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收藏一段時代,收藏歷史: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的繪畫收藏

收藏一段時代,收藏歷史: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的繪畫收藏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名聲遠播,早已是享譽華人世界中國書法收藏私人單位之箇中翹楚,實力雄厚。基金會以書法為名銜,金字招牌遠揚海內外,但其收藏絕不限於書法。暮春三月,當全球藝文活動因疫情按下暫停鍵,值此安靜時節,基金會低調且大規模地在創時講堂陸續整理繪畫作品,一幅幅祖宗畫像、山水巨軸、風俗長卷、花鳥冊頁等等,珍藏寶物舒卷展開透口氣。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名聲遠播,早已是享譽華人世界中國書法收藏私人單位之箇中翹楚,實力雄厚。基金會以書法為名銜,金字招牌遠揚海內外,但其收藏絕不限於書法。暮春三月,當全球藝文活動因疫情按下暫停鍵,值此安靜時節,基金會低調且大規模地在創時講堂陸續整理繪畫作品,一幅幅祖宗畫像、山水巨軸、風俗長卷、花鳥冊頁等等,珍藏寶物舒卷展開透口氣。何國慶更邀集學者專家們上手鑑賞,「基金會希望展覽的品質是大家所認可的。而不是我有多少藏品通通拿出來展,我希望對社會是有責任的。」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春日雅集」,邀集諸位學者共赴藝宴,眾人不約而同佩戴口罩,寫下疫情裡的藝事風景。(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收藏始於大千
以父之名「創時」成立基金會
1986年,何國慶因緣巧合與朋友合買了由張大千家屬釋出的一批大千古書畫收藏,「對於收藏,那時候沒概念,成立基金會後,就有系統地開始收藏。這些年來,我們是以書法為主,但有的歷史人物沒有書法,但若畫上有其書法題字,這也成為我們的藏品。當然,不論是書法或繪畫,藝術的品質一定要好。」
收藏不止步於個人私事。1995年,何國慶以父之名成立基金會,將個人收藏品味化為公共教育資源,紀念並傳承父親「創時」的志業,「期許為後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時代」,基金會長期舉辦公眾展覽、演講、出版、活動,近年更獎助高雄獎「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社會推廣不容馬虎,公眾展覽備受檢視,藏品經專業顧問把關,最權威的國際知名藝術史學者傅申即是其一。論藏家財力殷實者多有,能持續且深情者再少,願意投身公眾事業且負責任者更是幾希。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春日雅集」低調且大規模地在創時講堂陸續整理繪畫作品,一幅幅祖宗畫像、山水巨軸、風俗長卷、花鳥冊頁等等,珍藏寶物舒卷展開透口氣。(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明畫細節賞趣市井人味
清明上河圖、百工圖所呈生活百態

時光荏苒,三十多個年頭至今,繪畫收藏集中於明代,題材可概分為鳥獸動物、花木樹石、山水、人物畫像、歷史風俗、地理輿圖等;畫派地域性則有著金陵、吳門、松江等;畫家身分則具皇室大臣、閨閣藝伎等,共約200件。「就畫題來講,我之所以喜歡晚明繪畫,在於畫中表現了文人生活與市井百態,這樣的情境有別於清初四王單純追求筆墨的抽象表現,在題材上多了些『人味』。」
藝術史上最具「人味」的「清明上河圖」基金會也藏有一卷,何國慶說:「清明上河圖很多是蘇州片,但我看裡面的人物活動很有意思,連戚繼光鴛鴦陣裡面提到的兵器長槍一丈八、鳥銃都有,還有日本倭刀、摺扇(一說為永樂年間傳入中國)。除了日常生活,連軍隊都出來了,呈現出明代的景況,很有意思。」該卷落款託名為宋代的「馬興祖製」,有別於多數藏家僅專注於真偽,何國慶知此乃「偽好物」,在細節中看到明代,津津有味。接著,續談〈百工圖卷〉,「這件作品經荷蘭駐日大使高羅佩收藏,當初一看到,我就想說怎麼在中國繪畫裡沒看到這類百工圖,這很奇怪啊。題款寫是在『四明』畫的,那四明就在寧波,而寧波是與日本交流的重要交通樞紐。學者看畫時,表示這可能是為了日本所畫,因為日本有這樣的需求。」
明代佚名〈百工圖〉。(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藏肖像更藏畫主心跡
漫漫歷史長河,留下時代見證

有著市井百姓的生活群像,也有著特寫精細的個人畫像。明清官像約有30件,有〈周之綱便服像〉、〈顧起元常服像〉、〈天啟士人便服像〉、〈佚名舉人常服像〉、曾鯨風格的〈張卿子像〉等,形成基金會繪畫收藏的一大特色。談起這門類,「我在法國凡爾賽宮參觀時,看到拿破崙的畫像,畫得很寫實清楚,西方不論是畫女人、軍官等等,一看就能知道這是誰。所以當我看到這些官像畫時,就覺得畫得很好啊,衣袍上的補子可看出官階,旁邊也擺置有文房器物等,可以顯示主人翁的品味。畫中人物能知道是誰當然最好,但不知道的我也很喜歡。」
曾鯨風格波臣派的〈張卿子像〉與浙江博物館收藏的曾鯨〈張卿子像〉,像主容貌動作相同,最大的差異在於基金會本有背景,浙博本則無。基金會本無簽款,但右下角具曾鯨的哥們姜紹書的印章。一稿多畫,深值得研究。何國慶憶述當初購藏此作,原因無他,乃是對像主容貌印象深刻,可見畫作寫實形象之逼真。「我認識他啊,一看就決定要買下。很多學者一看到就有熟悉感,因為看過浙博本。那現在可知像主的畫像也只有這二件。他是明末清初杭州名醫張遂辰,他與同學友人講論,形成中國醫學史上集講學、醫療與研究於一體的錢塘醫派,這不就是臺大醫學院和臺大醫院間的關係嗎?可說是世界醫科大學的前身。」有看過基金會舉辦的展覽與出版的刊物,都可注意到不論古今的先賢哲人,盡量配有人物畫像照片,且挑選最貼合主題的年紀容貌,以加深觀者印象,拉近距離感,瞻仰風采,使前賢成為活生生的人。「我希望為時代留下一些見證吧。至少要將這些前人們,讓我們今人知道。」
明代曾鯨風格〈張卿子像〉。(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以「人」為根本,「歷史」為時空,多元維度而有體系,重現時代生活。「我不會去追大名頭。就說追星,一個時代裡不會只有鄧麗君、江蕙歌唱得好聽,還有許多好歌星。如此一個時代才會豐富,社會才會多元。就好比在臺灣,藝術家會有多少,會只有一個張大千嗎?大家都只追張大千嗎?不會有這種事情的。那當時的書畫能留到現在,也是受到人們的重視。」學者王耀庭曾在看完基金會收藏的魏之璜作品後,表示若看到如此品質水準,怎麼能夠說魏之璜是二流畫家,怎能因為沒看到好作品就抹煞掉一位好藝術家。
鍾情金陵遺民山水
故國深意難言,盡在筆端佳色

那基金會繪畫收藏有大明星嗎?當然有,而且還是群星團體。在晚明的山水畫中,何國慶說:「我尤其喜歡金陵八家,這群在明亡後活動於明朝故都南京一帶的遺民畫家,以寫實的筆墨,把記憶中的山水畫下來,抒發思念之情。」
金陵八家,指的是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龔賢最為人熟知,作品也最多,而其中的謝蓀則是存世極少、尤其罕見,成為搜羅八家齊全之重要關鍵。就像收集散落於世界各地的七龍珠一樣,相當困難。2017年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主任凌利中受訪說明:「謝蓀的傳世作品是金陵八家裡面最少的,算上扇面也就六七件,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有所收藏。在《山水冊》入藏上博之前,上海博物館在金陵八家中獨缺謝蓀作品……畫幅不大(14×19公分),但是畫風非常細膩,充滿文氣,同時結合了南京地區的實地實景,充滿生活情致。畫家身上體現出的既有傳統又有創新。」這件近年新徵集到的《山水冊》八開,曾出現於2012年北京匡時拍賣,競奪熱烈,時以逾低估價三倍多之322萬元人民幣成交。而這《山水冊》還有另八開,就藏在基金會,名為謝蓀《寫心冊》,並另有一開題款「水木清華小院邊,幽齋景趣倍蕭然。庭中一夜起秋思,古樹西風落葉天。清秋景象,寫為詩情畫意,即味外味。具此妙筆,無遺憾矣。小溪民題。」小青綠設色,一派湖山佳色,絢麗中見清雅,當初拍賣宣傳時即選用基金會此冊當作真蹟證明。目前已知,全世界公私收藏單位只有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宮,以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擁有金陵八家。
明代謝蓀《寫心冊》,其中一開。(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明代謝蓀《寫心冊》,其中一開。(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罕見的山水作品,還有王徵〈溪山車馬圖〉。「王徵跟徐光啟齊名,他是中國第一個學拉丁文的中國人,也是中國第一位機械工程學家,鄉里都稱他『小諸葛亮』,譯著《遠西奇器圖說》,這是第一本介紹近代歐洲機械工程學、物理學的書,李自成起兵後,他和縣令一起募兵守禦。後來李自成徵召他出仕,他拒絕,絕食殉國。這麼重要的一個人,卻完全沒有他的作品,所以當我看到香港小拍,有王徵的作品,哇就覺得一定要非買到不可,結果居然沒人認識,就買到了。他畫機器工程圖很厲害,所以這個人本來就是會畫畫的人,這件作品畫得很細,『山容深深水潺潺,馬車紛紜任往還。若問此中多少意,筆端難寫與君看。』可說是王徵的山水孤本了吧。」
明代王徵〈溪山車馬圖〉。(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亦敵亦友亦相惜
妙談與楊儒賓茶廬間競拍趣事

歷史人物正在消逝中,吉光片羽難能可貴。還有一件南居益的〈月落千山圖〉,南居益擊退占領澎湖的荷蘭人,他由澎湖吉貝進攻鎮海港,並在澎湖娘媽宮(今澎湖天后宮)前跨海用火炮對準圍攻荷蘭人的城堡,終使荷蘭豎白旗投降。最後,在李自成攻破渭南後,招降南居益,施以砲烙之刑,仍是堅決不從。次年(1644)正月,與族弟南居業絕食殉國。
除了歷史,何國慶講起〈月落千山圖〉購藏經過頗有意思:「那時主任吳國豪和清大教授楊儒賓在紫藤廬喝茶,楊儒賓的電話響了,說出去一下,接著吳國豪的電話也響了,也出去一下。後來儒賓兄先回席,捶胸頓足,說:不知那個誰害我,一直頂價,讓我買不到。國豪就問他是買誰的,他說南居益,國豪就說不好意思,那是我買的。」同時以電話競舉拍賣,四海茫茫真是太巧合,如果不是何國慶與楊儒賓是不會有這樣的情形。這些重要人物的手蹟翰墨,難以相遇,搜羅不易,「偶爾碰到一件就很開心啊。」何國慶順利購藏王徵或南居益的作品,既是興高采烈也發出深思喟嘆,「我覺得對歷史的不認識,真的是太可惜了。」輕輕地說出重重的歷史。
明代南居益〈月落千山圖〉。(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楊儒賓曾在文章中說自己和何國慶是「亦敵亦友」:「我與他所以有『為敵』的可能,純粹是收藏的緣故。中國藝術、中國書畫在這個世紀前,西元2000年之前,市場價格對我們這些窮教員還是開放的,不管在骨董店或拍賣市場上,當時只要不碰到對文化有理念的買家,我輩窮教員都還有些機會買到文化內涵較濃厚的作品。上個世紀,華人世界有文化意識與修養的買家不多,很不湊巧,何先生恰好是箇中的鳳之毛、麟之角,其收藏中心雖有所在,邊際卻無所不在……」此文標題〈民國人的晚明關懷〉,可謂楊儒賓對何國慶的點評。
以收藏為人物立傳
無「奇」不有,顯影人間群像

「我的收藏角度是當時的社會文化是如何,民間生活是如何,所以我覺得這些收藏都是好的,不要只有故宮,大家只會看故宮,看乾隆收藏的眼光角度,這就有點可惜了。我只是在明朝這段時空,不去比其他。」何國慶的收藏眼光,學者藏友看後,歸結為一「奇」字。晚明的美學理想、社會語境,正是尚「奇」,強調著獨特、個性化的創新意識。明代湯顯祖主張優秀的藝術作品應是「自然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狀」;通俗小說有明末凌濛初寫《拍案驚奇》、姑蘇抱甕老人編《今古奇觀》,「奇」被廣泛運用,成為時髦。白謙慎言:「作為晚明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奇』和當時思想界鼓吹的追求真實的自我密切相關。」何國慶的收藏面貌與晚明社會相合,但這並不是刻意以「奇」字為出發點,而是自然順性而成,他仿效司馬遷《史記》之〈列傳〉,以藏品為人物立傳。「我不是收藏書法或繪畫,我是收藏歷史,收藏一段文化和特色。張載說:『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不敢說都是聖,但說先賢,要為先賢繼他的絕學。」「所以我辦展覽等公眾活動,終極關懷在哪裡?就是中國人說的『安身立命』。學歷史可以給自己做一個參考。」
元代錢選款〈獻之書裙圖〉。(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何國慶對於自己的收藏都有所研究,有其觀點,談起歷史,信手拈來,都有故事。在觀賞人物畫時發出對中西視覺文化的喟嘆,對山水畫、花鳥畫亦有所感,「中國晚明的山水畫幾乎一定有題詩,去讀一讀來了解這張畫。上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來,我向他解釋畫上的題詩,講完後他就了解,這真有意思。西方的風景畫沒有題詩,就是畫而已。一張中國大山水畫裡若有人物,人物都是很小的,人跟大自然來比顯得渺小,人不是主宰者。中國講究自然主義,所以呈現在花木鳥獸中,也都是在自然的環境中,不是餐盤上的食物靜物,都是活的,有生命的。高居翰(James Cahill)曾在哈佛大學的諾頓講座上說:『即使在世界藝術史上,歐洲19世紀以前的畫壇,也都難與17世紀的中國畫壇媲美』。」
明代黃媛介《仕女圖冊》,圖為其中一開〈翻經〉。(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創時」而「國慶」,這股情懷,就如他在《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所言:「我想透過真實存在過的明朝人物,藉由重探他們的生平言行,凝視他們的墨蹟手稿,以尊崇敬重的心,告訴後代子孫:我們的祖先很優秀,我們的身上有他們的DNA。『明朝』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代表了珍貴、美麗,富有創造性的時代,我也最喜歡晚明的生活品味與文化氛圍。我誠摯地希望,傳教士們稱讚中國人『富而好禮』、『謙遜』、『極其清潔』的明代文化,能夠傳之永久。」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31期(2020年4月號)「特寫」,
更多古典藝術新知,請追蹤:典藏古美術FB
1995年,何國慶以父之名成立基金會,將個人收藏品味化為公共教育資源,紀念並傳承父親「創時」的志業,「期許為後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時代」,基金會長期舉辦公眾展覽、演講、出版、活動。(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提供)
藍玉琦( 25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