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1畫廊帶路大公開!精選15件30-50萬元必收入門作品

ART TAIPEI 2021畫廊帶路大公開!精選15件30-50萬元必收入門作品

Insider Tips from ART TAIPEI 2021 Galleries: 15 Entry-level Price Point Artworks from NTD 300,000 to 500,000

本刊特別為新晉藏家精選下單指南,目標鎖定畫廊推薦的30-50萬元作品。事實上,ART TAIPEI 2021 各家畫廊帶來的作品價位不等、跨距頗大,為的就是能服務不同資歷的藏家投其所好。而這個價位區間雖看似是收藏入門,細察卻能發現其實暗藏臥虎藏龍,且橫跨不同類型取向。所以,入門不但不嫌遲,眾星雲集的ART TAIPEI 也絕對是新入手的好時機。

第28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2021,簡稱「ART TAIPEI」)昨(21)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舉行盛大開幕,貴賓預展首日即人潮洶湧、佳績頻傳。我們確實能看到自1992年開辦以來即從未停歇的ART TAIPEI,接連兩年都在疫情的嚴峻考驗下大放異彩。尤其,隨著疫情逐漸穩定,藏家累積已久的出手能量,終能在眾優質畫廊與作品齊聚的ART TAIPEI中躍躍欲試。不過,除了懂看、懂逛、懂買的老司機,本刊也特別為新晉藏家精選下單指南,目標鎖定畫廊推薦的30-50萬元作品。事實上,ART TAIPEI各家畫廊帶來的作品價位不等、跨距頗大,為的就是能服務不同資歷的藏家投其所好。而這個價位區間雖看似是收藏入門,細察卻能發現其實暗藏臥虎藏龍,且橫跨不同類型取向。所以,入門不但不嫌遲,眾星雲集的ART TAIPEI也絕對是新入手的好時機。

K01 晴山藝術中心|劉棟《Intersection》

展覽企畫為「透視—解構—融合」,在30-50萬的畫廊推薦作品中,晴山藝術中心選擇了劉棟作品《Intersection》。藝術家其實早在拼布藝術界大放異彩,劉棟15歲時隨家人移民至巴西,聖保羅泛美藝術學院畢業之後,前往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深造,並因緣際會在紐約成為餐飲老闆。而自商界退休後,他專注於藝術創作,尤其活躍於拼布藝術界。他受到美國攝影寫實主義的啟發,而一頭栽進拼布領域,並走出專屬於他自己的「Danny Amazonas」風格,作品也從最初的寫實印象派轉變到近期的半抽象創作。這也是其作品首次於ART TAIPEI展出,以華美的布與線的媒材,構成一拼貼城市雨景般的斑斕風景,從傘面、車輛、行人的著裝、積水的反射、建築的窗面與背景的舒緩的天空,讓人們得以從日常找到魔幻與炫麗的視覺感動。

劉棟,《Intersection》,布、線,99 x 143 cm,2019。(晴山藝術中心提供)

L06 亞紀畫廊|西野壯平《Diorama Map Kyoto》

亞紀畫廊展位跨越戰後華人、日本藝術家與台灣藝術家的組合配置,也更清晰畫廊經營的多元主軸。在30-50萬元的畫廊推薦作品中,亞紀畫廊選擇了日本藝術家西野壯平(Sohei Nishino)最廣為人知的系列「Diorama Map」。此系列為藝術家在數年間走訪全球各大城市,穿梭其中,並用相機捕捉他的所見——無論是宏大的城市俯瞰,或是街邊一角,以步行的實景來體驗一處地理與旅行的時間性。西野壯平攝影創作通常是將攝影、拼貼畫、製圖和地理學結合起來,並置微觀與宏觀的影像作品。在疫情的肆虐下,人們已有一段時間無法至海外旅行。《Diorama Map Kyoto》鉅細靡遺地訴說了京都的種種景色,也帶領著我們期盼著即將重啟的旅程。

西野壯平,《Diorama Map Kyoto》,82 x 80 cm,light jet輸出於Kodak Endura相紙,2003。(亞紀畫廊提供)

N04 東之畫廊|陳澄波《霧峰》

在30-50萬元價格區間內,東之畫廊熱烈推薦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1938年代的畫作《霧峰》。此作十分稀有,為藝術家陳澄波鉛筆素描作品,也與本次畫廊規劃展覽「十全十美 II」 的主題十分契合。在本次ART TAIPEI中,東之畫廊特別呈現台灣近代百年美術歷史上,重量級的十位前輩名家。內容涵蓋油畫、膠彩、彩墨、雕塑等作品,具有十足的地方色彩,並能放眼國際,增強了ART TAIPEI優良傳統歷史所長久累積的深層內涵。其中,比如描繪台灣美術百年歷史的源頭,從東京美術學校學生時代之歷史檔案,如油畫或雕塑藝術,可見陳澄波、黃土水、李梅樹等人的作品風格從寫實到具象,吸取西方美術,融入東方色彩;廖繼春《龜山島晨曦》延伸藝術家在創作表現上所轉換的歷史演化過程,適應台灣戰前、戰後的不同環境;陳進《休斯頓高爾夫球場》將歐風東漸或美國近代洋化融入;台灣美術再發現被遺漏的作品如李石樵的《台中公園》首次發表;楊三郎的巴黎風景,以及台灣美術久遠傳承的二代藝術家金潤作等。

陳澄波,《霧峰》,鉛筆素描,22 x 28cm,1938。(東之畫廊提供)

M01 首都藝術中心|吳怡蒨《聖書櫃》

首都藝術中心參展ART TAIPEI,以「三重奏」為題,呈現不同世代的藝術風貌,如同樂章的高低起伏,將經典、中堅與當代組合,編譜各具風貌的藝術世代,和鳴共曲,以藝術攜手邁出渾沌當下的光明指引。在30-50萬元的價位上,特別推薦吳怡蒨《聖書櫃》,此為藝術家最新創作,延續抽象呈現書封的細膩質地,油彩的肌理及翻轉具象化神聖知識殿堂的另類呈現,如同中世紀壁畫或琉璃玻璃高懸,神聖且不可戲謔,與觀者間的距離感,留給了藝術和眾人的對話空間。此外,在首都藝術中心的展位上,也可一窺劉國松、范姜明道、徐畢華、蘇子涵、李霽洵、吳耀庭、陳廷曜等藝術家的作品。

吳怡蒨,《聖書櫃》,油彩、畫布,104 × 292 cm,2021。(首都藝術中心提供)

S01 ARTAGE 藝術時代|李慶美《娜娜宇宙—各就各位、預備、開始!》

韓國藝術家李慶美(Lee Kyoung-mi)《娜娜宇宙—各就各位、預備、開始!》是ARTAGE 藝術時代特別推薦的作品。藝術家首次嘗試成形畫布,打造「NANA ASTRO娜娜宇宙」系列,呈現有別以往、更加活潑的風貌.主角娜娜是藝術家的愛貓,也是藝術家自我的化身,係近期相當具代表性且受歡迎的作品。1977年出生的李慶美,曾旅居德國與美國多年,現居住及創作於韓國首爾,創作靈感多來自旅行及生活經歷,凝聚了兒時以來的記憶與情感的缺失,也伴隨著對於宇宙洪荒的想像,早年即以淺浮雕形式繪於樺木板上的桌上街景系列油畫聞名。對她而言,娜娜是種慰藉,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藉由不斷的創作,在過程中尋找生命的真實意義。她認為藝術家的工作即是創造一種獨特體現自己故事的視覺形式,反映後疫情時代包括自己在內的當代社會各種情境。

李慶美,《娜娜宇宙—各就各位、預備、開始!》,造型板上油畫與壓克力,80 x 70 x 4cm,2021。(ARTAGE 藝術時代提供)

J01 也趣藝廊|伊果.賀斯奈德

面對2019年末迄今徹底翻轉整個世界運行的疫情衝擊,也趣藝廊以「#錯位時空Displacement」為題,展出11位來自歐洲、日本與台灣的藝術家,呈現他們超越表象的異世界奇想。展出的藝術家包括瑪雅.貝爾曼(Maja Behrmann)、馬克.帝格朗尚(Marc Desgrandchamps)、伊果.賀斯奈德(Igor Hosnedl)、威利.維傑納(Willy Verginer)、Yutanpo Shirane、小泉悟、范揚宗、黃可維、郭志宏、李承道、吳逸寒;對於價位30至50萬新台幣區間的作品推薦,也趣則推薦伊果.賀斯奈德的作品。1988年出生於捷克,生活創作在柏林,賀斯奈德是一位具有國際潛質的創作者,曾在捷克、柏林、倫敦、布達佩斯等地展出。擅長以迷幻的色彩和看似純真的畫風來描述各種隱晦且難以言喻的精神狀態。毫無關聯的物件、不成比例的身形線條、散落一地的建築結構、去空間化背景⋯⋯,賀斯奈德藉此挑起觀者最敏感的神經,亦留下充滿謎團的畫面與細小線索等待觀者發掘。此次帶來的三件大尺幅作品,價格均在50萬以內。

伊果.賀斯奈德,《我童年時光的靜物》(Still Life of My Childhood),220 x 200 cm,手工顏料膠水畫布,2020。

L02 TKG+|蔡佳葳《須彌山—日》

「須彌山」系列為蔡佳葳與當地工匠合作,所製作具有理想意義的日常用品系列之一。這一對刺繡毛氈墊描繪了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宇宙學中的聖山須彌山。須彌山被認為是所有物理、形而上和精神宇宙的中心,經常被引用於奉獻祈禱文,作為培養仁慈、浩瀚與寬廣的心的練習。作品寧靜素雅而具神秘感,在TKG+展位中卻相當醒目,人來人往的藝博會現場形成一處時空凝結之所。

蔡佳葳(與Khorolsuren Dagvajantsan & Tsaschikher Tsagaankhuu合作),《須彌山—日》,蒙古手工刺繡毛氈,直徑180 cm/件,2021。(本刊資料室)

J07 意識畫廊|王筱雯《I》

本次展會意識畫廊以「意識與存在」作為策展主題,展出包括徐永進、塩田千春、阿咧、王筱雯四位藝術家的新作或代表性作品。雖然徐永進小件作品和塩田千春的紙本約莫在25至60萬之間,但若是對新進藏家來說,意識畫廊將推薦阿咧大件的水墨或是約莫50萬出頭,王筱雯的油畫創作。兩件作品除了入手價格負擔低,作品尺幅也較大。1979年出生的王筱雯創作形式多樣,從平面、裝置、水墨、油墨到雕塑。三年前從澳洲遷居回台灣,除了繼續創作外也完成了兩本英文著作,並在亞馬遜銷售成績不俗。王筱雯近20年的內觀經驗,使得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空間成為其不斷在探詢的課題。此次展出的三件《I》(我)是藝術家2017至2018年的代表作,畫廊特別以包覆的形式,讓觀者可以在三件作品構築的ㄇ字型空間中,靜觀凝視其中的空無感,以及「我」的意識本質。

王筱雯,《I》,200 x 180 cm/件,油彩畫布,2018。(本刊資料室)

F06 印象畫廊

一如每年對展位的安排,印象畫廊往往以「經典區」、「台灣當代」與「當代熱潮」三區作為展場陳設基礎。今年除了經典區的楊三郎、朱德群、朱銘、張義雄等人的創作,台灣當代則以常陵、林俊慧、楊仁明的畫作以及洪易的雕塑為主。在「當代熱潮」中,以時下潮流文化為核心,包含甫於新光三越結束展出,韓國藝術家金載容(Jae Yong Kim)、中國新興藝術家郭龍飛、傑夫.昆斯(Jeff Koons),以及阿爾軒(Daniel Arsham)等人的作品。若以30至50萬元作為區間,印象畫廊的推薦方式分為兩種:一是在台灣當代中,無論是常陵或林俊慧等人,其單一畫作均在50萬以內;另一個方式則是畫廊相當推薦的年輕藏家,可以單件3.6萬至5、6萬不等購入,比如金載容的甜甜圈或郭龍飛的小雕塑,靈活增加數量,排列組合出自己喜歡的風格。這樣的調配既可保有預算彈性,又能呈現個人風格。

印象畫廊於ART TAIPEI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P04 Lili Art|李紹榮《馴馬》

李紹榮擅長運用包括絲網在內的多媒材創作當代繪畫,以當代藝術手法和他特有的視角,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和人物,古今融匯。此次Lili Art為ART TAIPEI帶來李紹榮的繪畫系列,以「華夏風華」為題,展現藝術家透過當下的美學思維,重現敦煌石窟壁畫的內容。這件《馴馬》由李紹榮運用壓克力顏料、絲網等媒材創作,是能夠展現其獨特風格的代表作,更蘊藏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以及豐富的細節。

李紹榮,《馴馬》,120 x 180 cm,壓克力畫布,2020。(Lili Art提供)

M03 阿波羅畫廊|戴壁吟《土黃上的白字黑字》

楊三郎弟子、旅居西班牙的台灣藝術家戴壁吟深暗手造紙藝術,長於透過畫面的肌理及抽象符號傳達主觀意識,他以古老的造紙板技術自製畫紙、顏料、多方實驗。他發現紙雖然是很簡單的材質和對象,卻提供了很大的表達空間,不只關於紙的平面、立體造型功能,以及自身的想法也可以很簡單地透過紙豐富地表達出來。這件創作於2003年的作品是其表現此風格的抽象代表作之一。

戴壁吟,《土黃上的白字黑字》,66 x 89 cm,複合媒材,2003。(阿波羅畫廊提供)

F03 白石畫廊|楊泳梁《設色山水・伏虎》

中國藝術家楊泳梁以其在傳統書畫方面的藝術養成,投身數位媒體創作。「設色山水」是他在疫情之中完成的數位山水新作系列,在這一段隔離期間,他身在紐約、心繫家鄉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世界上所有人,他相信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成長和改變了。過去十年的創作中,他一直都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找到平靜,創作對他而言像是一個私人庇護所,總是可以像一個隱士回歸烏托邦一樣回到那裡。然而現在再看過去的作品,他覺得那似乎太沈重了,因此試著構想一個新的地方,一個給人帶來溫暖和歡愉、充滿色彩的地方。這一新作系列獻給變幻無常的世界,尤其是帶著希望繼續生活的人們,非常契合當下的時代氛圍。

楊泳梁,《設色山水・伏虎》,110.0 x 110.0 cm,數位微噴於美術紙上,2021。(白石畫廊提供)

K03 科元藝術中心|王董碩《世界》

王董碩長年創作抽象繪畫,擅長以符號化及抽象化的筆觸創造作品的繪畫性,作品《世界》中他以低彩度的灰、白色調,輕柔且具有流動性的線條,創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空間,從中,觀者除了能從形式上看見他對於筆觸掌控的精準,更能從畫面的意境中展現他對於生命本質的態度。王董碩的《世界》畫面看似空無,實則蘊藏著細心佈局的線條與空間,他巧妙地平面創作上展現空間的位移與氣韻的流動。在疫情影響了全球的此刻,王董碩以旁觀的視角介入,參與著世界的混亂。這幅飽含著情緒的圖景,除了表達了疫情期間的生命狀態,也因為筆觸反覆的堆疊而產生了細小的變化,從中蹦發深沉的層次與韻味。

王董碩,《世界》,162cm x 130 cm,油彩、畫布,2021。(科元藝術中心提供)

B01 大雋藝術|Naufal Abshar《I Love My Life So Much》

Naufal Abshar的作品探討「笑」在當今社會中的意涵,結合大笑與幽默的概念呈現出大眾普遍的行爲模式。在本次台北藝博參展的「HAHA」系列中,可見不同情境下所反映出來的笑,如物質慾念被滿足後的笑、嘲弄他人的訕笑、對於社會事件偏執瘋狂的笑,以及對未知恐懼無力的笑。藉試圖重複「笑」的行為,來回應現時社會型態結構,同時略帶嘲諷意味暗揭人性的虛偽與愚昧。作品《I Love My Life So Much》描繪坐在沙發上喝飲料、吃著爆米花的人物,加上一旁的遊戲搖控器,宛如是當代日常的寫照。而在這個消費社會的情境之下,舒適生活滋養下的笑容,是否藏著更為深層的意涵甚至是複雜的感懷呢?從,印尼新銳藝術家Abshar的繪畫裡,必然引發觀者的思索。

Naufal Abshar,《I Love My Life So Much》,160 x 160 cm,複合媒材、畫布,2020。(大雋藝術提供)

C08 德鴻畫廊|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古厝航母歸鄉記&盼》

林書楷成長於文化古都台南,從小在民間信仰氣息濃厚的環境下成長,成了其創作養份,同時也影響了他的創作形式。他經常運用民俗的色彩與圖像,表現出自己對於遊走在城市間的記憶。林書楷創作時不打底稿,而是跟隨著記憶,一步步刻畫出城市的樣貌。在《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古厝航母歸鄉記&盼》一作中,他以接近俯視的視角,將建築與城市景觀以線稿的方式呈現。在他的筆下,城市既真實又奇幻,又充滿著神祕的氛圍。林書楷的創作就綜合了過去的記憶,以及對於都市文明的想像,有如生命經驗與未來世界的匯聚。當現實與幻見交織,無論未來的城市如何發展,在林書楷的詮釋中,必然仍生成出多元且充滿想像力的道路。

林書楷,《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古厝航母歸鄉記&盼》,50F 91 x 116 cm,複合媒材於畫布,2019。(德鴻畫廊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