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國低限主義先驅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逝世,享壽87歲

美國低限主義先驅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逝世,享壽87歲

American Abstract Art Trailblazer Frank Stella Dies at 87

美國低限主義先驅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1936-2024)於5月4日逝世,享壽87歲。史帖拉游刃於繪畫、版畫、雕塑的形式,並持續拓展低限主義的框架,其對顏色和形式的探索被無止盡地討論與展出,對後世影響深遠。

美國低限主義(Minimalism)先驅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1936-2024)於5月4日因淋巴瘤於曼哈頓住家逝世,享壽87歲。身為美國戰後最受推崇的藝術家,史帖拉的經典宣言「你所見的即你所見(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不僅為低限主義做出最精闢的註解,也啟迪了無數藝術家。

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1936-2024)。(© Christopher Gregory / The New York Times)

義大利裔的史帖拉在1936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父親是位婦科醫生、母親是曾經受過藝術學院訓練的家庭主婦,史帖拉的第一次繪畫經驗始自於父親的指示下重新粉刷家中牆壁與船隻,並從中感受到材料的特性,而他在日後創作黑色繪畫(Black Paintings)時仍使用油漆工的畫筆。中學時期進入菲利普學院(Phillips Academy)便開始探索繪畫,接觸到歐普藝術家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及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 1880-1966)的理念。而後,史帖拉就讀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歷史學,並在此結識了美國抽象主義藝術家沃爾特・達秘・班納德(Darby Bannard,1934-2016)以及藝評與藝術史學家Michael Fried (b.1939)。

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Lévy Gorvy Dayan提供)

史帖拉在大學時期經常參訪紐約畫廊,受到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及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 1910-1962)的作品啟發,進而塑造其早期的藝術視野並影響往後的創作方向,1958年畢業後便移居紐約,投身藝術創作並很快嶄露頭角。1959年,史帖拉的數件黑色線條畫作被選入紐約MoMA「16個美國人」(16 Americans)展出,同場藝術家還有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賈斯柏・瓊斯(Jasper Johns, b.1930)等,揭示出當時美國藝壇的創新與活力面貌。而至1970年,33歲的史帖拉成為當時MoMA為其舉辦回顧展的最年輕藝術家,同名展覽涵括十年的創作歷程,強調其在極簡形制當中的多樣性與原創性。

LGDR於2019年為藝術家舉辦首個大中華地區展覽「American Master. Frank Stella: Polish Villages」展場一景。(Lévy Gorvy Dayan提供)

史帖拉的早期創作並未呈現三維世界,更有意避免任何創造空間與深度的營造,而是創造最直接的視覺經驗。例如他最著稱的黑色繪畫便是透過平行的、重複的黑色條紋讓畫面回歸到純粹的視覺性與物質性之美感。他曾表示:「我要所有的人讓路給我的畫作,甚至於連我自己也是,讓觀者親自感受繪畫所要傳達的概念,不要有任何的干擾,觀者從中看到什麼,就獲得什麼。」讓媒材與最終的作品皆以一種無需中介、不受干擾在觀者面前呈現,也因而達成「你所見的即你所見。」之理念。而後,史帖拉也創造出類似同心圓構圖的彩色弧線,是依據1960年代參訪一些中東城市的靈感,但對他而言依然只是「一個平面,上面塗了顏料——僅此而已。」

Frank Stella. Rozdol I, 1973. Mixed media low relief collage (felt, colored canvas, paint on Kachina Board),
114 x 94 x 5 inches (289.6 x 238.8 x 12.7 cm). © 2019 Frank Stell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Lévy Gorvy Dayan提供)

而在1967年,史帖拉與知名的舞蹈家 Merce Cunningham 合作,為其設計布景、服裝與海報。這個經驗也影響了他在往後的十年的繪畫跳脫了幾何圖形的框架,轉而更加自由不拘的面貌,他也將作品冠上與「低限主義(Minimalism)」 對比的「極大主義(Maximalist)」來統稱這段時期帶著鮮明的浮雕特徵之創作。像是在1970至1974年發展的「波蘭村莊系列」(Polish Village Series),作品靈感源自 17 至19 世紀波蘭東部地區的木製猶太教堂,這些建築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納粹摧毀。此系列是史帖拉首次直接在畫作中加入浮雕,標誌著其演變過程的關鍵時刻。使用了包括木材、瓦楞紙板和毛氈等材料,雖然還不算是全然獨立的雕塑,但這些組合與嘗試已對空間關係展開了探索與創造,在形式上展開了嶄新的維度。

LGDR於2019年為藝術家舉辦首個大中華地區展覽「American Master. Frank Stella: Polish Villages」展場一景。(Lévy Gorvy Dayan提供)

自1990年代起,史帖拉的作品演變為用色更加繽紛的幾何結構與雕塑,並開始運用電腦技術和建築製圖將數位影像融入作品當中。他的「白鯨系列」(Moby Dick),涵括繪畫、版畫和雕塑,作品標題來自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經典小說之章節。史帖拉也在1990年代開始嘗試獨立的雕塑和建築專案,並自此改變其創作方式跨越既有的平面繪圖、浮雕、雕塑、建築界線。色彩鮮豔的幾何形狀相互蜿蜒、作品量體的規模與造型變化益發有機,似乎已與早期極簡風格大相徑庭,改以全新的方式關注他的作品和觀眾之間的關係。而即使史帖拉的作品看似變得越來越龐碩和複雜,但其創作的實踐仍從未偏離對物質性的堅持。再者,他對抽象的詮釋極為自由,即使在每次新的實驗中都反對傳統的抽象。

惠特尼美術館於2015年為藝術家舉辦回顧展。(© 2015 Frank Stella/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graph by Ronald Amstutz)

縱覽史帖拉在各時期的創作風格多變,其對顏色和形式的探索被無止盡地討論與展出,不僅對後世的藝術家影響深遠,亦獲得許多榮譽與獎項,包括:2009年國家藝術獎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此為美國傑出藝術成就的最高榮譽,以及2011年國家雕塑中心(International Sculpture Center)的當代雕塑終身成就獎。

惠特尼美術館於2015年為藝術家舉辦回顧展。(© 2015 Frank Stella/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graph by Ronald Amstutz)
ARTouch編輯部( 170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