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畫廊而言,這個週末本是2020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K,簡稱香港巴塞爾)前緊鑼密鼓的最後籌備期,卻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為意外的空檔。在藝博會方面,集結了231家參展畫廊的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將於3月18日首度亮相,希冀彌補這一空白。同樣在本週末,包括今年首度進入香港巴塞爾畫廊主展區的安卓藝術畫廊,以及去年甫擴大亞洲布局的瑞士Mai 36畫廊(Mai 36 Galerie),皆以項目展形式在臺北展呈原定於香港巴塞爾展售的作品,兩個展覽都將持續至4月中旬,是為畫廊及時變通的線下因應之道。
安卓藝術項目展現場。(安卓藝術提供)
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不同階的灰》,油彩、畫布,182.88 x 121.92 cm,2019。(安卓藝術提供)
安卓藝術在其香港巴塞爾項目展中意圖呈現過去三年來畫廊主推的藝術家近作,包括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傅饒、李明則、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石晉華、史金淞,以及新近開始合作的楊世芝。項目展以羅馬神話中銜接過往與未來的「兩面神」雅努斯(Janus)之名為題,凸顯非常時期韜光養晦的反思。因畫廊空間比原定香港巴塞爾的展位更大,考慮到展呈效果,在原先規畫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小件作品,但依舊以「山水」和「抽象」作為策畫主軸,直接體現於石晉華的《走筆#173 霽月吹雪圖》、史金淞的《百衲圖・山水練習三》、李明則最新複合媒材作品《阿巴斯》以及楊世芝《從一塊粉紅飛起》等主要作品中。與安卓藝術合作多年的菲律賓藝術家克魯斯的最新創作《不同階的灰》,和大卷伸嗣《迴響——水晶計畫:紅色洋裝》於展間內呼應;傅饒於去年關渡美術館個展後最新創作的兩件大幅三聯作之一《深淵》,則是展覽中最為氣勢磅礴的作品。在即將上線的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安卓藝術也將基本呈現同一批作品。
楊世芝⟪從一塊粉紅飛起⟫,墨、天然礦物顏料、棉紙拼貼於麻布,110 x 120 cm,2013。(安卓藝術提供)
在這看似無奈之舉的香港巴塞爾項目展布展完成之際,安卓藝術的負責人李政勇表示,他更願意將當下的非常時期看作是一個重新找到平衡的轉機,無論個人還是集體,都應動態地面對整體局勢。談及畫廊於其間的因應之道,李政勇提到有些畫廊可能會透過降低展覽頻率來減少開支,但安卓藝術沒有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其並未經營二手市場,而以畫廊展覽和博覽會為主,多與藝術家維持長期的合作關係,降低展覽頻率即意味著減少銷售機會。
安卓藝術項目展現場。(安卓藝術提供)
傅饒《深淵》,油彩、畫布,220x420cm,2020。(安卓藝術提供)
從一個超越疫情的層面上來看,安卓藝術早已未雨綢繆,其盡量不讓市場起落影響畫廊經營的應變舉措,包括在掌握客戶品味的前提下,於展覽開始之前、提前幾個月就向藏家介紹和推薦藝術家新作。在近年市場走低的大環境中,維持並提高市佔率變得尤為重要,安卓藝術戮力提高自身經營的藝術品在藏家購藏結構中所佔的比例,這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藏家對畫廊的黏著度。同時,一些並未大量、但會固定每年以小額花費來購藏藝術品的藏家,其購藏行為往往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少,也會對畫廊有很大幫助。
安卓藝術曾是最早使用Artsy的臺灣畫廊,卻在使用三年後選擇退出。李政勇認為線上交易尚未成熟,對於資源齊備的國際大畫廊而言或許有幫助,但對中型畫廊而言則並無迫切性。而Artsy在畫廊篩選上不甚嚴格,更適合一次性的交易模式。幾年下來發現前來洽詢的客人多持投資心態,畫廊難以找到可建立進一步互動關係的藏家,這與安卓藝術戮力在藝術家與藏家兩方面都不斷累積、將藏家培養為長期忠實客戶的方向並不一致。在李政勇看來,透過累積而集聚的能量,也是許多國際一線品牌畫廊的成功之道。藝術在消費或鑒賞上都具有一定門檻,現階段的線上平台則更適合作為實際體驗的輔助工具。此外,安卓藝術則從今年開始與施行邀請制的Ocula合作,與畫廊展覽展開同步線上銷售。
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迴響——水晶計畫 紅色洋裝》,修正液、壓克力、色粉、衣料,197.8 x 99.8 x 38.8 cm,2014 。(安卓藝術提供)
石晉華 《走筆#173 霽月吹雪圖》 , 紙、墨、白色鉛筆、炭精、粉彩、文件,paper: 77 x146cm;document: 48.3×32.9cm ,2019-2020。(安卓藝術提供)
同樣於本週末展開香港巴塞爾項目展的,還有來自蘇黎世的Mai 36畫廊,配合香港巴塞爾的線上展期在臺北成立的Pop-up展間,以展覽「凱若思」(Kairos)呈現史帝芬.巴爾肯霍爾(Stephen Balkenhol)、特洛伊.布勞恩圖赫(Troy Brauntuch)、馬格納斯.普萊森(Magnus Plessen)、托瑪斯.魯夫(Thomas Ruff)與中國藝術家臧坤坤的作品,呼應當前國際局勢的轉變。
Tags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6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