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物派藝術家的市場何在?

物派藝術家的市場何在?

物派團體活躍於1968年至1970年代初期,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藝術史上的轉捩點。從西方藝術史的觀點來看,其成員有時提出的問題與貧窮藝術(Arte Povera)、地景藝術(Land Art)是相近的。在「從物件的自然狀態來創造」此一共同願景下,藝術家使用天然材料和文化產物,他們在藝術市場中的情況是如何?
物派之風深深改變了戰後日本的藝術面貌,但是其藝術家長期以來在國際拍賣會上卻十分隱密,僅於2012年在紐約格萊斯頓畫廊(Gladstone Gallery)與洛杉磯博倫坡畫廊(Blum & Poe)為重要物派藝術家策劃的「太陽的安魂曲:物派藝術展」(Requiem for the Sun: The Art of Mono-ha)上,向美國的重要收藏家展示過一次。
物派團體活躍於1968年至1970年代初期,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藝術史上的轉捩點。從西方藝術史的觀點來看,其成員有時提出的問題與貧窮藝術(Arte Povera)、地景藝術(Land Art)是相近的。在「從物件的自然狀態來創造」此一共同願景下,藝術家使用天然材料和文化產物,藉由思考後者的象徵性與力度來創作能干擾空間的裝置,「包括地表、空氣品質、室內、牆壁、地面、角落、柱子、窗戶、光影」—誠如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李禹煥在〈伏筆及預告:物派〉(Foreshadowings and Premonitions: Mono-ha)一文中所言。這一切真正始於1968年10月在神戶展開的首屆戶外當代雕塑展,以及關根伸夫當時創作的《位相—大地》紀念作品。
中心人物關根伸夫
關根伸夫是物派運動的指標性人物,1942年9月19日生於日本埼玉,2019年5月14日在美國洛杉磯辭世,享年76歲。他在東京多摩美術大學學習油畫,很快就對抽像藝術產生興趣,並與李禹煥一同加入了物派團體。1968年,關根在該團體另外兩位藝術家小清水漸和吉田克朗的協助下,創作了指標性的作品《位相—大地》。這件雕塑由一個直徑六公尺的大洞構成,掘出的土則壓實製成幾公尺高的泥土圓柱,這不是景觀的整治或原始美學的掌握,而是為了凸顯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應1970年威尼斯雙年展而創作的《空相》則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這件作品今日永久展示於丹麥胡姆勒拜克(Humlebaek)的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這顆巨大的石頭由一個能反射周圍環境的鋼柱所支撐,完美展現了該項運動所傳達的基本概念。
關根對藝術和建築的熱愛,促使其創建了一間公共藝術機構「環境藝術工作室」(Environnemental Art Studios),日本各地許多以公共空間為主的訂單隨之而來。今日,他的作品成為各大重要博物館的收藏,其中包括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東京原美術館。儘管他獲得了這些機構的認可,但是多年來,其市場在拍賣會上仍處於停滯狀態,直到在美國格萊斯頓畫廊、博倫坡畫廊展出(2012年與2014年)後,價格才開始攀升:起初從2012年的10萬美元逐漸升至2016年的20萬美元。2014年,就在他於洛杉磯博倫坡畫廊展出後兩個月,其中一件作品的價格首次超過十萬美元,那就是2014年4月15日在義大利熱那亞(Gènes)博埃托拍賣行(Boetto)成交的《空相-懸石》,接著是隔年11月26日由科隆(Cologne)馮.漢姆藝術拍賣行(Van ham Kunstauktionen)以10萬6千美元售出的同系列作品《空相-第8-9號》,這也是藝術家當前保持的紀錄。
關根伸夫在全球拍賣市場總成交量演進(2006至2019上半年)
尾隨在關根伸夫感知裝置藝術作品之後的物派藝術家包括了李禹煥、吉田克朗、小清水漸、榎倉康二、菅木志雄、高山登(Noboru Takayama)、成田克彥(Katsuhiko Narita),除了市場上唯一真正的贏家李禹煥,其他人的作品在拍賣會上都非常罕見。
榎倉康二全球拍賣市場總成交演進(2006年至2019年上半年)
最受注目的李禹煥
南韓藝術家李禹煥承襲了亞洲哲學(老子及莊子)和西方哲學(尼采〔Nietzsche〕、里爾克〔Rilke〕、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他既是思想家,也是作家和造型藝術家。1968年,他認識了關根伸夫,人生從此有了決定性的轉變。他針對各種材料(石頭、玻璃、棉花、塑膠、金屬等等)與形式進行了感知實驗,並觀察串合形狀/材料/空間造成之緩慢或加速效應所帶來的力度。在市場上,李禹煥是唯一一位價格真正高漲的物派藝術家。他也經常位居前三大行情最佳的韓國藝術家(不分創作時期)之列。
李禹煥受到全球收藏家的喜愛,在亞洲與歐洲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會上佔有一席之地。在拍賣方面,藝術家主要吸引的是日本、韓國與香港(占營業額的80%以上)的拍賣行,而且越來越活躍於紐約的拍賣會上。他於2002年9月18日首次在紐約佳士得(Christie’s)進行拍賣,以兩千美元拍出一小幅水彩畫《無題》,其估價介於5千美元至7千美元之間。
4年後,隨著亞洲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這名藝術家的需求於2006年激增。第一個從這股嶄新熱潮中獲益的是蘇富比(Sotheby’s),2006年3月31日以14萬美元(含佣金為16萬8千美元)的價格售出創作於1982年壓克力作品《無題》,比估價高出兩倍。2007年5月16日,李禹煥在紐約蘇富比以1978年的「點」系列(Point)畫作之一,跨越了百萬美元的門檻。這幅《78083,從點開始系列》原本預估在40萬至60萬美元之間,競標最後以170萬美元成交(含佣金為194萬4千美元)。今日,李禹煥已有22次的百萬美元落槌紀錄;2012年,香港的首爾拍賣公司(Seoul Auction)以超過220萬美元(含佣金)的價格售出《從點開始》,創下藝術家的拍賣最高紀錄。
李禹煥匯集了日韓文化與西方文化,是一名受到廣泛注目的藝術家,其佳作深受好評。他的作品是許多機構的展覽主題,例如聖彼得堡(Saint-Petersbourg)的艾爾米塔吉博物館(Musée de l’Ermitage)、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巴黎的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Jeu de Paume)與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他的創作也出現在許多藝術活動中,例如上海雙年展(2000年)、南韓光州雙年展(2000年、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2007年、2011年)。自從他首次在威尼斯亮相後,行情就大幅高漲。事實上,自2007年起,其價格指標就有428%的快速增長,這表示2007年每投資100美元在李禹煥的作品中,到了2019年9月就有平均528美元的價值。
李禹煥價格指數演進。(以2007年1月1日100為基準)
極大的落差
比起這項運動的其他藝術家,李禹煥是一個特例。他的行情與其他物派成員截然不同。只有高松次郎的作品價格近年來在英國、美國、日本和香港市場的支持下,有所改善。2016年11月17日,他在紐約富藝斯拍賣行(Phillips)首次以超過50萬美元的價格(53萬8千美元)售出作品《影,第1391號》。
其他物派藝術家在拍賣會中依舊平易近人,但是價格也開始攀升:榎倉康二的拍賣紀錄已於2019年年初創新,東京SBI藝術拍賣公司於2月2日以將近7萬美元(6萬8千460美元)售出他的大型壓克力作品《干涉(故事-第17號)》。或許小清水漸的作品應該也能遵循相同的模式,但是它們很少見於拍賣會,就像這項運動的其他成員一樣。國際市場已經選出了贏家,未來我們就能知道其他成員是否能受益於這股熱潮。
artprice( 1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