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為這個社會留一些長久、有益的東西。因此在我開始有能力回饋社會的時候,我想了兩條路:文化與醫療;這就是奇美博物館和奇美醫院的由來。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今日上午11時17分去世,享耆壽95歲。奇美集團對外發表聲明: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於2023年11月18日上午11時17分安詳離世,享耆壽96歲。
許文龍創辦人於1928年出生於臺南市,1960年秉持「企業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之理念,創辦奇美實業,成為臺灣壓克力之父,打造出全球最大的ABS廠。除了經營事業,許創辦人更全心投入「醫療」與「藝術文化」兩大公益領域;有感南部醫療資源匱乏,成立奇美醫院,同時不忘兒時夢想,創建奇美博物館,希望用醫療改善人民健康,用藝術滋養大眾心靈。醫院與博物館,是他留給臺灣社會最真誠的禮物。
許創辦人一生最大的夢想已經完成,他老人家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感謝,感謝大家給予的一切。
許創辦人家屬與奇美集團將遵其遺願,不發訃聞、不辦公祭,懇辭各界輓聯、禮金、花籃。11月22日起至11月26日在奇美實業鹽埕廠設置追思會場,緬懷其一生貢獻;12月2日於奇美博物館舉辦集團內部「追思音樂會」。配合規劃,奇美博物館將於12月1日、12月2日休館,造成不便,敬請包涵。後續相關事宜將於奇美實業、奇美醫院、奇美博物館官網公告。
許創辦人家屬與奇美集團,誠摯感謝各界關心。
一、【奇美博物館—追思牆】
時間:11/20(一)起開館時間
地點:大門入口處
二、【奇美實業鹽埕廠—追思會場】
時間:11/22(三)至11/26(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3時
地址:臺南市南區金華路一段392號
三、【奇美博物館—休館公告】
時間:12/1(五)及12/2(六)
貧苦童年,心懷博物館美夢
許文龍出生於日治時期1928年2月25日,在十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1933年父親許樹河失業,舉家住在臺南市神農街運河邊「貧民窟」,自貧苦的小學時期起,許文龍就半工半讀,22歲完成臺南高級工專學校機械科的學業。1950年,父親與家人在臺南西門淺草一帶開設一間經營童裝的小店「奇美行」;1960年,許文龍與兄弟姐妹們集資,創辦臺灣第一家生產壓克力塑膠工廠,亦起名為「奇美」,為奇美實業集團的起步。奇美實業廠後與台塑集團成為臺灣塑化界兩大龍頭,有「北台塑、南奇美」之稱。
除了事業上的成功,許文龍以博物館事業為眾人樂道。許文龍曾談及,創辦博物館的想法從很小便扎根。小學時期他經常至住家附近,由日本人設立的臺南州立教育博物館(前身為臺南博物館)參觀,為臺灣第一座公共博物館。他自言:「對孩子來說,免費參觀豐富又好看的博物館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放學後我不是去魚塭玩耍,就是待在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在我的童年記憶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日後在從事文化事業時,籌辦一個為大眾開放的博物館,便成為我的優先考慮。」
1977年奇美文化基金會成立,自1988年開始系統性地蒐藏西洋藝術史上不同時代與流派的作品,其中包含古羅馬帝國的馬賽克藝術、文藝復興、巴羅克、洛可哥、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後印象派等作,其中收藏最豐者為19世紀法國的繪畫與雕塑。
1989年,奇美成立藝術資料館籌備處,1992年在臺南仁德的奇美實業大樓中成立奇美博物館(5至8樓),開始以私人美術館的方式免費對外開放;2001年「南科奇美博物館」於臺南科學園區成立,展出自然史與兵器史等相關藏品。2003年,臺南縣政府與台糖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書,由台糖公司提供土地,做為臺灣面積第三大的臺南都會公園基礎。在前臺南縣長蘇煥智的居間協調下,由政府出地、奇美集團出資,於都會公園園區內興建佔地9.5公頃的奇美新館。
奇美博物館建成後,奇美集團將建築物捐給臺南市政府,並由奇美博物館基金會負責經營50年,並同時認養臺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新館自2015年元旦開館,營運至今已是臺南標誌性文化景點。迎賓的大理石群雕「阿波羅噴泉廣場」以等比複製17世紀法國雕塑家圖比(Jean-Baptiste Tuby)於凡爾賽宮製作的阿波羅噴泉,為參觀打卡熱點。主館建築外型融合羅馬、希臘等古典元素,以白色的圓頂、山牆與柯林斯Corinthian)柱式呈現,以符合「臺南的文藝復興從奇美開始」的理想。館內常設展文物來自於奇美文化基金會、奇美實業與許文龍家族之收藏,藏品多達上萬件。
許文龍希望臺南人把奇美博物館當家,常常「回家」來看看,因此,設籍臺南市者、以及於臺南市就讀之學生可以免費參觀奇美博物館,歡迎臺南鄉親有空來吹吹冷氣、感受一下藝術的氛圍。許多從未踏入博物館的民眾,因奇美博物館而獲得了博物館初體驗。
奇美名琴,讓世界聽見臺灣
奇美博物館館藏類項包含繪畫、雕塑、家具、兵器、自然史,更以樂器收藏知名──奇美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小提琴收藏,涵蓋世界各大製琴師名作。許文龍收藏小提琴的契機起自1990年,自林昭亮購買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1709年製作的「瑪麗.霍爾—維奧第」,他形容:「當琴身貼上脖頸的那一瞬間,渾身激動得無法言語;在拉出第一個琴音時,史特拉底瓦裡的靈魂穿越了281年的時空,發出清澈如水的召喚,宛如天啟。」這把名琴的購得,開啟了許文龍收藏名提琴的契機。
最為人樂道的是,奇美自舊館時期便開始,便提供免費名琴借用,除國、高中、大學音樂科系主修提琴項目的學生,有不少音樂名家亦慕名借用過奇美典藏的樂器,演奏家馬友友、林昭亮、呂思清等人都曾以奇美的典藏進行演奏。小提琴家曾宇謙,更藉奇美博物館出借的名琴奪國際比賽大獎。奇美設立的「奇美藝術獎」,20年來出資逾臺幣6000萬元,贊助了超過200位美術與音樂人才,也透過定期舉辦提琴研討會,打響臺灣名號。
曾為許文龍編著回憶錄的林佳龍,在書序中提到許文龍對於琴的理念:「許文龍打從一開始就主張,這些琴絕不歸奇美、更不屬他個人擁有。因此,他總是慷慨借琴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而且是免費出借。因為他總是想到,許多音樂天才不一定出身在富有家庭,他不希望一般財力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學音樂而傾家蕩產,更不希望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因為家境不佳而被埋沒。最重要的是,在他心目中,名琴不應被收藏在保險櫃裡,而是應該讓名琴美妙的聲音,被這個世界聽見。」當有朋友問許文龍:「有人說你是創業家,也有人稱你為慈善家,你怎麼看自己呢?」他告訴朋友:「我是一個保管小提琴的人。」
有人好奇,為何奇美博物館的建築、典藏皆以西洋為主,而不是臺灣本土作品?這與許文龍年幼的經驗有關,他認為臺灣窮苦人家與中產階級可以在身活周遭接觸到東方藝術,但經濟能力可能不允許他們飛到不同國家去拓展視野、接觸西方藝術。因此,奇美將西方的藝術作品「搬到臺灣來」,讓更多經濟條件不足的家庭,也能接觸與親近西方古典文化。他曾道:「50年後,奇美企業可能不會存在,但奇美醫院、奇美博物館會代代相傳,在臺灣留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