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0橫濱三年展在「餘暉」中領跑後疫情時代國際雙三年展,三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創新高

2020橫濱三年展在「餘暉」中領跑後疫情時代國際雙三年展,三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創新高

第七屆日本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在延期兩週後,於本月17日順利開幕,成為後疫情時代首檔實體登場的大型國際雙三年展。張徐展、何采柔、武玉玲三人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的攜手支持下獲邀參展,也使得本屆成為歷年來台灣藝術家參與該展人數之最。
隨著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國際藝術交流因各國的邊境管制而首當其衝,原訂2020下半年接力登場的數個雙、三年陸續宣布延期至明年,包括歐洲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歐洲宣言展(Manifesta 13,延至今年秋天)、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ale)、格拉斯哥雙年展(Glasgow International),南美洲的聖保羅雙年展(Bienal de São Paulo )、亞洲的光州雙年展(Gwangju Biennale)、東京雙年展(Tokyo Biennale)等,抑或如雪梨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等改為線上展廳。第七屆日本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則在延期兩週後,於本月17日順利開幕,成為後疫情時代首檔實體登場的大型國際雙三年展。張徐展、何采柔、武玉玲三人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的攜手支持下獲邀參展,也使得本屆成為歷年來台灣藝術家參與該展人數之最。
藝術家尼克.凱夫(Nick Cave),於橫濱三年展主展場大廳的作品《Kinetic Spinner Forest》。(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疫情對生活秩序的快速重組,正好呼應著本次三年展的主題「餘暉」(Afteglow),以光的殘影為喻,探討去中心化的多元藝術發展,希望透過作品帶領人們拋開既定窠臼,發掘不同意識間的流動與互相映照。首度以外籍策展團隊身分擔任本屆藝術總監的印度瑞克斯媒體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對此共勉:「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陌生、病毒大量傳播、仍有部分未知的餘暉之中,而且其中沒有既定規範可循。我們必須獨自以及攜手一起探索因為熟悉的規則受到改變,而加快震盪波動的各種規模與尺度。我們正沉浸在這樣的湍流中,它的壓力正在我們所有人之中蔓延。」
何采柔本次為三年展Plot 48展區入口量身打造的新作,亦為本系列規模之最,長度超過二十公尺。(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本屆三年展一共邀集65組(67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1980年代後出生的非歐美年輕世代為主,其中有一半來自亞洲、大洋洲,四分之一來自西亞、中南美與非洲,另外四分之一則來自歐美等國;而展覽的前期工作本身,即已挑戰著策展、執行團隊與藝術家的常規,多數外國藝術家包括藝術總監瑞克斯媒體小組皆無法入境日本,必須以視訊遠距進行佈展,打破過去藝術家親臨展間後,隨現場狀態調整作品細節的習慣。入選的台灣藝術家張徐展便表示,與十位日方布展人員的工作的確屢經考驗,如何準確傳達藝術家想像的山型線條與佈局困難重重,所幸幾經溝通,終在最後一天順利完成。
張徐展本次展出《AT5》參考台灣民間「藝陣扮裝」以動物扮裝演出,並在定格動畫中使用跳接剪輯,喻示著文化流動中相似又相異,交互又混種的連結。(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張徐展本次展出「動物故事」系列新作《AT5》,持續以民間故事類型索引「阿爾奈-湯普森分類法」(簡稱「AT分類法」),探究亞洲民間故事中相近的連結,並以跳接(jumpcut)實驗文化流動與延伸混種的可能。其作品展示於橫濱美術館(Yokohama Museum of Art)主展場一樓一棄置員工廚房中,藉由台灣民間的藝陣扮裝,為此一首次對外開放的閒置空間,更添奇幻的餘暈。
張徐展作品《AT5》於橫濱美術館主展場一樓一棄置員工廚房中展出。(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張徐展以新作《AT5》參展,結合亞洲民間故事文本探索與世界共通性的連結與流動。(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另一位參展的台灣藝術家何采柔同樣延續著近年的系列創作,此次展出裝置作品《搖欄III》,藉由柵欄的尖銳頂端與搖籃般的弧形底座,持續探索纖細溫柔與偏執緊張間,充滿等待與韻律起伏的「中間」。(註1)本次為三年展Plot 48展區入口量身打造的新作,亦為本系列規模之最,長度超過二十公尺。觀眾在入場前,必須穿過這件交錯搖擺的「搖欄」。搭配展覽嚴格的人數管控舉措,藝術家於本作中尋覓的平衡或權衡狀態,在現下情勢中似乎更顯多層次的對話張力。
觀眾在走入Plot 48展場前,必須穿過何采柔這件交錯搖擺的「搖欄」。(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何采柔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搖欄III》,邀請觀眾穿梭其間行走獲得身體經驗。(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藝術家武玉玲本次則在三年展中展出作品《生命軸》等五件編織軟雕塑作品。標誌性的紅、黑及苧麻三線,將關係與生命經驗的纏繞,從甫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結束的個展「纏繞」,綿延至了橫濱展場。她期盼這些經部落祈福儀式祝福的作品,能帶著自身的靈魂,代替她親臨現場。其創作跨越地理隔閡,在此刻除了展示藝術家梳理自身、部落集體等之間的生命記憶,或許更能重省瘟疫蔓延下的心理距離,修復與創發新的人際連結。
武玉玲展出《生命軸》等5件作品,運用部落回收材料共同製作。(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武玉玲的編織軟雕塑作品從甫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結束的個展「纏繞」,綿延至了橫濱展場。(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瑞克斯媒體小組在本月新發布的論述中亦重申生命本是一場充滿光輝的自我學習,卻常在日常的連續中被掩蓋淡忘。「『餘暉』同樣是關係、箴言與情動、保持耐心與好奇觀看及敘述這個世界的基石。搭建起此般支架幫助我們感知生命脈動中的震顫與隱憂、崩潰與突破……。生命、宇宙、世界與日常時間在無數的舉措中裂解與重組,在光輝的照料下日積月累地重建著。分秒即在時間有害碎屑中獲得修補。」橫濱三年展將自今年7月17日展出至10月11日。
創作跨越地理隔閡,在此刻除了展示藝術家梳理自身、部落集體等之間的生命記憶,或許更能重省瘟疫蔓延下的心理距離,修復與創發新的人際連結。(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註1 參見「事故NO ON:何采柔個展」展覽論述
ARTouch編輯部( 16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