼。他彌感世事無常,他將這段生命經歷內化為更深層的反思,創作也從早期具議題性和訴求性的表現,昇華為內在的哲學省思。並且察覺到他所追求的抽象主義乃至萬物的思想,是得以自禪理中得到印證。於是他透過物品重組的抽象表現,深刻探討生活、自然與宇宙的關係,反映出人類在宇宙中既受制於自然力量,又不斷追尋自身秩序的矛盾,並在「秩序」與「非秩序」之間尋求平衡。他將自然元素抽象化,轉化為充滿個人風格的美學表達。

延伸閱讀|葉竹盛 沉潛。萌生

葉竹盛積極表現個人對社會以及大自然的獨自看法,採用多媒材和半具象甚至非具象手法,並藝術投身教育,啟發無數藝術家。陳才崑曾評價其在藝術創作中導入環境生態,是臺灣藝術界稱得上最為積極的一位。

葉竹盛 《秩序與非秩序》 紙、胚布、墨汁、樹枝 1992 圖片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註釋

註1 巫義堅,〈淺談葉竹盛的創作思維—從視覺與觀念的缺口談起〉,林泊佑,《海洋・生態・變奏曲:葉竹盛作品集》,台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4年 10 月。

註2 江衍疇,〈環境自覺中的心象與果相〉,《悲憫・大地・葉竹盛》,臺北市:悠閒藝術,2000 年 12 月。

3 同上註。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