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齋主貼文,原文網址:https://reurl.cc/ym1rWE
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世界的改變,不只是那兩顆驚動世界的原子彈,法西斯政權的倒台。納粹對於歐陸猶太人的迫害,以及因希特勒本人的藝術品味之故,歐陸現代主義藝術遭到嚴重打壓,此事情之於藝術文化領域影響極深。許多現代主義大師,因為害怕被希特勒貼上共產標籤,因而逃往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像是康丁斯基、蒙德里安或葛羅培斯等。此外也導致眾多猶太家族若不是逃往美國,就是放棄在歐洲所耕耘的資產,最知名的例子便是美國猶太家族古根漢於納粹時期放棄了大部份歐洲資產。本書的主角李歐卡斯特里,也正是因納粹之故逃亡美國的猶太家族。
李歐抵達紐約之時,恰逢二戰剛結束,百廢待舉。對於當時的美國藝術圈來說,藝術的中心尚在歐陸上的巴黎,並且超現實主義才是當時創作的主流。不過熟知戰後歷史的我們便知道,當時的歐陸多年歷經戰火,重建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心力繼續主導藝術發展的風向。
另一個重要的時代因素,則是美蘇冷戰。為了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美國於戰後積極發展藝術文化,希望能樹立個「美國藝術」與蘇聯對抗。遽聞波洛克的滴畫作品,因為具備了混沌和無序的自由精神,像極了代表資本主義的美國意識形態,因而引領了代表「抽象表現主義」的紐約畫派,成為美國對抗蘇聯藝術的象徵,包含了波洛克、德庫寧、馬哲威爾、紐曼和羅斯科。
本書主角李歐卡斯特里,在他行走於紐約時,恰捉住抽象表現主義浪潮的尾巴,積極參與與這些藝術家的眾多活動和慶典上,此時他作為「藏家」身分,積極遊走於各大畫廊和美術館中,雖然已有相當名聲和成就,但與傳奇畫商尚有相當距離。
對藝術史稍有了解的人便清楚,藝術史下一波出現的浪潮是「普普藝術」,並且如今舉世皆知的安迪沃荷並非第一波的普普藝術家,初露頭角的是賈斯培瓊斯、勞森伯格等人。普普藝術興起的50、60年代,其實正好是電視媒體開始統治世界的年代,美劇《廣告狂人》的時代背景,恰好就設定在紐約廣告媒體最興盛的50、60年代,當時有大量藝術專才都投入了商業藝術創作,包含我們所熟知的安迪沃荷和李奇登斯坦,最早都以廣告繪圖接案為生。
初期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如瓊斯或勞森伯格,他們都有著強烈的「達達主義」色彩,不管是拿著國旗惡搞,或大量拼貼元素,都脫離不了達達主義的現成物概念。今天的我們想起普普藝術時,多半想起的也不是他們,因為在當時他們普遍被認定為「新達達主義」,只是隨著藝術史學家的認定,這些藝術家最後也因為廣告宣傳等色彩元素被列在達達主義之中。李歐傳奇畫商的發跡,便是發掘了瓊斯和勞森伯格。
本書主角李歐,是戰後美國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透過他早年的歐洲經歷,他成功的將美國藝術帶到歐洲,不只是新達達主義攻陷歐陸,就連後來成功的使普普藝術讓歐洲人得以認同。本書所敘述的故事,其實是場文化戰爭的歷程。李歐所代表的美國藝術,如何在冷戰期間透過與歐陸之間的交流和競爭,逐步獲得世界霸權的地位。
對於現代藝術史稍有了解的人來說,閱讀本書的樂趣很多。能在書中看到納粹導致的猶太家族出走,看到戰後紐約畫派的興起,看到《廣告狂人》的時代如何崛起普普藝術。過往在書中僅僅只是文字中的人物,在本書中通通成為有血有肉的角色。這不只是讓讀者們理解普普藝術,更是對該時代的氛圍和背景有更深理解,也才能體會何以普普藝術能在該時代崛起並成為主流。
不過本書另一個精華之處,在於李歐經營畫廊的待人處事哲學。本書從諸多同時的人物面相,側面描繪了李歐經營畫廊的獨到之處。包含了他從不與他人爭執是非,面對與自己意見相左之人也能和樂相處。在面對重要客戶時,能夠讓客戶感受到李歐對待客戶的平等及尊重,而在面對小客戶時,也能讓對方感受到賓至如歸的分量。此外難能可貴的是,李歐不只精心挑選藝術家和作品,更會悉心為這些作品尋找適合而非出價最高的藏家,這在如今的當代市場上悉數難能可貴。更令人欽佩的是,李歐能讓買不到作品的藏家不至於對畫廊失望,並總能在條件甚差的狀況下,維繫眾多從未有過交易紀錄的小藏家。
本書是理解紐約畫派和普普藝術的好書。若你單純想要理解這些藝術史上大人物在該時代的來龍去脈,這本書的中後半段能滿足你的好奇心。本書的前半段則將重心擺在李歐的猶太家族史上,經歷了數百年的更換根據地,以及種種歐陸戰爭的影響,才讓李歐決定轉戰大西洋彼岸。雖說和後段藝術發展關係甚微,但李歐長年不願直面猶太出身的種種表徵,正是作者刻意保留這段家族史的緣由。觀察力卓越的讀者,讀完整本書後,重新閱讀前段家族史,也許更能體會其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